《为教育立心》引言:教育中一个新世界观的诞生

                                                 柯领

     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是以培养人的认知能力为核心的社会活动。现在,经过我对“美是教育的本质”揭示以后,教育变成了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为核心的社会活动。我把这一转变称为教育的革命,所谓革命,就是世界观的改变。

                                                                  ——柯领

        人类的教育在奔波了二千多年以后,现在正走向转折点。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对人的态度,才能根本上改变对教育的态度。人不是工具,而是目的——教育要回到一切为了人,一切为了人的美好生活的理念上来。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类的教育摆脱功利主义的纠缠而真正实现为人谋幸福的理想。

    当今人类的教育变革,不仅需要对教育经验的现象学阐释,而且更需要对人类几千年教育经验的理性反思以及理性反思后提炼出科学化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教育的经验是灰色的,唯有科学化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之树长青。没有科学化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指导的教育实践必然是盲目的、片面的、事倍功半的,很容易被现实中的功利主义所左右而使教育失去为人谋幸福的理想主义的光辉。教育最高精神成就的真正基础应该是在教育的本质中去寻找。教育的科学化,首先应该确定教育的逻辑起点是什么?也就是要回答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这是困扰古今中外教育界的世界学术难题,对这一难题的探索,在我思考了十二年以后于1997年1月6日的早晨,我直觉地发现了“美是教育的本质”。在以后对教育本质的理性论证过程中,我又发现美不仅是教育的本质,同时,美也是人的本质与人类文化的本质。这样,长久困扰人类教育的世界学术难题,就有了一个可能是终极意义的解答。那么,美是教育的本质,对改进我们当今的人类教育究竟有何现实意义呢?我简单的回答就是,美是教育的本质表达了一种普遍性,这就意味着人类教育有了一个永恒的精神发源地,教育的中心由认知转向了情感,使教育的本体论产生了转向;意味着人类教育要按“美是教育的本质”这一根本规律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建立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新体系;意味着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材编写与教育实践要整体地发生朝向美的转变;意味着为整合人类教育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人类的教育需要经过美是教育的本质这个收缩点,才能确立一个新的存在。美是教育的本质,构成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在此教育思想的彻照和穿透下,教育内容的五育结构,就应该是“美、德、智、体、劳”的有序结构才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由此,教育的实践就应该在“教育为立国之本、美育为立教之本、审美为立人之本”这三大信念的主导下,围绕建构人生的三重境界,即审美境界、天地境界与功利境界,全面而系统的展开。

    总的来说,思想的溪流是由高向低奔流的。教育的核心理念决定了个人、民族与国家的生存状态。如果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教育模式,使教育成为人们幸福的源泉,成为引领社会文明进步的灯塔与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力量,我们就需要把美是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及其人类文化的本质这一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通过教育实践的传播,让更多的人体验并受益其中,让更多的人体验并理解“美是什么?美是和谐、是崇高,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美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价值,更是一种生命的体验;美是创造的源泉,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美是一种感觉,美是一种无规范的规范,美是走向道德的基础,美是内在的道德,美是埋在社会地下的最根本的精神发酵力;美就是幸福,美就是精神,美就是生产力,美就是创造,美就是生活。”这一深刻的道理。不仅如此,境由心造,我们还需要整体地建立起“精神高于物质,精神成功高于物质成功,精神享受高于物质享受”的民族信念,并把这一信念贯彻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全过程中。

美是教育的本质,美为教育立法。因而也就重塑形象与更树精神地为教育建立一种新的世界观与新的方法论。

教育是心脑手合一的结构,教育根本的规律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教育要以培养人的美感为中心而阶梯式的系统地展开。人的美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由美的内化到美的外化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被动感受——主动接受——实际表现这么三个阶段,与此相应的教育也可大致划分为感美——立美——创美这么三个阶段。婴儿时期主要着重进行感美的教育,即侧重用自然美、艺术美与社会美的形式来培养小孩感受美的能力,并逐渐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美的观念;幼儿与小学时期着重在进行立美的教育,即幼儿园和小学阶段使儿童已萌发的对自然美、艺术美与社会美的审美趣味和美的观念得到确立,并积极引导孩子进行简单的创造美的活动【课程包括音乐、文学、舞蹈、美术、科学、数学、朗诵、写作、手工、游戏、运动等】;进入中学后就着重用世界文化的精品来进一步提高感美与立美的水平并重点进行创美的教育【课程包括人文学科的课程:音乐、文学、美术、舞蹈、戏剧表演、艺术史、中西人生哲学、科技发展史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课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英语、历史、地理、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活动课程:体育、劳育、实验、社会调查、专题研究、兴趣活动小组、各类型的专题讲座等】,即逐步使学生们的审美意识的冲动在对世界文化精品的欣赏、模仿与创造性的表现中,在对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科学美与哲学美的综合理解中,得到较复杂和较高级的实现;进入大学后就要以培养具有世界文化胸怀的善于解决问题的人为中心,进一步拓展学生们的审美空间,更全面地提高学生们的感美、立美与创美的水平并向熟练应用专业技术方向发展【课程包括人文学科的课程:中西哲学史、中外艺术史、科技发展史、美学、宗教、伦理学、文学、音乐、绘画、设计艺术、舞蹈、道的哲学、禅的艺术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课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空间科学、系统科学等,外语、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生态学、历史学、地理学、军事学、逻辑学、法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管理学、财政学、金融学等;专业技术课程:理、工、农、医、文、史、哲、教、法、财、金、管、音、美、体、舞等专业课程】。在这一课程结构中,人文学科课程是核心、是灵魂,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课程是理论基础、是方法,专业技术课程是理论联系现实的实践、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训练、是多向度的拓展。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应把人文学科的课程与人文精神的建设放到核心、灵魂与本体的地位。因为人文是埋在地下的精神基础,是国家走向强大的必须的精神土壤;人文、民主与科学是一个整体,人文为民主灌注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为科学灌注充满创新精神的审美价值,为社会灌注生态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终极关怀。因此,人文是立人之本,科学技术是立人之术,二者合一,才能造就出抱持健康价值观与充满创造活力的个体。这就是教育应遵循的基本规律。

要尽可能采用艺术的方式来实施教学,让感性的审美精神灌注到美、德、智、体、劳的各门课程之中,把“美的形象性、情感性与活动性”的原则渗透到所有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每门学科都要表现美的理念与美的形式,形成一个审美教育场:使音乐教育由综合乐感训练代替单调的歌唱识谱训练;用中外文学名著的阅读、欣赏与评论代替语文的杂文选读、篇章结构分析与作文训练;用中外美术名作欣赏与美术技能训练代替单纯的美术技能训练;使德育的道德说教变成吸引人、鼓舞人和令人心悦诚服的光辉形象,变成有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的人生哲学教育与营造美、真、善的行为规范的教育;使注重死知识灌输的智育,变成一种应用活方法的激动人心的智力探索,使死板的记忆变为主动的想象与丰富的形象记忆,使科学教育中枯燥的公式和定律变成人类探索自然的结构美与规律美的伟大发现;使体育的注重运动技巧的教学,变成一种在体育美学精神指导下通过运动以强身健体并且磨练意志、塑造勇敢顽强性格的训练;使劳育成为培养学生审美的劳动态度与美化生活的技能训练。

     只有美的东西,才能从人们的内心深处普遍激发出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只有美的东西,才能把渴望成长的心灵导向正确的方向;只有美的东西,才能引起人们的审美共鸣,激发想象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们的学习变成一种激动人心的智力探索,一种愉快的审美享受,一种怀着希望的文化旅行。这时,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一种责任,而是一种审美的需要,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看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美国哈佛大学“八大智能教育理论”为中心,正在世界范围内引领一场“朝向艺术、美学与生活一体化”的教育运动。这是一场通过“艺术与美”来解放人与解放社会的运动。“艺术与美”将引领人类执著地追求着自己情感生活的和谐发展、追求天地人我的整体和谐,为我们时代日益增强的潮流带来了新的世界观、新的思维方式与新的生活理想。事实上,作为“艺术本体论与审美解放论”的古典与现代的审美精神,正在渗透到我们当今的生活方式之中,使我们的建筑、电影、音乐、诗歌、小说、散文、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正在朝向唯美性与实用性方面发展。我们的言语、精神气质、行为、服装、风度由于渗透了古典与现代的审美精神而别具一格,更加美好。让我们把个体纳入整体地投身到这场伟大的时代变革的朝流中去吧!

           2009年2月13日于旧金山
posted @ 2012-02-28 10:49  SmartIOI  阅读(349)  评论(0)    收藏  举报
本站采用CC授权如需转载、引用文章,请务必附上作者及来源处。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