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赏的js文件

Vibe Coding:蜜月期过了,该聊聊“技术债”了

“Vibe Coding”(氛围编程)像摇滚明星一样闯进了开发者圈子。

那时候,大家都在谈论抛弃僵化的架构图,关掉烦人的 Linter(代码检查器),跟着直觉走。甚至有人鼓吹:别管什么设计模式,让 AI 和你的直觉带飞,写代码应该像玩爵士乐一样随性。

这听起来太诱人了:像写开源项目一样自由,像原型开发一样极速。

但半年过去了,香槟的气泡散尽,宿醉开始袭来。开发者们逐渐意识到:Vibe Coding 确实让起步变得无比丝滑,但当项目进入深水区,它留下的烂摊子也是史诗级的。

我不是来给这个趋势泼冷水的,也不是来唱赞歌的。作为技术人,我们需要通过现象看本质:Vibe Coding 到底在哪儿好用?在哪儿会崩盘?当我们在生产环境里“跟着感觉走”时,到底会发生什么?


为什么它一开始让人上头?

Vibe Coding 刚出现时,简直是“企业级开发疲劳”的解药。

在一个充满了 Jira 门票、繁琐流程和“每一行代码都要像发射火箭一样严谨”的世界里,Vibe Coding 对你说:“嘿,放松点,玩起来。”

它给了开发者一个宣泄口。你不需要一开始就想清楚所有的边缘情况,你可以把半成品的想法扔进编辑器,让 Copilot 帮你补全,像即兴演奏一样把功能堆出来。这种 “Vibey Commits”(氛围感提交) 一度成了某种叛逆的勋章——甚至比传统的敏捷开发还要敏捷。

对于被大厂流程压得喘不过气的一线工程师,或者想快速验证想法的独立开发者,这种自由感是无价的。那一刻,代码似乎重新变回了艺术,而不仅仅是产品。


裂痕出现在哪里?

好景不长。当项目从“Demo”走向“1.0”,裂痕就出现了。

混乱带来的债务,是要还的。

那些在截图里看起来很酷的代码,到了凌晨两点的 Debug 现场,就变成了灾难。当你的团队试图理清分散在 10 个临时文件里的逻辑时,没人觉得这很“Playful”。

重构的时候,代价更是肉眼可见:

  • 依赖关系不明:这里引一个包,那里调一个库,毫无章法。
  • 命名随意:变量名充满了当时的“灵机一动”,而不是语义化。
  • 架构像胶带粘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屎山”雏形。

最致命的是,那种让 Vibe Coding 充满魅力的“松散感”,恰恰是阻碍系统扩展的元凶。很多开发者在前期享受了极速开发的快感,后期却不得不花费三倍的时间去“还债”,甚至被迫重写核心模块。

更别提这种模式下,对 AI 辅助编码工具的过度依赖,有时会引入未经验证的安全漏洞。所谓的“直觉”,在安全审计面前往往不堪一击。


Vibe Coding 的真正甜区:原型与探索

批判归批判,Vibe Coding 就一无是处吗?当然不是。它有一个绝对的统治领域:原型设计(Prototyping)

如果你现在的目标是:

  • 探索一个模糊的想法
  • 验证某个技术方案是否可行
  • 搞 Hackathon(黑客松)
  • 写一个阅后即焚的一次性脚本

在这些场景下,Vibe Coding 是无敌的。它鼓励你快速迭代,一上午尝试十种不同的写法。这时候,过早的优化(Premature Optimization)才是万恶之源

把它想象成画家在定稿前的铅笔草图——草图乱一点没关系,重要的是捕捉灵感。

但危险在于,很多人把“草图”直接当成了“工程图纸”去施工。

Vibe Coding 的强项是帮你找路,一旦路找到了,就该切换回严谨的工程模式。


为什么“氛围”难以规模化?

“我的混乱是我的捷径,但对你来说就是迷宫。”

Vibe Coding 本质上是一种极其个人化的体验。一个人单兵作战时,你可以容忍自己的烂代码,因为你脑子里有上下文。但一旦团队超过三个人,协作就需要协议、文档和规范。

当大家都在“跟着感觉走”,没有统一的命名规范,没有一致的数据处理逻辑,所谓的“氛围”就会迅速衰退成“熵增”。

其表现包括:

  • 沟通成本爆炸
    “你这一块逻辑为什么要这么写?”
    “当时感觉这样比较顺。”
    ——这种对话是团队协作的杀手。

  • Deadline 是氛围粉碎机
    周日在大脑多巴胺分泌旺盛时写代码是享受;
    周五面临交付压力时,面对一堆缺乏结构的代码,只会让人血压升高。


极客的生存之道:混合模式

经过半年的洗礼,最聪明的开发者已经不再追求纯粹的 Vibe Coding,而是进化出了 混合流(Hybrid Workflow)

1. 分离“探索期”与“交付期”

给自己设定专门的 “Vibe Time”。在这个阶段,随便写、随便试。一旦核心逻辑跑通,立刻进入重构阶段,把“草图”变成正规军代码。

2. 分支策略

一些团队甚至建立了专门的 experimental 分支用于 Vibe Coding。在这个分支里,linter 规则可以放宽,代码审查可以从简。

但如果要合并回 main,必须经过严格的清洗和格式化。

3. 轻量级护栏

即使是“乱写”,也要保留底线。比如:

  • 核心的命名约定不能乱
  • 模块的边界要清晰

就像在爵士乐即兴演奏中,大家至少要在“大调”和“小调”上达成一致。


总结

Vibe Coding 的蜜月期结束了,这其实是件好事。

这意味着我们不再把它视为一种“神学”或“革命”,而是回归到工具的本质。它不是用来替代软件工程的,它是用来加速早期灵感捕获的。

如果你能分清什么时候该 “Vibe”(探索),什么时候该 “Build”(构建),你就掌握了这种新范式的精髓。

少一点 hype(炒作),多一点工程诚实。这才是极客该有的样子。

posted @ 2025-11-21 17:01  星陨光逝  阅读(7)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