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作业2

一、需求规格说明书

1. 面向用户分析

本系统面向教师、学生、管理员三类用户:

  • 教师:需实现课件上传/下载/版本管理、课程热度查看、学生评分查看、成绩统计导出等功能,解决课件共享混乱、成绩统计耗时的痛点。
  • 学生:可查询课件、对课程匿名评分并添加评语,获取优质学习资源,及时反馈学习感受。
  • 管理员:负责用户权限分配、系统数据备份、整体运营管理,保障系统安全与资源合规。

2. 功能性需求

  • 课件共享模块:支持PPT、PDF、视频等多格式课件上传,记录版本历史;提供按学科、年级、热度的检索与下载功能。
  • 课程热度排序模块:基于浏览量、下载量、学生评分综合计算热度值,按热度降序展示课程列表。
  • 权限管理模块:细粒度控制用户操作权限(教师:课件编辑/查询;学生:课件查询/评分;管理员:权限分配/系统配置)。
  • 学生评分模块:学生对课程进行1-5分匿名评分并添加文字评语,评分数据实时统计。
  • 成绩统计模块:支持班级内分数分布(柱状图)、跨班级成绩对比,提供Excel导出功能。

3. 技术需求

  • 前端技术:采用Vue.js框架构建响应式界面,适配PC、平板端;使用Element UI组件库提升交互体验。
  • 后端技术:基于Java Spring Boot框架开发,集成Spring Security实现权限控制;采用MyBatis Plus简化数据库操作。
  • 数据库:MySQL存储用户、课件、成绩等业务数据;Redis用于缓存热门课件、用户会话,提升系统性能。
  • 文件存储:采用MinIO云存储服务存储课件文件,支持断点续传与文件预览。
  • 部署需求:采用Docker容器化部署,支持开发、测试、生产多环境隔离;配置Nginx作为反向代理。

二、预期用户数量

  • 初期(Alpha阶段):覆盖1所中学,100名教师1500名学生
  • 中期(Beta阶段):扩展至3所学校,300名教师4500名学生

三、系统的真实性、可用性与价值

1. 真实性

系统直击教育场景三大痛点:

  • 教师课件共享依赖微信/U盘,版本混乱且检索困难;
  • 人工统计多班级成绩耗时久、易出错;
  • 学生对课程的反馈难以及时传递给教师,影响教学优化。
    本系统直接针对以上真实场景设计,覆盖教师、学生、管理员三类核心用户。

2. 可用性

  • 操作易用性:界面遵循教育软件使用习惯(如教师端“课件管理”模块放在首页显眼位置);
  • 兼容性:支持PC端(Windows/macOS)、平板端,满足教师备课、学生查询的多场景需求;
  • 数据安全:权限分级 + 定期备份,防止课件泄露或成绩数据丢失。

3. 价值所在

  • 实用价值:教师备课效率提升30%(减少课件检索、成绩统计时间),学生获取优质课件更便捷;
  • 情怀价值:以“技术助力教育公平”为初心,支持跨班级成绩对比时隐藏班级名称(仅显示“班级A/B/C”),避免标签化;优质课件可跨年级共享,帮助新教师快速成长。

四、团队项目码云链接

团队Github项目仓库地址:https://github.com/tempSfTeam/SfWork

五、码云团队项目issues任务计划

屏幕截图 2025-11-13 195411

六、团队项目时间安排表

1. 原有时间安排

周次 主要目标 时间预估(h)
第10周 完成团队组建与基础规划 10
第11-12周 优化原型与制定技术/测试方案 30
第13周 推进Alpha阶段开发与敏捷协作 25
第14周 完成Alpha阶段总结与成果发布 30
第15-16周 复盘Alpha阶段并输出改进方案 30

2. 校正后时间安排(基于三点估计法:矫正时间 = (乐观时间 + 4×最可能时间 + 悲观时间)/6)

周次 主要目标 原有时间(h) 乐观时间(h) 最可能时间(h) 悲观时间(h) 矫正时间(h)
第10周 完成团队组建与基础规划 10 8 10 12 10
第11-12周 优化原型与制定技术/测试方案 30 25 30 35 30
第13周 推进Alpha阶段开发与敏捷协作 25 20 25 30 25
第14周 完成Alpha阶段总结与成果发布 30 25 30 35 30
第15-16周 复盘Alpha阶段并输出改进方案 30 25 30 35 30

3. 矫正计算方法说明

采用《构建之法》“三点估计法”,公式为矫正时间 = (乐观时间 + 4×最可能时间 + 悲观时间) ÷ 6,通过对任务时间的加权平均,得出更合理的时间预估。

七、团队分工

姓名 角色 负责工作内容
廖鸿基(组长) 测试工程师 + 文档专员 测试用例设计、bug定位修复;需求规格说明书、测试报告等文档整理更新
王梓涵 前端开发 + 原型设计师 系统界面开发、交互优化;Figma原型设计迭代;前端兼容性测试
林嘉俊 Java后端开发 后端架构设计、接口开发;课件共享、成绩统计模块功能实现;数据库优化

八、每个人完成的情况

1. 廖鸿基

  • 第10周:参与团队博客撰写、贡献分规则讨论,搭建初期测试计划框架。
  • 第11-12周:主导测试用例设计,覆盖核心功能;协助优化原型交互测试。
  • 第13周:每日参与Scrum站会,完成Alpha阶段前半程bug测试与报告提交。
  • 第14周:收集用户反馈优化测试计划,完成Alpha阶段个人总结。

2. 王梓涵

  • 第10周:负责“队员风采”板块撰写,完成前端任务拆解。
  • 第11-12周:邀请教师反馈迭代原型,完成前端技术方案设计。
  • 第13周:开展前端界面开发,完成课件列表、学生评分页初版;协助接口联调。
  • 第14周:整理前端开发成果,输出界面交互说明文档。

3. 林嘉俊

  • 第10周:参与选题讨论,确定后端技术栈,补充贡献分技术维度。
  • 第11-12周:设计系统架构与数据库表结构,拆分WBS任务。
  • 第13周:完成后端接口开发,每日提交代码并参与评审。
  • 第14周:整理后端开发日志,输出技术总结博客。

九、每个人的感想

1. 廖鸿基

“测试工作让我明白‘质量防线’的重要性,每一次bug定位都是对系统稳定性的加固。文档撰写则让我体会到‘技术传承’的价值。后续需加强跨部门需求对齐,让测试更精准服务功能落地。”

2. 王梓涵

“前端与原型设计让我深刻理解‘用户体验’的平衡艺术。团队协作中,与前后端同学的配合让我学会了技术边界的高效协作,未来将在交互创新上持续探索。”

3. 林嘉俊

“后端开发是‘架构与落地’的博弈,简约架构支撑复杂业务的思路让我受益良多。敏捷协作模式高效且灵活,后续会深耕高并发场景的性能优化,支撑更多用户需求。”

posted @ 2025-11-12 23:53    阅读(14)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