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转载出处:http://blog.csdn.net/u011240877/article/details/52940469

 

Hash(哈希),又称“散列”。

散列(hash)英文原意是“混杂”、“拼凑”、“重新表述”的意思。

在某种程度上,散列是与排序相反的一种操作,排序是将集合中的元素按照某种方式比如字典顺序排列在一起,而散列通过计算哈希值,打破元素之间原有的关系,使集合中的元素按照散列函数的分类进行排列。

在介绍一些集合时,我们总强调需要重写某个类的 equlas() 方法和 hashCode() 方法,确保唯一性。这里的 hashCode() 表示的是对当前对象的唯一标示。计算 hashCode 的过程就称作 哈希。

为什么要有 Hash

我们通常使用数组或者链表来存储元素,一旦存储的内容数量特别多,需要占用很大的空间,而且在查找某个元素是否存在的过程中,数组和链表都需要挨个循环比较,而通过 哈希 计算,可以大大减少比较次数

因此可以发现,哈希 其实是随机存储的一种优化,先进行分类,然后查找时按照这个对象的分类去找。

哈希通过一次计算大幅度缩小查找范围,自然比从全部数据里查找速度要快。

比如你和我一样是个剁手族买书狂,家里书一大堆,如果书存放时不分类直接摆到书架上(数组存储),找某本书时可能需要脑袋从左往右从上往下转好几圈才能发现;如果存放时按照类别分开放,技术书、小说、文学等等分开(按照某种哈希函数计算),找书时只要从它对应的分类里找,自然省事多了。

 

哈希冲突的解决

常用的主要有两种方法解决冲突:

1.链接法(拉链法)

拉链法解决冲突的做法是: 
将所有关键字为同义词的结点链接在同一个单链表中。

若选定的散列表长度为 m,则可将散列表定义为一个由 m 个头指针组成的指针数组 T[0..m-1] 。

凡是散列地址为 i 的结点,均插入到以 T[i] 为头指针的单链表中。 
T 中各分量的初值均应为空指针。

在拉链法中,装填因子 α 可以大于 1,但一般均取 α ≤ 1。

这里写图片描述

2.开放定址法

用开放定址法解决冲突的做法是:

用开放定址法解决冲突的做法是:当冲突发生时,使用某种探测技术在散列表中形成一个探测序列。沿此序列逐个单元地查找,直到找到给定的关键字,或者碰到一个开放的地址(即该地址单元为空)为止(若要插入,在探查到开放的地址,则可将待插入的新结点存人该地址单元)。查找时探测到开放的地址则表明表中无待查的关键字,即查找失败。

简单的说:当冲突发生时,使用某种探查(亦称探测)技术在散列表中寻找下一个空的散列地址,只要散列表足够大,空的散列地址总能找到

按照形成探查序列的方法不同,可将开放定址法区分为线性探查法、二次探查法、双重散列法等。

a.线性探查法

hi=(h(key)+i) % m ,0 ≤ i ≤ m-1

基本思想是: 
探查时从地址 d 开始,首先探查 T[d],然后依次探查 T[d+1],…,直到 T[m-1],此后又循环到 T[0],T[1],…,直到探查到 有空余地址 或者到 T[d-1]为止。

b.二次探查法

hi=(h(key)+i*i) % m,0 ≤ i ≤ m-1

基本思想是: 
探查时从地址 d 开始,首先探查 T[d],然后依次探查 T[d+1^2],T[d+2^2],T[d+3^2],…,等,直到探查到 有空余地址 或者到 T[d-1]为止。

缺点是无法探查到整个散列空间。

c.双重散列法

hi=(h(key)+i*h1(key)) % m,0 ≤ i ≤ m-1

基本思想是: 
探查时从地址 d 开始,首先探查 T[d],然后依次探查 T[d+h1(d)], T[d + 2*h1(d)],…,等。

该方法使用了两个散列函数 h(key) 和 h1(key),故也称为双散列函数探查法。

定义 h1(key) 的方法较多,但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定义,都必须使 h1(key) 的值和 m 互素,才能使发生冲突的同义词地址均匀地分布在整个表中,否则可能造成同义词地址的循环计算。

该方法是开放定址法中最好的方法之一。

哈希的应用

  • 哈希表
  • 分布式缓存

哈希表(散列表)

哈希表(hash table)是哈希函数最主要的应用。

哈希表是实现关联数组(associative array)的一种数据结构,广泛应用于实现数据的快速查找。

这里写图片描述

用哈希函数计算关键字的哈希值(hash value),通过哈希值这个索引就可以找到关键字的存储位置,即桶(bucket)。哈希表不同于二叉树、栈、序列的数据结构一般情况下,在哈希表上的插入、查找、删除等操作的时间复杂度是 O(1)。

查找过程中,关键字的比较次数,取决于产生冲突的多少,产生的冲突少,查找效率就高,产生的冲突多,查找效率就低。因此,影响产生冲突多少的因素,也就是影响查找效率的因素。 
影响产生冲突多少有以下三个因素:

  1. 哈希函数是否均匀;
  2. 处理冲突的方法;
  3. 哈希表的加载因子。

哈希表的加载因子和容量决定了在什么时候桶数(存储位置)不够,需要重新哈希。

加载因子太大的话桶太多,遍历时效率变低;太大的话频繁 rehash,导致性能降低。所以加载因子的大小需要结合时间和空间效率考虑。

在 HashMap 中的加载因子为 0.75,即四分之三。

分布式缓存

网络环境下的分布式缓存系统一般基于一致性哈希(Consistent hashing)。简单的说,一致性哈希将哈希值取值空间组织成一个虚拟的环,各个服务器与数据关键字K使用相同的哈希函数映射到这个环上,数据会存储在它顺时针“游走”遇到的第一个服务器。可以使每个服务器节点的负载相对均衡,很大程度上避免资源的浪费。

在动态分布式缓存系统中,哈希算法的设计是关键点。使用分布更合理的算法可以使得多个服务节点间的负载相对均衡,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资源的浪费以及部分服务器过载。 使用带虚拟节点的一致性哈希算法,可以有效地降低服务硬件环境变化带来的数据迁移代价和风险,从而使分布式缓存系统更加高效稳定。

posted on 2017-11-01 15:17  卡吧  阅读(122)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