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作业
软件工程第一次作业
这个作业属于哪个课程 https://edu.cnblogs.com/campus/gdgy/Class34Grade23ComputerScience/
这个作业要求在哪里 https://edu.cnblogs.com/campus/gdgy/Class34Grade23ComputerScience/homework/13478
这个作业的目标 <熟悉博客园和github,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一、基本介绍
🌟 在代码与赛道间奔跑:我的双面生活随笔
🏃♂️ 关于我:500 公里月跑量背后的热爱与坚持
对我而言,生活有两个重要的赛道。 一个是键盘敲击出的代码世界,另一个是脚下延伸的马拉松跑道。每月 500 公里的跑量,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我与自己对话、释放压力的方式。
凌晨四点半的城市还在沉睡,我已经换上跑鞋,沿着江边开始一天的训练。从初春到寒冬,跑道上的每一步都见证着我的坚持。去年参加全国马拉松锦标赛时,30 公里处突然遭遇小腿抽筋,当时脑海里闪过的不是放弃,而是项目开发中攻克 BUG 的韧劲 —— 就像调试代码时逐行排查问题,我停下来拉伸、调整呼吸,一点点找回节奏,最终以 2 小时 40 分的成绩冲过终点线。冲线瞬间,奖牌挂在脖子上的重量,和项目上线时看到成功提示的喜悦,有着同样的滚烫温度。
二、学习经历
了解C、Python、Java的基本语法以及基本开发工具的使用
掌握基本的算法以及数据结构
参加数学建模、数学竞赛等
三、阅读教材后的5问
📚 软件工程教材阅读后的 5 个疑问
近期快速阅读了《软件工程导论》和《敏捷软件开发》两本教材,随着对专业知识的深入了解,反而产生了更多想弄懂的问题,也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
在敏捷开发中,如何平衡快速迭代与代码质量?
教材中强调敏捷要响应需求变化,但实际开发中,频繁迭代很容易写出「临时代码」。像我跑步时如果只追求速度忽略姿势会受伤一样,代码是否也会因为过度追求迭代效率而埋下隐患?有没有具体的流程或工具能避免这种情况?软件需求分析时,如何准确捕捉隐性需求?用户提出的需求往往是表面的,比如「想要一个更方便的打卡功能」,背后可能是「希望减少考勤统计的工作量」。这和跑步时跑者说「腿酸」,实际可能是核心力量不足的问题类似,有没有系统的方法能挖掘出这些隐性需求?自动化测试能完全替代人工测试吗?
教材里提到自动化测试能提高效率,但面对复杂的业务场景,比如支付系统的异常处理,自动化脚本似乎很难覆盖所有情况。就像马拉松比赛中,除了计时设备,还需要人工检查运动员号码布一样,人工测试在哪些场景下是不可替代的?微服务架构拆分的边界该如何界定?微服务能提升系统灵活性,但拆分过细会增加服务调用的复杂度。这让我想到跑步时的配速划分,不同路段需要不同速度,微服务拆分是否也有类似的划分标准,比如按业务模块、数据关联度还是团队规模?软件项目管理中,如何有效管理技术债?
就像跑步后需要拉伸恢复,否则会积累伤病,代码中的技术债如果不及时清理,也会影响后续开发。但实际项目中,往往因为工期紧张优先实现功能,有没有可行的方案能在不影响进度的前提下,逐步偿还技术债?
四、渴望得到的收获
🌻 我想收获的东西
写下这篇随笔,最希望能在博客园这个平台收获这些:
首先,找到同频的交流伙伴。无论是喜欢跑步的跑友,还是深耕软件工程领域的技术同行,都期待能和大家分享跑步训练心得、讨论技术问题,哪怕是吐槽项目中遇到的坑,或者推荐好用的开发工具、性价比高的跑鞋。
其次,获得更全面的知识视角。我目前对软件工程的理解还停留在教材和少量实践中,希望能听到行业前辈的经验分享,比如实际项目中如何落地敏捷开发,或者面对复杂需求时的应对策略,这些「实战经验」比书本知识更能帮我成长。最后,记录自己的成长轨迹。就像我会用跑步 APP 记录每一次训练的配速和距离,这篇随笔也是我学习与生活的「成长日志」。未来回看时,能清晰看到自己在专业知识和个人爱好上的进步,也希望通过持续更新,让这份「日志」变得更丰富。
五、![image]()
[GitHub地址:https://github.com/Hermionie/Hermion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