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住而生其心

从19岁开始,不知道哪里不对,却总是感觉在亲密关系上很难受,我想这应该是心理学方面的问题,我就看了大概6、7本乱七八糟的畅销心理学书,后面看了《心的重建》和《巨婴国》才略有启发,上个月偶然看了一本叫《跨越》的书,豁然开朗,终于明白到底问题出在了哪里。

症状

说说症状吧

1.在与他人交流中无论大事或者小事,只要自己觉得羞愧,就会隐藏起来。(为了知道怎么识别谎言我竟然还看过《冷读术》和《FBI教你解读肢体语言》)

2.在冲突中会压抑自己的情绪,压抑到让自己闭嘴,这会产生隐恨。

3.当他人问询关于美不美,好不好看这种主观判断的时候,即便我觉得不好看,通常为了顾全他人的颜面,也会说好看。(问我干嘛,自己不会看?)

4.不敢和朋友聊太多,走得太近,因为知道走得太近就会发生冲突。

5.在聊天中如果有其他人有不同意见,就不再表达自己的观点。

6.在相处中无法正确感知边界,由于不想侵犯他人边界造成尴尬,会故意克制自己的言行。

时间段

19岁以前,没觉得这样的方式有什么问题,自己也没觉得不舒服,后来就觉得很难受,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不应该是这样的人际关系相处模式。也可以说我不应该继续这么和自己相处。

最开始的时候,为了追一个姑娘,看一本书《人性的弱点》(没点悟性的人看不了这书,看不出来东西),我只用了里面的术,得偿所愿之后就没再看这本书了。

11-13年我觉得我不会与人相处,就看了6、7本关于心理学的书,还有一些市面上胡编乱造的关于说话的书,写的真是心猿意马,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

15-18年,这几年都是在术上面打转,看了很多PUA方面的书,比如《迷男。。》、《大卫。。》。。。记不住名字了,都是些像计算机代码一样的东西,什么高价值展示,话术,推拉,这东西有很多负面新闻,因为有些变态往里面掺杂了精神控制,顺便说一下精神控制的本质是对人不对事,给人打标签贬低对方自尊实现的,一般来说会被控制的都是精神不健康,不自信的人。

这东西完全没有实用价值,看书是没办法学会编程的,间接经验无法阅读获得。还有就是我想要获得的是内心的平静、安宁,这种东西只会让我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更加的焦虑。

术这种东西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也有很多别名,比如弱势文化,术是很好学的,一招半式的假把式耍耍花架子蒙人还行,真的要处处用,时时灵,还是要有另外的门道。也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

18-21年,就回到心理和情绪上了,开始的时候是更加敏感的压制自己的念头,只要发现念头升起就立刻想别的,发现觉察的方法的时候解决了关于很大的问题,不过也没有解决关于难受的问题

缘起

冷暖、酸甜苦辣、吃喝拉撒这种都是感受性的东西,都是主观的,比如菜,你觉得很甜,我觉得一点都不甜,还要加糖。

小时候牙疼,疼到像驴一样打滚,其他人会说什么?不疼了不疼了。这是哄骗,大概是6岁到9岁。

打针,其他人会说什么,你最坚强了。

身体上的感觉像洪水一样,治水是堵不如疏,身体的痛觉也是这样的,如果问他你有多疼,注意力多半是转移到形容上,直接说不疼了,这就是堵,终有一天这个疼会以另一种形式发泄出来。

情绪也是这样的,是液体的,嗔痴慢出现苗头的时候自我觉察后应该具像化出来,这样会好很多。

 

很多时候我知道应该做什么,但是我做不到,一个是超我,一个是本我,超我有时候来自于自己,有时候来源于他人,本我自带贪嗔痴,本我和超我无法协调的时候,自然出现所谓拖延,所谓内耗。

 

人是社会性动物,寻求群体认同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提前给自己打了一个标签,或者屈服于别人给你打的标签,应该如何来形容呢,语言本身就是一个囚牢,是一种高度拟合的工具,虽然中文自由度高一些,不过依然很难传达意境。

这应该是“名,可名,非,常名”

无所而生其心,什么意思呢,以我目前的感悟是,放下偏见,放下单维线性函数拟合的执念,从衣着、谈吐等等的标签或相来评价自己,去评判他人以及万物,拾起感受,拿起觉知,用多维非线性去迭代的感悟。

 

多数时候跟我说“干啥呢,在哪呢,吃了没”,我是不想回答的,这话是有控制和共生在里面的,可真的交朋友的时候,我们的关心方式也变成了这样,也变成这种让自己极其难受的方式。

很多时候我在面对别人的好感的时候(无论男女年龄),我是乱的,我不知道怎么回应,我不知道怎么才能不搞砸,这难不难受,难受。。。

这几天看《跨越》,真有一种打破砂锅璺到底的感觉,就好像我好像终于醒了一样,不过还是有一些具体问题要在感受自己的情绪中想明白。

 

 

有时间再继续写吧,该睡觉了。

 

posted @ 2022-01-06 22:27  HugoLester  阅读(7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