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笔记:长时段视野里的中国与革命——重读MZD诗词(贺梅桂)

孩子周末作业其中一项是誊写MZD诗词一首作为写字练习,在挑选合适题材过程中阅读了一篇相关文献,很受启发,遂作笔记。


 

[引] p.030 这种被五四新文学运动所否定的“旧形式”,为何在1950-60 年代之交的革命中国及其文学界得到公开发表和提倡,并由此成功地构建了“诗人MZD”的形象?这是需要解释的问题。

note: MZD诗词属旧体诗,并非五四之后提倡的白话文,确保了文化的延续性,这是作品有力量并能在潜意识中引起读者共鸣的重要原因。


 

[引] p.030 就书写内容而言,MZD诗词或许可以称为某种“山水诗”的当代形态。

[引] p.031 但值得讨论的是,尽管同样以“山水”作为表现对象,MZD诗词及其衍生的“诗意山水画”,与传统中国以文人为主体的山水诗与山水画却有着极大的不同。这主要表现在创作主体的境界及其对山水形象的时空表现方式大不相同。传统山水诗诞生于魏晋时期,由玄学所引发,到唐朝王维时臻于善境。因此,山水诗始终以老庄哲学为基础,并侧重表现带有隐逸倾向的文人情调。而与之关联在一起的文人山水画,则以“丈山尺树、寸马分人”为绘画原则,所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逍遥情调。

[引] p.031 最大的变革是,MZD诗词中的“山水”,不是传统文人诗中个人隐逸情调的象征性外化,而是对作者亲身走过的中国地理山川所做的一种既带有纪实性特征又富于崇高意境的描画;另一方面,MZD诗词用以透视山水的视点,并不是传统文人的主观意趣,而是基于古典中国世界观所呈现的“天下”,并在革命主体的主观视野中将其转化为现代“中国”(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化身。

note: MZD诗词显然不是魏晋风流,无论竹林、中朝、东渡、晋末。不是“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之扰扰,如江、汉之载浮萍”;不是"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而是“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体现的是革命者的气度。

① 袁行沛. 陶渊明与魏晋风流. 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五七三页, 五八二页

② 余锡嘉. 世说新语笺疏. 文学第四: 二五〇页


  

[引] p.034 就地理空间而言,虽然经历了从黄河流域的汉文明到明清以来的巨大中国版图所经历的“滚雪球”似的历史过程,但中国人生活其间的地理空间并没有根本性改变。特别如研究者指出的,“在1989 年之后,中国几乎是当代世界上唯一一个在人口构成和地域范围上大致保持着前20 世纪帝国格局的政治共同体”,更显示出当代中国地理空间与古典中国的接续。这种地理空间的延续性,构成了李零从历史地理角度探寻从夏商周三代到20 世纪中国“历史惯性”的依据。也正因为此,MZD在《沁园春• 雪》中,才可以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江山”,与今朝的“风流人物”相提并论。事实上,MZD诗词中的“山水”,都具有这种长时段稳定的历史特性。……MZD诗词有意识地拒绝了白话诗,而在音律、文字、格式乃至意象上都保持了古典诗歌的形态,使其更鲜明地表现了文明史的连续性特点。


 

[引] p.035 但仅有“个人时间”“地理时间”这两个维度并没有充分揭示出MZD诗词的总体特点。同样重要的还有“社会时间”的存在,这才是MZD诗词创造性地转换古今,并在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中探询“中国化道路”的基本立足点。

[引] p.035 “结构”是一种无意识性的存在,“事件”是一种“尘埃”性的短暂存在,而“局势”才是人类在历史中发挥作用的方式。

[引] p.035 这些“诗意山水”的呈现并非仅是MZD个人或中国地理这两极作用的结果,更重要的是置身于特定历史情境和政治格局中的MZD对历史、社会和局势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结果,是一种“社会时间”的显现。

note: 这应该正是本文在评价MZD诗词时所持的历史观点。

posted @ 2021-03-07 18:12  Epiapoq  阅读(156)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