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软工个人阅读作业2 —— 构建之法与CI/CD

 

项目 内容
这个作业属于哪个课程 2021春季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罗杰 任健)
这个作业的要求在哪里 个人阅读作业#2
我在这个课程的目标是 阅读思考教材,调研软工工具
这个作业在哪个具体方面帮助我实现目标 泛读、提问、实践
 

Part1:阅读提问

Q1:单元测试与自动测评机相比有何优劣,能否在一定条件下被替代,或者说互补?

软件的很多错误都来源于程序员对模块功能的误解、疏忽或不了解模块的变化。如何能让自己负责的板块定义尽量明确,模块内部的改变不会影响其他模块,而且模块的质量能够得到稳定的、量化的保证?单元测试就是一个很有效的解决方案。—— 2.1单元测试

该问题在我学习OO课程时就已经产生,即花费大量时间构造单元测试,不如直接使用脚本文件构建自动评测机,通过大量数据试错来避免人工编写单元测试,来覆盖全部分支语句的痛苦。因此从这个角度,单元测试似乎能被自动评测机完美替代?
但通过阅读教材,我找到了该想法的漏洞所在:

问: 如果用随机数以增加测试的真实性,好么?
答:一般情况下不好,如果某个随机数导致程序出错,但是下一次运行又不能重复这个错误,则无济于事。我们还是要用随机数等办法“增加测试的真实性”,但不是在单元测试中。单元测试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不必期望它会发现所有的缺陷。

即我体会到单元测试侧重于日常、高频率、小规模的检测,目的在于精确的定位一个小模块中错误的位置,它的局限性在于无法测试出由程序员自身错误思想造成的逻辑问题,e.g.漏写的代码。而所谓的自动评测机旨在通过对一个相对完整的项目进行整体评估,可以通过大量试错来判断整个代码是否存在逻辑漏洞,但缺陷在于无法准确定位错误位置,并且必须在代码已经完成较为完整的功能后才能测试,无法做到步步为营。
因此可见二者的优势与缺陷恰好互补,前者伴随着代码书写的全程,保证每步代码实现符合预期,后者则从整体的角度验证代码是否具有逻辑漏洞,适合项目后期的综合测试。
 

Q2:实践工程中使用Goto语句真的不会被同行吐槽吗?

函数最好有单一的出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使用goto。只要有助于程序逻辑的清晰体现,什么方法都可以使用,包括goto。

从刚刚接触计算机编程时,就被无数老师学长告诫过“禁用Goto”,因此我刚看到这句话时是十分震惊且疑惑的,毕竟巨擘Edgar Dijkstra在Go To Statement Considered Harmful也提到过,使用if...else + for/while 能实现全部的句间逻辑,因此禁用Goto能优化程序整体的质量与结构;同时联想到单元测试,不使用Goto也利于理解与查错。
但带众多高级语言中,对Goto的态度都大相径庭。Java尽管将Goto当作了关键字,但是禁用Goto语法,而C++/C#却支持Goto语法。
因此我的疑问是,除了书中提到的多重循环结构中使用Goto error;跳出,还有哪些合理且被业界同行所广泛接受且使用的用法?还是说要杜绝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直接明确禁止使用Goto?

 

Q3:良好的结对编程是团队合作完美进行的必要条件吗?

为什么这一节要讲这么多两人合作的反馈问题?因为,如果软件工程师连一对一的合作都做不好,不能有效地去影响同伴,让合作双方都能从合作中收益,提高水平,那大家就别扯什么团队合作这些事。 —— 4.6 两人合作

我认为该论据存在偷换概念的可能。即“一对一的合作”本身与"团队合作"就并非同一概念,施行方式也完全不同。根据前文提到的结对编程,一对一合作强调程序员双方对同一程序/项目,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轮流进行开发与审查工作,因此二者投入的时间精力期望十分接近,而这样就会导致如下问题:“倘若碰到大佬与萌新组队,可能会产生1+1<1的负面效果”即由于二者均需要对同一项目代码进行开发,因此大佬在书写代码的同时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向萌新解释自己的“高级算法\高级思路”,同时萌新也无法提出有效的建议;并且多数情况下,大佬对萌新的代码可以说是深恶痛绝的,即极易出现萌新刚刚颤颤巍巍地敲出两行代码后,就被大佬以“代码格式不符合规范”,“内存申请太过于鲁莽”,“边界问题没有考虑”等等一系列问题为由打断,而纠正问题的时间成本难以计数,也无法保证以后不会再犯。
而后者——“团队合作”则不存在上述问题,因为在团队合作大多采取“按能力/技能分配任务”的原则,即会根据每个小组成员的能力与技术栈分配不同内容/不同任务量的工作。这样不仅能保证大佬的能力能充分的发挥,还能给予萌新循序渐进的缓冲学习期。

 

Q4:在老板驱动的模式中,既然可能存在领导未必懂得软件项目管理等问题,那是否有必要在职位晋升时将这些作为考核要求?

这种模式当然有它的问题:领导对许多技术细节是外行;领导未必懂得软件项目的管理,领导的权威影响了自由的交流和构造。—— 5.3.5 老板驱动的流程

排除走关系的可能,大部分公司的团队领导要么是从外企挖来的该领域的精英,要么是从本企业一步一步摸爬滚打上来的资深人士,因此至少在晋升领导前,他们在技术细节/软件项目管理等方面肯定不是一无所知的。那么问题可以更新为,”需要要求项目经理,或者说官僚模式中的小老板/中老板随时更新技术栈,并作为其能否胜任leader一职的考核指标吗?“

 

Q5:作为”卑微“的乙方,开发团队该如何面对变化无常的需求?

另外,很多时候用户并不知道自己确切的需求,或者不愿意表达完整的需求,软件团队需要设身处地,替用户着想,引导出需求。软件团队可以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产业的变化、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推测用户会产生哪些新的需求。 —— 8.1.1 获取和引导需求(Elicitation)

这一部分书中描述的比较理想化,但并没有点明在实际项目开发时的代码组织层面,开发人员应该如何应对,因此会产生以下细节问题:

  • 是该如文中所说,”推测用户可能产生的新需求“,在完成基本需求后抓紧空闲时间尽可能多的完成潜在的新需求,以备无患?
  • 还是投入全部精力尽善尽美完成恰好够的代码,并等待重构?(尽管对于许多使用祖传代码的项目,重构的开销可能过于庞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通过查阅资料,找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即采用原型法(Prototyping Apprach),其大体流程如下图,

其核心在于

获取一组基本的需求定义后,利用高级软件工具可视化的开发环境,快速地建立一个目标系统的最初版本,并把它交给用户试用、补充和修改,再进行新的版本开发。反复进行这个过程,直到得出系统的“精确解”,即用户满意为止。

 

Part2:调研源代码版本管理软件

1:Github

GitHub是通过Git进行版本控制的软件源代码托管服务平台,除了允许个人和组织创建和访问保管中的代码以外,它也提供了一些方便社会化共同软件开发的功能,即一般人口中的社区功能,包括允许用户追踪其他用户、组织、软件库的动态,对软件代码的改动和bug提出评论等。

2: Gitlab

GitLab 是由 GitLab Inc.开发,一款基于 Git 的完全集成的软件开发平台(fully 集成软件 development platform)。另外,GitLab 且具有wiki以及在线编辑、issue跟踪功能、CI/CD 等功能。

3:Bitbucket

Bitbucket是Atlassian公司提供的一个基于web的版本库托管服务,支持Mercurial和Git版本控制系统。

4:GitHub与GitLab对比

GitHub GitLab
免费且代码开源 仅允许自己团队的网站开发人员对代码进行开发
免费方案下不允许在organiztion里建立仓库 允许用户免费在organization中建立仓库
GitHub中没有内置的CI,其Actions是由第三方供应商提供 Gitlab提供了100%的内置CI,并持续对其进行开发维护
根据用户的身份来验证其是否能使用该仓库 开发人员有权利决定谁有访问该仓库的权限
GitHub拥有一个极其庞大的开发人员交流社区。有上百万的活跃用户在Github上交流问题 Gitlab提供community event将项目贡献者与开源系统联系在一起
GitHub提供了一个平台去存储项目,并且提供了任务管理,bug追踪等功能 Gitlab提供了auto devops

5:相同点

  • 都是基于web的Git仓库,均支持Markdown,支持双向认证
  • 具有拉取请求,代码审查,内联编辑,高级权限管理等功能
  • 均提供了分享开源项目的平台,为开发团队提供了存储、分享、发布和合作开发项目的中心化云存储的场所

Part3:调研持续集成/部署工具

1:Gitlab CI

项目地址

  • Clone OO_2020_pre2_task0,使用maven创建项目,完成简单的junit测试单元

  • 完成.gitlab-ci.yml, 上传项目到仓库,触发CI

2:Github Actions

项目地址

  • 修改.yml,上传到github仓库,触发Actions

3:使用体会

使用完两个工具后最宏观的感受是,

  • 二者都能通过脚本文件在每次pull后自动化的完成部署,测试等功能,相较于本地测试更为便捷直观,并利于团队开发。

  • Github Actions 更像是Gitlab CI 的阉割版,无论是UI界面还是功能上都缩水不少。例如我发现,GitHub Actions不支持对某一job单独进行retry,只能选择Re-run all jobs,脑测在大规模的部署上体验应该不佳;而GitLab则更为成熟,各个Stage相对独立,高效快捷。

  • 可以感受出Gitlab是真心诚意的将CI/CD功能作为一个关键功能去实现与展示给用户,而GitHub Actions更像是一个插件,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不过由于后者与Github的整合度高,直接对Github项目进行持续集成部署也极为方便。

posted @ 2021-03-17 15:27  Ethanscript  阅读(246)  评论(3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