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ussDB扩缩容最佳实践
GaussDB 扩缩容最佳实践
在使用 GaussDB 的过程中,随着业务的发展与变化,对数据库资源的需求也会动态改变。扩缩容操作成为保障数据库高效、稳定运行,同时合理控制成本的关键手段。以下将详细介绍 GaussDB 扩缩容的最佳实践。
一、扩容最佳实践
(一)节点扩容
-
评估业务需求:在进行节点扩容前,需深入分析业务增长趋势。例如,通过监控数据库的 CPU 使用率、内存使用率、磁盘 I/O 以及并发连接数等关键指标,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业务对资源的需求。若发现 CPU 长期处于 80% 以上的高负载运行,且业务增长势头不减,很可能需要增加节点来提升计算能力。
-
选择合适的节点类型与数量:GaussDB 支持多种节点类型,如协调节点(CN)和数据节点(DN)等。若业务中查询操作频繁,且当前 CN 节点的负载较高,可考虑增加 CN 节点,以提高查询的并发处理能力;若数据存储量增长迅速,且 DN 节点的磁盘空间紧张,则应增加 DN 节点。确定节点数量时,可参考过往业务数据增长规律,并结合性能测试结果。如通过模拟一定规模的业务负载,测试增加不同数量节点时数据库的性能提升情况,从而确定最优的节点扩容数量。
-
执行扩容操作:以华为云 GaussDB 为例,在华为云管理控制台中,找到对应的 GaussDB 实例。在实例详情页面,选择 “扩容” 选项,根据之前确定的节点类型与数量进行配置。如选择增加 2 个 DN 节点,确认配置无误后提交扩容任务。在扩容过程中,数据库通常仍可正常运行,但性能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此时应密切关注业务运行状态。
(二)存储扩容
-
监控存储使用情况:定期查看数据库的存储使用量,可通过数据库管理工具或相关监控指标实现。例如,设置当磁盘使用率达到 70% 时发出预警,以便提前规划存储扩容。当发现存储使用量增长过快,接近实例的存储上限时,需及时进行扩容。
-
确定扩容方式与容量:GaussDB 支持在线存储扩容,无需中断业务。在确定扩容容量时,应充分考虑业务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数据增长预期。如预计未来半年内数据量将增长 50%,则应根据此预估增加相应的存储容量。同时,需注意存储扩容的最小粒度与最大限制,不同规格的 GaussDB 实例可能有所不同。
-
实施存储扩容:在管理控制台中,找到实例的存储管理部分,选择 “扩容存储”。输入要增加的存储容量,确认后启动扩容流程。扩容过程中,数据库可正常读写,完成后存储容量即会增加,业务可继续正常运行。
二、缩容最佳实践
(一)评估缩容可行性
-
分析业务变化:密切关注业务量的变化,若业务出现明显萎缩,如并发交易数大幅下降、数据存储量不再增长甚至有所减少,可考虑进行缩容。例如,某电商企业在促销活动结束后,业务量回归常态,数据库资源利用率大幅降低,此时可评估缩容的可能性。
-
检查数据库状态:确保数据库当前没有进行重要的任务,如大规模的数据导入、复杂的查询分析等。同时,检查数据库的性能指标,确认在较低负载下仍能稳定运行。例如,CPU 使用率长期低于 30%,内存空闲率较高,且业务响应时间正常,表明数据库有缩容的空间。
(二)执行缩容操作
-
选择缩容对象:与扩容类似,缩容也可针对节点或存储进行。若当前 CN 节点数量过多,导致资源浪费,可根据业务负载情况适当减少 CN 节点;若存储容量有较大富余,可进行存储缩容。在选择缩容对象时,需谨慎评估对业务的潜在影响。
-
执行缩容流程:在管理控制台中,找到对应的缩容操作入口。以缩容 CN 节点为例,选择要缩容的节点,提交缩容任务。在缩容过程中,数据库会自动进行相关的资源调整与数据迁移(如涉及数据迁移的情况)。需注意的是,缩容操作可能会对业务产生短暂影响,应选择在业务低峰期进行,同时提前做好应急预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三、扩缩容注意事项
-
备份数据:无论是扩容还是缩容,在操作前务必对数据库进行全量备份。这是为了防止在扩缩容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导致数据丢失或损坏。如在扩容过程中,可能因硬件故障、软件错误等原因造成数据不一致,此时可利用备份数据进行恢复。
-
监控与测试:在扩缩容过程中,要持续监控数据库的性能指标,包括 CPU、内存、磁盘 I/O、网络带宽以及业务的响应时间等。扩缩容完成后,需进行全面的业务测试,确保数据库功能正常,业务不受影响。例如,对关键业务流程进行多次模拟操作,检查数据的读写是否正确、交易是否正常完成等。
-
注意事项:扩容时长与业务数据量有关,默认扩容操作超时时间为 7 天,扩容中实例可正常使用,但不允许进行其他管理控制台操作。缩容操作仅支持特定用户,操作前需申请白名单权限。缩容过程中执行的 DDL 操作将被回滚,PITR 备份暂停,缩容结束后自动恢复,完成后将自动进行一次全量备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