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更新中)

1 计算机网络概述

1.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功能

1.2.1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从组成部分看

image

image

  • 拓展:网络适配器

image

从工作方式看

image

image

核心部分为边缘部分提供了连通性交换服务

连通性:边缘部分主机是相互连通的

交换服务:当一个数据包想从一个网络中的\(A\)点传送到\(B\)点的时候,计网的核心部分会为数据包选择一个合适的路径进行传送(动态选择数据在网络传送的路径以免网络中的各条线路负载太重)——核心设备路由器

从逻辑功能看

image

image

1.2.2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image

数据共享:

image

分布式处理:

image

提高可靠性:

image

负载均衡:

image


1.3 三种交换技术

1.3.1 电路交换 - 用于电话网络

通过物理线路的连接,动态的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image

优点

  • 通信前从主叫端到被叫端建立一条专用的物理通路,在通信的全部时间内,两个用户始终占用端到端的线路资源。数据直送,传输效率高

缺点

  • 建立/释放连接,需要额外的时间开销

  • 线路被通信双方独占,利用率低

  • 线路分配的灵活性差

  • 交换节点不支持“差错控制”(无法发现传输过程中的发生的数据错误)

1.3.2 报文交换 - 用于电报网络

image

优点

  • 通信前无需建立连接

  • 数据以报文为单位被交换节点间“存储转发”,通信线路可以灵活分配

  • 在通信时间内,两个用户无无需独占一整条物理线路。相比于电路交换,线路利用率高

  • 交换节点支持“差错控制”(通过校验技术)

缺点

  • 报文不定长,不方便存储转发管理

  • 长报文的存储转发时间开销大,缓存开销大

  • 长报文容易出错,重传代价高

1.3.3 分组交换 - 用于现代计算机网络

image

image

优点

  • 通信前无需建立连接

  • 数据以分组为单位被交换节点间“存储转发”,通信线路可以灵活分配

  • 在通信时间内,两个用户无无需独占一整条物理线路。相比于电路交换,线路利用率高

  • 交换节点支持“差错控制”(通过校验技术)

相比于报文交换,分组交换改进了如下问题

  • 分组定长,方便存储转发管理

  • 分组的存储转发时间开销小,缓存开销小

  • 分组不易出错,重传代价低

缺点

  • 相比于报文交换,控制信息占比增加

  • 相比于电路交换,依然存在存储转发时延

  • 报文被拆分为多个分组,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失序,丢失等问题,增加处理的复杂度

1.3.4 三种交换方式性能对比

电路交换性能分析

image

报文交换性能分析

image

分组交换性能分析

image

三者对比

image

1.4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image

按分布范围分类

image

image

按传输技术分类

image

按拓扑结构分类

image

image

前三种多用于局域网,最后一种多见于广域网

按使用者分类

公用网:向公众开放的网络。如:办宽带,交手机话费即可使用的互联网

专用网:仅供某个组织内部使用的网络。如:政府,军队,电力,银行等内部网络

按传输介质分类

有线网络:如网线,光纤

无线网络:5G,WIFI,卫星

总结

image


1.5 计算机网络性能指标

速率

  • 定义:

指连接到网络上的节点在信道上传输数据的速率。也称数据率比特率数据传输速率

  • 单位:

\(B代表字节,1B = 8bit。bit/s,或b/s,或bps\)

\(1.8MB/s = 1.8 * 10^6 * 8 b/s\)

  • 计算机网络中常用的数据前缀:

\(K(10^3) M(10^6) G(10^9) T(10^12)\)

  • 信道(\(Channel\)):
    表示向某一方向传送信息的通道(信道 \(\neq\) 通信线路)一条通信线路在逻辑上往往对应一条发送信道和一条接收信道

带宽

  • 定义1:某信道所能传送的最高数据率

  • 定义2:在《通信原理》中,带宽表示某信道允许通过的信号范围。单位:HZ

image

image

结论:节点间通信实际能达到的最高速率,由带宽,节点性能共同限制

吞吐量

  • 定义: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实际数据量

吞吐量受带宽限制,受复杂的网络负载情况影响

image

时延Delay

指数据(一个报文或文组,甚至比特)从网络(或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有时也称为延迟或迟延

总时延 = 发送时延 + 传播时延 + 处理时延 + 排队时延

image

时延带宽积

  • 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 * 带宽

  • 含义:一条链路中,已从发送端发出但尚未到达接收端的最大比特数

往返时延RTT

  • 定义:表示从发送方发送完数据,到发送方收到来自接受方的确认总共经历的时间

image

信道利用率

  • 定义:某个信道有百分之多少的时间是有数据通过的

信道利用率 = 有数据通过的时间 / (有数据通过的时间 + 没有数据通过的时间)

注意

信道利用率不能太低,浪费资源,但也不能太高,容易导致网络堵塞


1.6 计算机网络分层架构

image

各层之间的关系

  • 实体:在计算机网络的分层结构中,第n层中的活动元素:软件 + 硬件 通常称为第n层实体。不同机器上的同一层称为对等层,同一层的实体称为对等实体

  • 协议:即网络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是水平的

  • 接口:即同一节点内相邻两层的实体交换信息的逻辑接口,又称服务访问点

  • 服务:服务是指下层为紧邻的上层提供的功能调用,它是垂直的

为什么要分层?为什么要指定协议?

计算机网络功能复杂,采用分层结构,将诸多功能合理地划分在不同层次,对等层之间指定协议,以实现功能

image

协议数据单元(\(PDU\):对等层之间传送的数据单位。第\(n\)层的\(PDU\)记为\(n-PDU\)
服务数据单元(\(SDU\):为完成上一层实体所要求的功能而传送的数据。第\(n\)层的\(SDU\)记为\(n-SDU\)
协议控制信息(\(PCI\):控制协议操作的信息,第\(n\)层的\(PCI\)记为\(n-PCI\)

协议的三要素

协议由语法,语义,同步三部分组成(协议的三要素)

1)语法,数据与控制信息的格式。例如,协议控制信息(首部)部分占几个字节,每个字节是什么含义;协议的数据部分最多有多少字节

2)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及做出何种应答。例如,协议中需要明确规定:发送方发完数据后,接收方是否需要“应答”,以及应答的种类有哪些(如:传输成功,传输失败)

3)同步(或时序):执行各种操作的条件,时序关系等,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例如发送方发完数据后,接收方需要立刻应答。如果发送方在10秒内未收到“传输成功”应答,则发送方会再次发送数据


1.7 OSI参考模型

1层物理层

任务:实现相邻节点之间的比特(0/1)的传输

  1. 需定义电路接口参数(如:形状,尺寸,引脚数等)
  2. 需定义传输信号的含义,电气特征(如:5V表示1,1V表示0;每比特电信号持续时间0.1ms)

2层链路层

任务:确保相邻节点之间的链路逻辑上无差错

  1. 差错控制:检错 + 纠错; 或 检错 + 丢弃 + 重传
  2. 流量控制:协调两个节点的速率

3层网络层

任务:把分组从源结点转发到目的结点。

  1. 路由选择:构造并维护路由表,决定分组到达目的节点的最佳路径

  2. 分组转发:将分组从合适的端口转出去

  3. 拥塞控制:发现网络堵塞,并采取措施缓解拥塞

  4. 网际互联:实现异构网络互联

  5. 其他功能:差错控制,流量控制,连接建立和释放,可靠传输管理

4层传输层

任务:实现端到端通信(即实现进程到进程的通信,端即端口)

  1. 复用和分用:发送端几个高层实体复用一条底层的连接,在接收端再进行分用

  2. 其他功能:差错控制,流量控制,连接建立和释放,可靠传输管理

5~7层

应用层:实现特定的网络应用

表示层:解决不同主机上信息表示不一致的问题

会话层:管理进程间会话

总结

image


1.8 TCP/IP模型

image

image


2 物理层

2.1 通信基础概念

信源:信号的来源(即数据的发送方)

信宿:信号的“归宿”(即数据接收方)

信道:即信号的通道

数据:即信息的实体(如:文字,声音,图像),在计算机内部数据通常是二进制

信号:数据的载体

  • 数字信号:信号值是离散的

  • 模拟信号:信号值是连续的

image

码元:一个“信号周期”内可能出现几种信号?

  • 每一类信号就是一个码元

  • 码元宽度指一个信号周期的长度

  • 若一个周期可能出现K种信号,就是K进制码元 一码元 携带\(log_2Kbit\)

速率

  • 波特率:每秒传输几个码元。单位:码元/秒,或波特(\(Baud\)

  • 比特率:每秒传输几个比特。单位:\(bit/s,或b/s,bps\)

image


2.2 信道的极限容量

噪声

对信道产生干扰,影响信道的数据传输效率

奈奎斯特定理

对一个理想低通信道(没有噪声,带宽有限的信道)

极限波特率 = \(2W\)(单位:波特,即码元/秒)

W是信道的频率带宽(单位:HZ)

极限比特率 = \(2W log_2Kb/s\)

例题
image

香农定理

对于一个有噪声带宽有限的信道

极限比特率 = \(Wlog_2 (1 + S/N)\) 单位:\(b/s\)

S/N信噪比 = 信号的功率 / 噪声的功率 (无单位)
你讲话的声音功率S = 100瓦
舍友背单词的声音功率 N = 5瓦
信噪比 = S / N = 100 / 5 = 20

  • 信噪比越高,噪声对数据传输的影响越小

  • 在通信领域信噪比往往很大,采用无单位会很不方便,所以采用\(dB\)(分贝)为单位表示信噪比

  • 信噪比 = $10log_{10} S/N $ 类似一种科学计数法

  • 计算时一定要带入无单位记法

对比

奈奎斯特:
  • 如果波特率太高,导致“码间串扰”,即接收方无法识别码元

  • 带宽越大,信道传输码元能力越强

  • 奈奎斯特定理并未对一个码元最多可以携带多少比特做出解释

香农
  • 提高信道带宽,加强信号功率,降低噪声功率,都可以提高信道的极限比特率

  • 结合奈奎斯特定理,可知,在带宽,信噪比确定的信道上,一个码元可以携带的比特数是有上限的


2.3 编码和调制

变换器:将二进制数据转换为信号

反交换器:将信号转换成二进制数据

常用编码技术:

image

  • 自同步能力:信源和信宿可以根据信号完成“节奏同步”,无需时钟信号

image

常用的调制方法

image

QAM

AM与PM的结合,形成叠加信号,若有\(xm\)种振幅,\(n\)种相位,则1码元 = \(log_2mnbit\)

image

补充:QAM - 16的含义是“采用QAM调制技术,有16种码元


2.4 传输介质

分类

image

双绞线

image

示例

image

同轴电缆

image

示例

image

光纤

image

单/多膜光纤

image

以太网对有线传输介质的命名规范

image

无线传输介质

image

物理层接口的特性

image


2.5 物理层设备

中继器

image

总结

image


3 数据链路层

总览

image

3.1 数据链路层所处的地位

  • 数据链路层使用物理层提供的“比特传输”服务

  • 数据链路层为网络层提供服务,将网络层的IP数据报(分组)封装成帧,传输给下一个相邻节点

物理链路:传输介质(0层)+ 物理层(1层)实现了相邻节点之间的“物理链路”

逻辑链路:数据链路层需要基于“物理链路”,实现相邻结点之间逻辑上无差错的“数据链路(逻辑链路)”


3.2 封装成帧(组帧)

主要问题

  1. 帧定界

  2. 透明传输

组帧方法:

字符计数法
  • 原理:在每个帧的开头,用一个定长计数字段表示帧长

  • 最大缺点:任何一个计数字段出错,都会导致后续所有帧无法定界

注:帧长 = 计数字段长度 + 帧的数据部分长度

字节填充法
  • 原理:在帧的首尾添加控制字符SOH和EOT,如果数据部分出现SOH和EOT时候要在前面添加转义字符ESC,数据接收方在处理的时候会忽略ESC并保留后一字节的数据

image

零比特填充法
  • 原理:见图

image

违规编码法
  • 原理:见图

image


3.3 差错控制

检错编码

奇偶校验

image

偶校验硬件实现

image

总结

image

循环冗余校验码(CRC码)

基本原理

数据发送,接受方约定一个“除数

K个信息位 + R个校验位 作为 “被除数”,添加校验后需保证除法的余数为0

收到数据后,进行除法检查余数是否为\(0\)

若余数非\(0\)说明出错,则进行重传或纠错

求CRC码

  1. 确定K,R以及生成多项式对应的二进制码(除数)

R = 生成多项式最高次幂 = 3

多项式 $G(x) = 1 * x^3 + 1 * x^2 + 0 * x^1 + x^0 * 1$ 
对应除数二进制形式 = $1101$
  1. 移位:信息码左移R位,低位补0

  2. 相除:对移位后的信息码,用生成多项式进行模2除法,产生余数

image

所以校验位 = \(001\)
对应的\(CRC\)码 = \(101001 001\)

  1. 检错和纠错

发送:\(101001001\) 记为\(C_9C_8C_7C_6C_5C_4C_3C_2C_1\)
接受:\(101001001\)\(1101\)进行模\(2\)除,余数为\(000\)代表没有出错
接收:\(101001011\)\(1101\)进行模\(2\)除,余数为\(010\)代表有出错(但不能说明\(C_2\)出错)

K个信息位,R个校验位,若生成多项式选择得当,且2^R >= K + R + 1,则CRC可纠正1位错

纠错编码

海明校验码

基本思想

分组偶校验,多个校验位可反映出错位置

求解步骤

  1. 确定校验位个数(\(k\)个校验位,\(n\)个信息位)

确定k大小的原则\(2^k >= n + k + 1\)

  1. 确定校验位分布
  • \(p_1,p_2,p_3\)...分别在\(1,2,4,8,16\)

  • 空出来的其他位置依次填入信息位

  1. 求校验位
  • 将信息位的位置序号用k位二进制表示出来

  • 校验位\(p_i\)与位置序号第\(i\)位为\(1\)的信息位归同一组,进行偶校验

  1. 纠错
  • \(p_1,p_2,p_3\)..所属各分组进行异或(相当于分组偶校验),求得\(S_1,S_2,S_3\)

  • \(S_3 S_2 S_1 = 000\) 说明无错误

  • \(S_3 S_2 S_1 \neq 000\),则其值反映出错位置

image

  1. 补充

image


3.4 流量控制,可靠传输与滑动窗口机制

滑动窗口机制

发送,接收窗口

image

image

三种协议的信道利用率分析

S-W协议的信道利用率

image

如果确认帧非常短,那么T_A为0(即确认帧传输时延为0)

GBN,SR信道利用率

image

image

术语补充

image

image


3.5信道划分介质访问控制

介质访问控制(MAC):解决多个节点共享同一个总线型广播信道时,可能发生“信号冲突”

时分复用(TDM)

将时间分为等长的“\(TDM\)帧”,每个\(TDM\)帧又分为等长的\(m\)个“时隙”,将\(m\)个时隙分配给\(m\)对用户(节点)使用

image

缺点

  • 每个节点最多能分配到信道总带宽的1 / \(m\)

  • 如果某节点暂不发送数据,会导致被分配的时隙闲置,信道利用率低

根据以上缺点可以统计每个节点对信道的使用需求,动态按需分配时隙由此引出以下的复用方法

统计时分复用(STDM)——— 又称异步时分复用

在TDM的基础上,动态按序分配时隙

image

优点

  • 如果需要时,一个节点可以在一段时间内获得所有信道带宽资源

  • 如果某节点暂不发送数据,可以不分配时隙,信道利用率更高

频分复用(FDM)

是将信道的总频带划分为多个子频带,每个子频带,每个子频带作为一个子信道,每对用户使用一个子信道进行通信

image

优点:各节点可同时发送信号,充分利用了信道带宽

缺点:FDM技术只能用于模拟信号的传输

波分复用(WDM)

image

码分复用

image

image


3.6 随机访问介质控制

ALOHA

image

image

image

CSMA(载波监听)

\(CSMA\)协议在\(ALOHA\)协议基础上提出改进:在发送数据之前,先监听信道是否空闲,只有信道空闲时,才会尝试发送

节点的网络适配器需要安装“载波监听装置”

1-坚持CSMA协议

image

非坚持CSMA协议

image

p-坚持CSMA协议

image

CSMA/CD

image

流程

image

争用期

image

最短帧长

image

CSMA/CA

为什么不采用CSAM/CD协议
  1. 硬件上很难实现“边听边发,冲突检测” —— 因为接收信号的强度往往远小于发送信号的强度,且在无线介质上信号强度的动态变化范围很大

  2. 存在“隐蔽站”问题 ———— 在无线通信中,并非所有站点都能够听见对方。发送结点处没有冲突并不意味着在接收结点处就没有冲突

  • AP:接入点,也就是你平时连接的无线WIFI热点
协议要点

image

image

隐藏站问题

image

image

令牌传递协议

image


3.7 局域网

802.3工作组:以太网技术

802.11工作组:Wi-Fi技术

802.1Q:VLAN虚拟局域网

局域网基本概念与体系结构

局域网特点

  1. 覆盖较小的地理范围

  2. 较低的时延和误码率

  3. 局域网内的各节点之间以帧为单位进行传输

  4. 支持单播,广播,多播

单播:如A -> B
广播(一对全部发送帧):如A -> B + C + D + E + F + G
多播(一对部分发送帧):如A -> B + D + E

局域网分类:

关注三要素:

  • 拓扑结构
  • 传输介质
  • 介质访问控制方式
  1. 有线局域网

(1)令牌环网

(2)以太网

  1. 无线局域网(WLAN)

(1)环形
(2)同轴电缆/双绞线
(3)令牌传递协议

posted @ 2025-10-10 14:56  Gabriel_7  阅读(10)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