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chemical experiment

实验1

酒石酸钾钠与铜的反应,通常是用于配制斐林试剂(Fehling's reagent) 来检测还原糖。而碘钟反应(Iodine Clock Reaction) 是一个经典的动力学实验,以其瞬间的变色效果而著名。两者结合,可以设计出一个“动静结合”、色彩变幻的精彩实验。

它们之间有巧妙的联系:碘钟反应中产生的碘(I₂),可以与斐林试剂中的二价铜离子(Cu²⁺) 发生反应,生成碘化亚铜沉淀,从而“中断”一个反应并“开启”另一个新现象。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来设计一个串联实验。

我为你设计了一个名为 “蓝钟之舞” 的复合实验方案,现象非常明显且色彩丰富(蓝色、琥珀色、深蓝色、白色沉淀),非常适合用于PPT展示和现场实验。


“蓝钟之舞”化学实验方案

一、 实验名称

蓝钟之舞——斐林试剂与碘钟反应的色彩交响曲

二、 实验目的

  1. 观察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反应产生的红色氧化亚铜沉淀。
  2. 观察碘钟反应从无色到蓝色的瞬间变色现象。
  3. 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碘钟反应原理)。
  4. 创新性地将两个反应结合,观察碘单质与铜离子的反应,实现色彩的多次转变。

三、 实验原理

  1. 第一部分:斐林试剂的反应(酒石酸钾钠与铜)

    • 斐林试剂由斐林A(硫酸铜溶液)和斐林B(酒石酸钾钠的氢氧化钠溶液)组成。
    • 酒石酸钾钠的作用是络合铜离子,防止其在碱性环境下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形成深蓝色的可溶性络合物。
    • 当加入还原糖(如葡萄糖)后,蓝色的二价铜离子(Cu²⁺)被还原成红色的氧化亚铜(Cu₂O)沉淀。
    • 反应现象:深蓝色溶液 → 产生红色沉淀
  2. 第二部分:碘钟反应

    • 这是一个经典的震荡反应。我们采用过氧化氢作为还原剂的一种。
    • 主要反应:在酸性条件下,碘酸钾(KIO₃)与过氧化氢(H₂O₂)反应,缓慢生成碘(I₂)。
    • 生成的碘立即与加入的淀粉指示剂作用,使溶液变为深蓝色。
    • 反应现象:无色溶液 → 瞬间变为深蓝色
  3. 第三部分:两者的结合(关键创新点!)

    • 碘钟反应生成的碘(I₂) 可以与铜离子(Cu²⁺) 发生反应:2Cu²⁺ + 4I⁻ → 2CuI↓(白色) + I₂
    • 这个反应会消耗铜离子和碘单质。如果我们将正在进行碘钟反应的溶液加入到斐林试剂中,生成的碘会立即与蓝色的铜络合物反应,使溶液的深蓝色褪去,并产生白色的碘化亚铜沉淀
    • 最终现象:深蓝色溶液 → 褪为无色/淡黄色 + 产生白色沉淀 (与之前的红色沉淀形成鲜明对比)

四、 实验器材与药品

  • 器材: 烧杯(若干)、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磁力搅拌器(可选,效果更好)、秒表。
  • 药品:
    • 斐林试剂部分: 五水合硫酸铜(CuSO₄·5H₂O)、酒石酸钾钠、氢氧化钠(NaOH)、葡萄糖。
    • 碘钟反应部分: 碘酸钾(KIO₃)、过氧化氢(H₂O₂, 30%)、硫酸(H₂SO₄, 1M)、可溶性淀粉。
    • 注意: 过氧化氢和硫酸有腐蚀性,需在老师指导下使用!)

五、 实验步骤与现象(PPT内容核心)

第一部分:制备斐林试剂与反应

  1. Slide 1: 制备斐林A液: 称取一定量硫酸铜溶解于水中。
    • 现象:得到天蓝色溶液。
  2. Slide 2: 制备斐林B液: 称取酒石酸钾钠和氢氧化钠,溶解于水中。
    • 现象:得到无色透明溶液。
  3. Slide 3: 混合! 将A液和B液等体积混合。
    • 现象:立即得到透明的深蓝色溶液(而非浅蓝色沉淀),证明络合物生成。现象非常明显!
  4. Slide 4: 加入还原糖: 向混合好的斐林试剂中加入葡萄糖溶液,温水浴加热。
    • 现象:溶液蓝色褪去,内部产生大量的红色氧化亚铜沉淀。现象对比强烈。

第二部分:经典的碘钟反应
5. Slide 5: 配制碘钟反应液:
* Solution A: 碘酸钾 + 稀硫酸 + 淀粉溶液(无色)
* Solution B: 过氧化氢(无色)
6. Slide 6: 混合与等待: 将B溶液倒入A溶液中,开始计时并搅拌。
* 现象:溶液保持无色,经过一段精确的时间(可通过改变浓度控制),溶液瞬间变为深蓝色!视觉冲击力极强。

第三部分:创新结合——“蓝钟之舞”
7. Slide 7: 挑战与结合: “如果我们让碘钟反应在斐林试剂中进行,会发生什么?”
8. Slide 8: 实验操作:
* 取一份新配制的深蓝色斐林试剂(不加葡萄糖)于烧杯中。
* 配制好碘钟反应A液(含KIO₃、H₂SO₄、淀粉),直接倒入斐林试剂中。
* 然后迅速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搅拌。
9. Slide 9: 观察神奇现象:
* 溶液先是保持深蓝色(斐林试剂的颜色)。
* 经过一段时间的延迟,溶液的深蓝色瞬间褪去或变浅,同时内部产生白色絮状沉淀(碘化亚铜CuI)
* (因为碘一生成就被消耗了,所以可能看不到明显的深蓝色阶段,而是直接观察到蓝色褪去和白色沉淀生成)
10. Slide 10: 结论与原理分析: 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解释颜色的变化,说明碘单质与铜离子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六、 注意事项(非常重要!)

  1. 安全第一: 氢氧化钠有强腐蚀性,过氧化氢和硫酸也有刺激性和腐蚀性。必须佩戴护目镜、手套和实验服! 所有操作请在化学老师的指导和监督下进行。
  2. 药品浓度: 碘钟反应的变色时间对浓度非常敏感。正式表演前一定要反复测试,找到最适合的浓度配比,确保变色时间既不太快(来不及展示)也不太慢(让人失去耐心)。
  3. 废物处理: 实验产生的含铜、碘化合物废液需统一收集,交由老师处理,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

七、 这个设计的优点

  • 现象极其明显: 包含了颜色变化(无色→蓝→红、无色→深蓝、深蓝→无色)和沉淀生成(红色、白色)。
  • 富有层次感: 先分别演示两个经典实验,再创新性地结合,逻辑清晰,层层递进。
  • 科学性强: 不仅展示了现象,更深入揭示了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反应竞争。
  • 非常适合PPT汇报: 每一步都可以用图片或视频在PPT上展示,最后现场演示“蓝钟之舞”部分,将活动推向高潮。

实验2

“蓝瓶子振荡实验”(氧化还原变色反应)

🧪 实验名称:蓝瓶子振荡实验

🔬 副标题:会“呼吸”的蓝色溶液

📌 一、实验原理

亚甲基蓝在碱性条件下能被葡萄糖还原为无色物质,静置时溶液逐渐褪色;振荡时,空气中的氧气将其重新氧化为蓝色,实现“蓝⇌无色”的可逆循环。

📦 二、所需材料

材料名称 用途说明
亚甲基蓝溶液 氧化还原指示剂(少量即可)
葡萄糖 还原剂(食用或医用均可)
氢氧化钠溶液(稀) 提供碱性环境(需教师协助配制)
透明玻璃瓶(带盖) 反应容器,便于观察和振荡
温水 加速溶解
量筒、滴管 精确取液

🧼 三、操作步骤(适合现场演示)

  1. 配制溶液

    • 在瓶中加入少量葡萄糖和稀氢氧化钠溶液,加温水搅拌溶解。
  2. 加入指示剂

    • 滴入2–3滴亚甲基蓝,溶液立即变蓝,盖紧瓶盖静置。
  3. 观察变色

    • 约1–2分钟后,蓝色逐渐褪为无色。
    • 手动振荡瓶子,溶液再次变蓝。
    • 可重复多次,实现“手动控制变色”。

⚠️ 四、安全提示

  • 氢氧化钠有腐蚀性,需戴手套操作;
  • 避免溶液溅到皮肤或眼睛;
  • 实验后废液需用少量醋中和后再处理。

🌟 五、现象特点

  • 现象明显:蓝色⇌无色变化清晰可见;
  • 可重复性强:振荡即可“复活”蓝色;
  • 互动性强:适合现场演示,观众可参与振荡;
  • 科普性强:关联氧化还原反应催化剂氧气的作用等知识点。

🎓 六、可拓展性

  • 可尝试不同糖类(如果糖、蔗糖)比较还原性;
  • 可调整pH值观察变色速度变化;
  • 可录制延时视频展示“呼吸”过程。

📝 七、PPT内容建议(每页标题)

  1. 封面页:实验名称 + 你的姓名/团队
  2. 实验原理:图文解释氧化还原过程
  3. 材料清单:配图更直观
  4. 操作步骤:分步图解 + 注意事项
  5. 现象展示:变身前/后对比图或视频
  6. 安全提示:突出关键风险点
  7. 知识链接:关联课本知识点
  8. 团队介绍:成员+分工(可选)

实验3

✅ 推荐实验:“红绿灯溶液”(酸碱指示剂变色实验)

🔬 副标题:一瓶溶液,三种颜色,手动调控!

📌 一、实验原理

利用紫甘蓝汁作为天然酸碱指示剂,它在不同pH下会呈现不同颜色:

  • 酸性(如加白醋)→ 红色
  • 中性(如清水)→ 紫色
  • 碱性(如加小苏打溶液)→ 绿色/蓝色

通过手动添加酸或碱,你可以让同一杯溶液在“红、紫、绿”之间变化,像交通灯一样!

📦 二、所需材料

材料 说明
紫甘蓝 1/4颗,榨汁用
白醋 酸性试剂
小苏打 碱性试剂(配成10%溶液)
清水 中性对照
透明杯子或试管 3个以上,方便对比
搅拌棒/滴管 用于加液和搅拌
榨汁机或研钵 提取紫甘蓝汁

🧪 三、操作步骤(非常适合现场演示)

  1. 制备紫甘蓝指示剂

    • 将紫甘蓝切碎,加少量水榨汁或捣烂,过滤得到紫色汁液。
  2. 分装指示剂

    • 将紫甘蓝汁分装到3个透明杯子中。
  3. 手动变色操作

    • 加白醋 → 变红色(“红灯”)
    • 加清水 → 保持紫色(“黄灯”)
    • 加小苏打溶液 → 变绿色/蓝色(“绿灯”)
  4. 进阶玩法

    • 你甚至可以在同一杯中先加酸变红,再加碱变绿,实现“一瓶三色”!

⚠️ 四、安全提示

  • 所有材料均为食品级,安全无毒
  • 实验后废液可直接倒掉;
  • 避免紫甘蓝汁溅到浅色衣物上(可能染色)。

🌟 五、现象特点

  • 颜色丰富:红、紫、绿三种颜色清晰鲜艳;
  • 操作简单:加一滴就变色,观众也能参与;
  • 可逆变化:通过加酸/碱可反复变色;
  • 科普性强:关联酸碱指示剂pH值天然色素等知识点。

🎓 六、可拓展性

  • 尝试用其他指示剂(如酚酞、石蕊)对比颜色;
  • 测试不同饮料的酸碱性(如可乐、雪碧、苏打水);
  • 制作“彩虹pH色卡”作为展示背景。

📊 七、PPT内容建议(每页标题)

  1. 封面页:红绿灯溶液实验 + 你的团队名称
  2. 实验原理:紫甘蓝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原理(配图)
  3. 材料展示:实物图或图标式清单
  4. 操作演示:分步图解 + 变色对比图
  5. 现象展示:红/紫/绿三色溶液照片或视频
  6. 安全与环保:强调材料安全性
  7. 科学知识:链接课本中的“酸碱指示剂”内容
  8. 团队与感想:成员介绍 + 实验心得
posted @ 2025-09-13 20:02  IFREAD  阅读(69)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