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读《构建之法》与CI/CD工具尝试

项目 内容
这个作业属于哪个课程 2021春季软件工程(罗杰 任健)
这个作业的要求在哪里 作业要求
我在这个课程的目标是 积累软件开发经验,提高工程能力
这个作业在哪个具体方面帮助我实现目标 通读课本,了解基本教学方向;初试CI/CD,为以后的项目做准备

一、阅读提问

  1. 对于书中4.4代码复审部分提到的

    复审者有权提出很多看似吹毛求疵的问题,复审者不必亲自调查每一件事,开发者有义务给出详尽的回答。

    我不反对复审者需要随时向开发者提问关于代码实现方面的问题,毕竟这可以大大节约复审者的时间,方便他更好地理解代码(虽然同时也耽误了开发者的时间),但是首先一个小问题:这种提问是否能通过查看开发者规范的代码注释达到呢?

    另外,我的疑问是:既然代码复审如此重要,那么如若复审者不去仔细地读每一行代码,而是直接对开发者提问的话,一方面,书中也提到开发者对自己总是过于自信,那是否会存在一些被开发者自认为 完成/正确 的细节部分被忽视 ,从而遗漏到开发后期呢?

    另一方面,理论上来说,复审者的思考也不是全面的,尤其是在不了解开发细节的情况下,那在这时,如果复审者自认为已提问了此部分代码的全部可能出差错的问题,然后就pass了这部分代码,是否很也有可能造成一些未思虑到的细节上的遗漏呢?

  2. 在书6.2敏捷流程的问题和解法中,提到了每日例会的重要性,在一个公司的团队开发中,因为每人都有一整天的时间在从事这项工作,且他们在公司中想要找个地方开个会也很方便,但是对于我们这种情况,由于日常还要上课,也同时有别的任务,且每人的安排不同,若仍强调每天开会汇总进度的话,首先可能我们一天的进度很小甚至有人没有,其次要聚在一起开会也是一件要花许多时间的事情,就像8.6计划和估计中的PM说的

    我们本来是可以按期完成的,现在开了一天会,我们已经延期了一天。

    所以这个时间跨度是不是可以放长一点呢?

  3. 在6.5敏捷的故事中有这样一个场景

    软件团队开会, 领导说: 我们要采用敏捷的开发流程. 很简单, 就是木有计划, 木有文档, 马上写代码, 随时发牢骚。

    工程师问: 培训有木有?

    领导说: 有, 刚才就是培训. 散会! 现在可以写代码和发牢骚了.

    我放在这里也不是纠结于它草率的语言表达的问题(虽然我并不能理解,但可能它就是个笑话),而是单纯地对敏捷开发仍有一些概念上的疑问,书中说

    ”敏捷流程”是一系列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几何。

    百科定义说

    敏捷开发以用户的需求进化为核心,采用迭代、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软件开发。在敏捷开发中,软件项目在构建初期被切分成多个子项目,各个子项目的成果都经过测试,具备可视、可集成和可运行使用的特征。换言之,就是把一个大项目分为多个相互联系,但也可独立运行的小项目,并分别完成,在此过程中软件一直处于可使用状态。

    似乎强调了”以用户需求为核心“,还有一些”方法论“、”分而治之”等思想,这看起来都是在普通的软件工程的项目流程中也会强调的,所以敏捷开发到底是什么呢?它到底特别在哪里呢?

  4. 在书中11.6的讨论3中,有这样一个提问与回答

    问: 在项目开始之前, 有很多队员还没有接触过编程语言(例如C#),导致PM在分配任务时很难用时间来衡量,就拿写一个Web Service这一模块来说,一个熟练的程序员可能只需要两个小时,而对于初学者来说,就得先花两天来理解Web Service的实现机制和原理。在有限时间的催促下,导致一些紧急的任务不断向高手集中,而初学者的任务越来越少。这时应该怎么办?

    阿超: 对于这些队员,可以考虑在他们自己的任务估计值之上再乘以4。另外,如果你是写一个商业项目,请不要让连开发语言都没有接触过的队员进行开发工作。并不是非得 “写” 程序才是对项目有贡献,有时不写也有很好的贡献。如果他们有热情,就从测试开始学习吧。

    那么就这种情况来说,如若在公司中,团队总是面对着商业项目,倘若不给机会,新加入的队员如何能快速地在实践中学习技术呢?如若放在我们这门课上, 可能队友之间的能力也存在着一定差异,如若让本就精通的同学去开发,那小白岂不是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上这门课的意义,但倘若将开发任务交给不熟悉的同学,似乎也并不合理,也会拉跨团队的进度,这样又该如何解决呢?

  5. 在16.4魔方的创新故事中,最后说道

    二柱这玩意技术含量太低了, 这小子压根还不会玩六面呢!”很多同学热衷于技术和技术的创新, 但是当大家在埋头搞技术的时候, 是否注意到自己是用屁股对着目标用户?

    在这个故事里,二柱创新了“公主魔方”,赢得了女孩子们的欢心,但是自己却根本不会转魔方;而大牛可以盲拧魔方,却不会讨女孩子的欢心。这似乎是一种创新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的矛盾,这里看似推崇的是二者兼得的人才,但这是不是又显得要求过于严格呢?一个团队中的人本就应该各扬所长, 充当不同的角色,这不才是团队合作的意义吗?

  6. 在17.3绩效管理中提到

    如果成员的行为只影响自己, 或者是探索式的行动,则不是坏事。 例如有些成员自行探索最新的技术, 但是最后决定不采用此技术。

    看到这里有些疑惑,作为我们这个层次的学生,在开发过程中应该会有很多“探索式的行动”,这代表了一种思维的活跃与创新,如果可以产生好的效果,为什么不能采用这种新的技术呢?难道评判标准不应定为是否对项目产生了不好的作用吗?

    在网上查到了一种说法

    引入新技术通常会导致软件成为遗留系统,因为不同的方法会导致系统演变成东拼西凑的混合体,这会增加不必要的复杂性。此外,随着不断加入新的技术,旧技术就会过时。过时的代码量逐渐增加,而软件最终会变成遗留系统。

    但是这也有很明显的一个问题,如果一直不求创新,那又如何追求进步呢?新技术意味着新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不应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吗?何况软件本来就是版本一直在更新迭代,除了功能上的扩展完善,为什么不能加上计技术的创新呢,况且软件的更新应该也不是十万火急的事情。

二、调研源代码版本管理软件

由于只用过GitHub和GitLab,所以只对这两种的异同之处进行了调研。

1. 相同点

  • 基于web的Git仓库
  • 提供了分享开源项目的平台,为开发团队提供了存储、分享、发布和合作开发项目的中心化云存储的场所

2. 不同点

  • GitHub是一个基于Git实现的在线代码仓库,而GitLab是一个基于Git实现的在线代码仓库软件,可以用GitLab自己搭建一个类似于GitHub一样的仓库,但是GitLab有完善的管理界面和权限控制,一般用于在企业、学校等内部网络搭建Git私服。

  • GitHub同时提供公共仓库和私有仓库,但如果要使用私有仓库,是需要付费的。而GitLab可以在上面创建私人的免费仓库

  • GitLab让开发团队对他们的代码仓库拥有更多的控制,相比于GitHub,它有不少的特色,可以让开发团队拥有更多的安全性和灵活性的选择:

    • 允许免费设置仓库权限
    • 非常便捷的用户界面,在同一界面上获取到:projects,最近的projects,用户,最近的用户,群组和状态
    • 允许用户选择分享一个project的部分代码
    • 可以设置获取到团队整体的改进进度
    • 受保护的分支允许用户设置project的获取权限,一个团队中只有特定的人可以push,force push或者删除一个分支的代码
    • 通过innersourcing让不在权限范围内的人访问不到该资源
    • 可以设置获取到团队的整体的改进进度,而不是个人进度
    • 开发者通过打上“仍在进行中”状态标签让其他成员知道代码没有完成,从而阻止未完成的代码合并到其他的代码中
  • 从代码私有性方面来看,GitLab有更强的隐私性。但对于开源项目而言,GitHub依然是代码托管的首选

三、调研持续集成/部署工具

1. Gitlab-CI

之前部署过rails项目,这次使用的是oo课程pre2 task0的代码(代码库地址)

配置成功后的结果如下

  • 运行build部分

  • 运行test部分的详细信息界面

  • 运行成功

Gitlab-CI是Gitlab官方提供的持续集成服务,通过在仓库的根目录下新建.gitlab-ci.yml文件,自己定义持续集成流程模板,并且在Gitlab中配置runner,在之后的每次提交或合并中将会触发构建,并且可以通过Gitlab的hook, 在代码提交的各个环节自动地完成一系列的构建工作,总之对于一些非复杂性的集成需求,都是可以满足的。

在GitLab-CI中,一次 Pipeline 相当于一次构建任务,里面可以包含多个流程,如安装依赖、运行测试、编译、部署测试服务器、部署生产服务器等流程。任何提交或者 Merge Request 的合并都可以触发Pipeline。

2. GitHub Action

将相同的代码上传到GitHub仓库,先使用github的第三方工具自动生成一个maven项目配置的模板,然后进行一定的修改,同样先进行编译后进行测试

  • 编译结果

  • 测试结果

可以在 GitHub Actions 的仓库中自动化、自定义和执行软件开发工作流程,可以发现、创建和共享action以执行任何作业(包括 CI/CD),并将action合并到完全自定义的工作流程中。

与Gitlab-ci不同,GitHub Actions 是事件驱动的,可以在指定事件发生后运行一系列命令,而且有各种类型的工作模板,同时也可以使用其他仓库的action,这一点上是它的一大优势。

3. Gitlab CI与GitHub Action的异同 (参考)

Gitlab CI的优势:

  • 亲子管道同时运行,配置可以划分为较小的子管道,可以缩短构建和测试代码的时间,降低复杂性
  • 先进的合并训练处理逻辑使主要开发分支保持绿色 ,消除代码更新错误和冲突
  • 自动开发提供开箱即用的管道配置,减少初始配置时间和学习曲线
GitLab CI GitHub Action
配置 AutoDev Ops 更容易上手,随着项目发展可进行微调,自动检测语言并建立整个pipeline,提供并支持模板 提供了一个市场,可以轻松地选择由第三方工具/插件构建的模板,但它们需要进行编辑。
不支持的插件,维护和支持成本很高
数据包注册表 集成Docker映像和软件包发布,内置在CI / CD管道中,无需第三方工具/插件 Docker映像和程序包发布所需的插件,不支持第三方工具/插件,维护和支持成本很高
安全性 内置于CI-CD管道中的安全扫描,合并请求运行时将安全扫描内置到管道中,支持插件,但不需要;启用安全团队协作,为安全团队提供一个安全控制板,以概述一个项目或一组项目中的所有漏洞 安全扫描需要第三方插件, 可以将CodeQL扫描集成到Github的CI中,作为LGTM的门;安全团队控制板,没有集成的团队协作功能

4. 使用感受

通过体验这两个持续集成工具,我最大的使用感受就是:

  • gitlab-ci配置理解起来容易,而github action有多层字段要求,使用起来不太好上手
  • github action有非常好用的模板,大大简化了编写,很好弥补了它配置困难这一缺点,而且它的UI界面更加清楚(把每个字段的执行结果都分步显示出来)
  • 针对这两个相同的项目相同的编译、测试功能来说,似乎github action执行得更快一点
posted @ 2021-03-14 13:56  Gracia_J  阅读(230)  评论(6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