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NA课堂笔记2
物理介质:网线、光纤、网卡接口
568B:橙白、橙、绿白、兰、兰白、绿、棕白、棕
一般网线中,只有1236传输数据
交叉线:连接同类型设备
直通线:连接不同类型设备
现在主流都是568B-568B
自动翻转:
打破交叉线,直通线 连接设备类型的限制
现在的网络设备,包括网卡都支持。
POE
使用网线中的 4578线,为设备进行供电,比如AP,网络摄像头
免去这种网络设备需要连接电源的烦恼
必须两端设备都支持POE技术
光纤:
使用玻璃纤维作为传输介质
单模光纤:橙黄色,使用激光为光源,传输距离远,价格贵,一次性只允许一个光信号进去。
多模光纤:橙红色,使用LED作为光源,传输距离比较近,一次性只允许多个光信号进去
光纤一般是两个接口,一收一发。
单纤收发,使用一根光纤,同时进行收发工作,需要光模块支持。
光模块:
主要用于连接光纤,光模块插在设备的光口上,光纤插在光模块上
CFP:100G
QSFP:40G
SFP:1G、10G
短波:850MM
长波:1310MM
超长波:1500MM
主要是传输距离不同,两个光模块波长必须一致。
光电转换器:
主要用于,一端设备有光模块接口,而一端设备只有电口(RJ45)接口
将光纤介质转换为铜介质传输,或者铜介质转为光纤介质传输。
光纤终端盒:
也叫法兰盘
主要用于光纤与尾纤的熔接
比如运营商放一条144芯的光纤,里面都是玻璃丝,一根玻璃丝叫一芯
熔接到法兰盘上面,然后网络设备使用尾纤接入到法兰盘
ODF架
主要用于放法兰盘
TCP/IP协议簇
DOD模型
DOD:美国国防部
应用层
主机到主机层
网络层/因特网层
网络接入层

TCP:
面向连接:
发送数据之前,首先先找到对方建立一个连接,相当于一个逻辑通道。
可靠协议,效率低
每收到一次数据,要进行确认,保证对方确定收到了这个数据。
TCP需要三次握手
就好比打电话,需要经过拨号,振铃,接通。才能进行讲话
过程:
A、我要跟你建立连接
B、好的,我知道了,我也要跟你建个连接
A、我知道你收到了我的连接请求,我也收到了你的连接请求
滑动窗口:
主要为了避免一次性发送的数据过多,导致对方缓存溢出。
滑动窗口是动态协商,也就是说,在建立连接的时候,就会进行协商
同时,在缓冲区发生变化的时候,也会进行协商。
TCP四次挥手:
主要为了避免当一方断开连接,而另一方不知道的情况下,需要耗费资源去维护本该断开的连接
过程:
假设三次连接已经建立完成
A、我要跟你断开连接了
B、好的,我知道你要断开连接了
B、我也要跟你断开连接
A、好的,那就断开连接把
UDP:
不需要建立连接,也不需要进行确认
尽力而为,效率相比TCP要高
比如对讲机,拿起来就说,而不管对方有没有收到,
直播视频,使用UDP协议
点播视频,使用TCP协议
TCP/UDP协议都是工作在传输层中
在传输层,有一个概念,叫做端口号
每一个端口号,对应一种应用层协议,比如端口号80,代表HTTP协议
而应用层协议,规定了使用何种传输协议来进行传输
比如,你访问网页,使用HTTP,端口号为80,那它是使用TCP来进行传输的
比如,你进行域名解析,使用DNS,端口号为53,那么它就是使用UDP协议
三种类型:
知名端口号 0-1023,以及分给特定的协议,不能随便使用
如果要使用,需要向互联网编号分配机构申请(IANA)
注册端口:有限的使用 1024-49511,比如8080,是作为80的补充,已经注册
私有端口:随意使用 49512-65535,
正常情况下:源端口为随机生成,目的端口为知名端口
比如你访问网页,源端口由你电脑随机分配,目的端口是80
TCP分段重组
为何分段:
因为数据传输大小受限于传输链路,或者介质的要求。
当超过限制,TCP就把大的数据拆分成一个个小段
TCP分段,基于MISS,动态协商
一般是1500-40字节(20字节IP头部,20字节TCP头部)
因为数据被分段了,那么在传输的过程中,由于链路等其他的因素
收到的数据包顺序不一致,就会出现错误
所以,在分段的时候,对每个段进行编号,当对方收到的时候,按照序号进行排列,
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UDP不会进行分段,UDP分段基于以太网中的MTU
并且UDP不会进行数据重组,而是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
传输层作用:
在传输数据之前,首先建立连接,协商参数
将数据进行分段,符合传输介质的限制要求
因为数据分段,所以要进行重组
提供端口号,根据不同的端口号,将数据发送到相应的应用层协议
不同的场合,环境,应用,使用不同的传输层协议
网络层:
负责将报文从源送到目的
包括TCP建立连接,也需要依靠网络层,来将这个连接请求,传递到对方。
为设备提供逻辑地址,也就是IP地址
主流是IPV4地址
IPV4地址,为32位二进制数,长度4个字节,1字节等于8比特(位)
ICMP
主要用于检测网络的连通性
也是面向连接
对方收到我的请求后,需要发送回复
ping 114.114.114.114
Tracert:
主要用于检测,或者说跟踪,源到目的站点所经过的路径
使用IP头部中的TTL字段
TTL字段,每经过一台三层设备,减1
windows 10 发出的TTL为 64
tracert 114.114.114.114
原理:
基于UDP 或者 ICMP
首先发送一个TTL为1的UDP探测报文,源IP是本地,目的IP比如是114.114.114.114
当第一个三层设备收到后,查找去往目的站点的路由,
但此时,TTL已经为0超时了,所以它会回应超时报文,
这个时候,它的IP地址会显示出来
依次类推,直到去到目的站点
ARP:
使用IP去解析该IP对应的MAC
比如ping 192.168.1.2
假设现在电脑没有192.168.1.2的ARP表项,此时就完成不了二层封装
为什么,因为二层头部是源MAC,目的MAC
这时候就需要发送ARP报文去询问192.168.1.2的MAC地址
当192.168.1.2收到这个询问,首先会记录询问者的IP+MAC对应关系
生成ARP表项,然后回复自身的MAC给询问者。
代理ARP
主要解决目标IP不在同一个网段的情况下,回复本接口MAC,进行数据转发
192.168.1.2------------1.1 Route 2.1-------------2.2
首先1.2没有配置网关地址,也没有配置路由,并没有2.2的ARP表项
这个时候1.2发送ARP请求,当Route收到ARP报文后,发现目的MAC
是广播地址,继续往拆三层,
发现目的IP不是自己,但是由于接口开了代理ARP,这个时候,首先它会去查
路由表,发现去往2.2这个地址,有路由条目,并且是直连。于是将1.1这个接口
的MAC告诉给1.2
反向ARP
依靠MAC地址来获取IP
允许局域网的设备从网关服务器上的ARP表项或缓存来请求IP地址
有点类似与DHCP,但与DHCP有一些差别
RARP是封装以太网帧中,DHCP报文封装在UDP协议中
但大体上的过程差不多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