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生活前奏:书店
这个国庆想要看很多书,于是在放假前去了越洋书店呆了一个小时,这个小时让自己感想很多。
进去之前我想抱一堆书回来的,因此我在每一图书分类前都站了些时间,看到许多自己蛮喜欢的书,不过还没有购买的冲动(如果一本书你无法一眼爱上它,基本上看完的机率就会下降很多),我用手机拍下封面,考虑以后再说。唯一让我留下最长时间的居然是儿童区,我坐在一堆小孩中看完了《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然后我开始转到信息技术专区,这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真正原因。
我在这里呆了7分钟,总共抽出两本书翻阅。我有许多年没有进书店,因为互联网给我这样的懒人提供了太多的便捷。五六年前,我像海绵一样在这个地方汲取养分,而现在这些书籍躺在这里,而它们居然连吸引我抽出来看看的诱惑力都没有。我问自己,这到底怎么了?
去年看了《长尾理论》这本书,我觉得对我自己是一个洗脑的过程,而今天我开始质疑这个理论了。这几年来,我的书架新书更新的频率并没有因为我不去书店而减缓,同时在每年的年终好书榜上,几乎前十名的书我总能占一半,我在想网络到底给了我什么。如果仅仅以书店来看长尾理论,那么我可以对自己分析如下。
- 我通过网络快速知道哪些书热门
 - 通过网络的检索功能,我快速的找到相关的知识,从而决定我购书的外延(本来想要某本书,但是关联到其他)
 - 但是如果外延的部分没有很好的被推荐或者评价,我会选择放弃(因为我无法阅读书的内容)
 - 这样的一个过程导致我只能放大长尾中热门的部分,而那个常常的尾部我虽然能够快速的定位到,却不会导致我购买行为。
 - 如果在书店,我的选择性比较随意,反而可能让我自己找到一本冷门的书籍。
 -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网络是促进了长尾的头部,却极少可以给尾部带来利益。
 
其他想法:五六年前我对技术的热爱到现在也转变了很多,我在经济管理方面停留的时间可能比当时长了很多,只是我的快乐并不会比以前增长很多,人都有成长的阶段,我们应该如何选择面对。
长尾理论的基本原理是: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即众多小市场汇聚成可与主流大市场相匹敌的市场能量。
    身未动,心已远;有多远,走多远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