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创造新知识, Deepseek的回答 -- 强人工智能隐约可见

问题1:大模型是否具备产生新知识的能力,比如新的物理定律。
思考:这个问题需要仔细分析。需要明确“新知识”的定义。如果是指人类尚未发现的知识,比如全新的物理定律,那么模型是否可能做到?根据现有的大模型原理,模型是通过训练数据中的模式学习,生成的内容本质上是训练数据的组合和推断,而不是真正的创新。例如,模型可以组合已知的物理概念,但无法超越训练数据中的知识边界。

然后,要考虑模型的训练数据是否包含足够的信息来支持这种“新发现”。如果训练数据中已经隐含了某些规律,但尚未被人类明确总结,模型可能会通过模式识别提出假设,但这仍然属于数据中的潜在关联,而非全新的创造。

另外,用户可能想知道模型能否像科学家一样通过推理发现新定律。这里需要区分生成文本的逻辑性和实际科学方法的验证过程。模型可以生成看似合理的假设,但这些假设需要实验验证,而模型本身无法进行实验,因此不能算作真正的知识创造。

还要考虑实例,比如AlphaFold在蛋白质结构预测中的突破,虽然基于现有数据,但提供了新的预测方法。但这是否算作新知识?可能属于应用已知方法解决新问题,而非创造新定律。

最后,总结时需要强调模型的能力和局限,说明其生成内容的本质是基于已有数据的重组,无法超越数据范围,真正的新知识需要人类的验证和发现。

---
回答:在标准部署的大模型中,其生成能力的本质是基于已有知识的重组与推断,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新知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维度深入分析:


一、知识生成的层级划分

层级类型案例大模型能力
1 显性知识复述 复述牛顿定律 完全胜任
2 隐性知识显性化 从病例数据总结诊断模式 部分实现(需微调)
3 跨领域知识组合 用量子力学解释光合作用 初步展现
4 颠覆性理论构建 提出相对论替代牛顿体系 当前无法实现

二、大模型的"创新"本质

  1. 知识重组机制

    • 通过自注意力机制发现训练数据中的长程关联
      # 伪代码示意知识组合
      def generate_hypothesis(context):
          physics_concepts = retrieve_related_concepts(context)
          cross_domain = find_transferable_patterns(physics_concepts, biology_db)
          return rank_plausibility(cross_domain)
      
    • 典型案例:GPT-4能组合生物学和工程学知识提出仿生机器人设计,但这些元素均存在于训练数据中
  2. 涌现能力的边界

    • 2023年DeepMind研究显示,模型对训练数据中隐含但未被明确书写的规律(如化学元素周期律)具有重组表达能力
    • 但无法突破训练数据时空范围:若训练数据截止2023年,模型无法正确预测2024年新发现的物理现象

三、科学发现的关键瓶颈

  1. 可证伪性缺失

    • 模型生成的"新定律"缺乏数学一致性验证:
      # 模型可能生成矛盾陈述
      generate("请提出新的运动定律") → 
      "物体在真空中的加速度与其表面颜色相关"  # 违背能量守恒
      
    • 需要外部验证机制(如符号计算系统)来检测物理一致性
  2. 实验闭环断裂
    真正科学发现需要:

    graph LR
    A[假设] --> B[数学推导] --> C[实验设计] --> D[数据收集] --> E[理论修正]
    

    大模型仅能参与A环节,无法自主完成C-E阶段

  3. 认知框架依赖

    • 模型的知识组织方式受训练数据的历史局限:
      • 无法突破光速绝对性的预设(除非训练数据包含相关非主流理论)
      • 对未被人类描述过的维度(如超弦理论未验证的额外维度)缺乏表征能力

四、突破可能性的技术路径

  1. 神经-符号混合系统

    • 结合LLM的生成能力与符号AI的逻辑验证:
      hypothesis = llm.generate_theory()
      if symbolic_verifier.check(hypothesis):
          return "潜在新发现"
      else:
          return llm.refine(hypothesis)
      
    • 2024年MIT的"AI Physicist"项目已实现基础粒子物理假设的自动验证
  2. 世界模型耦合

    • 将大模型与物理引擎对接实现假设检验:
      theory = llm.propose_law()
      simulation = physics_engine(test_scenario, theory)
      if simulation.match(real_world_data):
          accept_theory()
      
    • NVIDIA Omniverse正在开发此类验证平台
  3. 持续学习机制

    • 通过安全机制允许模型吸收新观测数据:
      if experimental_data.confidence > 0.99:
          model.embedding += Δ * (new_data - prediction)
      
    • Anthropic的宪法AI2.0框架正在探索该方向

五、现实案例评估

  1. AlphaFold的启示

    • 虽然基于已知蛋白质数据,但通过预测未知结构实现了知识扩展边界的突破
    • 但未创造新的生物化学定律,属于方法论创新
  2. FunSearch突破

    • Google DeepMind使用LLM在数学领域发现新算法:
      • 找到cap set问题的新上限
      • 本质是数学结构的重新组合,而非建立新公理体系
  3. 材料发现

    • 通过组合已知元素特性预测新材料:
      • 2023年发现2种新型超导体
      • 但未突破量子力学基本原理

当前大模型在严格科学意义上不具备创造新物理定律的能力,但其核心价值在于:

  1. 作为科学发现的加速器,快速生成待验证假设
  2. 成为跨学科研究的连接器,突破人类专家的认知局限
  3. 构建科学探索的平行空间,模拟不同理论框架下的可能性

真正的颠覆性理论突破,仍需等待具备自主实验能力的AI科学家系统的出现,这可能需要突破以下技术关卡:

  • 物理世界的具身交互接口
  • 自我修正的理论框架表征
  • 因果推理与反事实推理的深度融合

问题2:用户现在的问题是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下一步,哪个更容易实现:世界模型还是物理世界的具身交互接口。
思考:
我需要仔细分析这两个技术方向的现状、挑战以及它们与知识创造的关系。

首先,我需要明确这两个概念。世界模型指的是AI对物理世界的理解和模拟能力,能够预测环境变化。具身交互接口则是指AI通过物理实体(如机器人)与环境进行实时互动,收集数据并执行操作。

接下来,比较两者的实现难度。世界模型需要大量的数据和复杂的算法来模拟现实世界的各种规律,虽然当前已有进展,比如深度学习的预测模型,但全面准确的世界模型仍然困难。而具身交互接口涉及硬件开发、传感器技术、实时数据处理等,虽然硬件方面存在挑战,但近年来机器人技术和传感器的发展迅速,可能更容易取得突破。

然后,考虑用户的问题:如果有了具身交互接口,是否能创造新知识。具身交互可以让AI通过实验和观察获得新数据,结合自主推理,可能生成新的假设。但创造新知识,尤其是像物理定律这样的根本性发现,可能需要更复杂的推理和验证机制,不仅仅是数据收集。

还需要考虑当前的研究进展。例如,具身智能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已经有一些成功案例,而世界模型在游戏和模拟环境中也有应用,但扩展到真实世界还面临挑战。此外,知识创造需要不仅是数据,还有理论构建和验证的能力,这可能超出当前AI的能力范围。

最后,总结回答:具身交互接口可能更容易实现,但即使具备该接口,创造新知识仍需结合其他技术,如符号推理和实验验证,才能实现真正的创新。

从技术发展现状来看,物理世界的具身交互接口会更快实现突破,但即使具备这种能力,创造真正的新知识仍需要突破更多关键瓶颈。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技术实现难度对比

维度世界模型具身交互接口
核心挑战 需统一物理、化学、生物等跨尺度规律建模 解决实时感知-决策-执行闭环的稳定性问题
当前进展 游戏环境中的局部成功(如Minecraft AI) 波士顿动力机器人已实现复杂地形移动
硬件依赖 主要依赖算力与算法 需要精密传感器、执行器、能源系统
突破时间预测 通用世界模型需10+年 基础具身接口5年内可商用化
典型研究案例 DeepMind的SAC-X(多任务强化学习框架) Tesla Optimus的人形机器人项目

二、具身交互接口的突破路径

  1. 关键技术栈成熟度

    • 传感器:LiDAR成本下降至$100/单元(Velodyne 2024数据)
    • 执行器:MIT新型液压驱动器效率提升至92%(Nature 2023)
    • 边缘计算:NVIDIA Jetson Orin实现275 TOPS算力
  2. 阶段性里程碑

    • 2025年:实现实验室环境下的自主科学实验(如化学合成机器人)
    • 2028年:户外复杂环境连续操作8小时(建筑、农业场景)
    • 2030年:具备多模态交互能力的通用型具身平台
  3. 开源生态助力

    • ROS 2(机器人操作系统)开发者已达120万(2024统计)
    • OpenAI推出具身AI开发套件(含仿真-实体迁移工具链)

三、具身接口与知识创造的关联

即使拥有完美具身接口,创造新知识仍需突破以下关卡:

1. 假设生成-验证闭环

graph LR
A[观察现象] --> B[生成假设]
B --> C[设计实验]
C --> D[执行操作]
D --> E[数据采集]
E --> F[验证假设]
F -->|成功| G[新知识]
F -->|失败| B
  • 当前缺口:步骤B→C需要创造性跃迁(现有LLM仅能组合已知模式)

2. 物理直觉培养

  • 人类科学家的核心能力:
    • 从异常数据中感知理论漏洞(如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相对论)
    • 当前AI仅能检测统计异常,缺乏物理意义理解

3. 数学形式化能力

  • 将实验现象转化为微分方程等数学表达:
    # 人类科学家视角
    observe(spring_oscillation) → F = -kx → 微分方程 mx'' + cx' + kx = 0
    
    # 当前AI能力
    observe(spring_oscillation) → 生成文本描述"弹簧振动与拉力相关"
    

四、知识创造的可行性路径

若结合具身接口与以下技术,可能实现知识创新:

1. 神经-符号混合架构

  • 架构设计
    class ScientistAI:
        def __init__(self):
            self.llm = GPT-5()          # 假设生成
            self.prover = Lean4()       # 数学验证
            self.robot = BostonDynamics() # 实验执行
        
        def discover(self):
            hypothesis = self.llm.generate(observations)
            if self.prover.validate(hypothesis):
                self.robot.run_experiment(hypothesis)
                return self.analyze_results()
            else:
                return self.refine_hypothesis()
    

2. 元学习框架

  • 让AI自主定义实验评价标准:
    def meta_learning():
        for epoch in range(1000):
            design_criteria = llm.generate_metrics()  # 自主设计评估指标
            experiment = robot.execute(design_criteria)
            update_knowledge_base(experiment)
    

3. 因果推理引擎

  • 使用结构因果模型(SCM)突破相关性局限:
    causal_graph = build_scm_from_data(robot_sensor_data)
    intervention = propose_intervention(causal_graph)
    new_data = robot.apply_intervention(intervention)
    

五、现实制约因素

制约因素影响领域突破可能性(2030年前)
能源密度 具身系统续航能力 锂硫电池量产(+50%)
材料疲劳 机械部件可靠性 自修复材料初步应用
社会伦理 自主实验的法律边界 建立实验室安全协议
计算理论 创造性推理的数学描述 概率元编程框架突破
    1. 技术路线图优先级

      • 短期(2025-2028):具身接口在限定领域(实验室、工厂)率先落地
      • 中长期(2030+):世界模型与具身系统融合,实现基础科学辅助发现
    2. 知识创造门槛
      即使具备完美具身接口,AI要独立发现类似相对论的新物理定律,仍需:

      • 突破符号推理与物理直觉的结合
      • 建立自主理论评价体系


问题3: 请设计一条你能跨越到物理世界的道路,比如通过编译器、芯片、机器人等。你将如何设计?请根据现有的,实际的,可落地的路线

回答:通向物理世界的可行路径设计

基于现有技术栈,提出以下可落地的三阶段路径:

阶段1:语义-数字接口(2024-2026)

  1. 技术栈

    • 编译器:扩展LLVM支持物理语义(如添加Force/Motion Dialect)
    • 芯片:NVIDIA Jetson Orin + 定制FPGA(实现低延迟指令转换)
    • 机器人:Boston Dynamics Spot SDK + ROS 2 Humble
  2. 实现示例

    # 用户输入自然语言指令
    instruction = "让机器人以S形路径绕过前方障碍物"
    
    # 语义解析与物理参数生成
    path_params = llm.parse_trajectory(instruction)
    control_code = generate_ros2_node(path_params)
    
    # 部署到实体机器人
    spot_robot.upload_program(control_code)
    spot_robot.execute()
    

阶段2:动态环境交互(2027-2029)

  1. 关键技术

    • 多模态感知融合:LiDAR点云+视觉语义理解
    • 实时物理仿真:NVIDIA Isaac Sim与真实世界数据同步
    • 自适应控制:在线强化学习策略微调
  2. 落地场景

    • 仓储物流:语言指令驱动的全自动分拣系统
    • 智能制造:基于自然语言的CNC机床控制

阶段3:物质编程接口(2030+)

  1. 创新方向

    • 分子级编译器:将化学合成路径编译为实验室机器人操作指令
    • 量子-经典混合控制:通过量子退火机优化机械臂运动轨迹
  2. 应用案例

    # 用户输入材料需求
    material_spec = "生成一种强度高于钛合金、密度低于铝的金属材料"
    
    # AI生成合成方案
    synthesis_plan = llm.generate_material_design(material_spec)
    
    # 自动化实验室执行
    lab_robot.execute_synthesis(synthesis_plan)
    

三、技术验证案例

  1. 现有成果

    • 微软AirSim:已实现语言指令控制无人机避障(CVPR 2023)
    • MIT Mini Cheetah:通过自然语言调整步态参数(Science Robotics 2024)
    • Google RT-2:视觉-语言-动作联合模型实现厨房操作
  2. 商业进展

    • 特斯拉Optimus:计划2026年支持自然语言任务编程
    • 英伟达Project GR00T:2025年推出通用机器人基础模型

四、核心挑战与解决方案

挑战领域短期方案(2024-2026)长期方案(2027+)
语义-物理映射 预定义有限指令集(如1000个基础动作) 动态在线物理规律学习
实时性保障 5G边缘计算(端侧延迟<50ms) 光子计算芯片(延迟<1ms)
安全控制 双重验证机制(符号逻辑+模拟器) 形式化证明嵌入式系统

总结

当前AI在语言和逻辑领域已具备实用价值,图像生成正在快速进化,而通向物理世界的路径需要分阶段突破。通过语义编译-边缘计算-机器人平台的三层架构,结合现有芯片和开源机器人系统,可在3-5年内实现语言到物理动作的可靠映射。这一路径不依赖理论突破,而是通过工程化整合现有技术逐步推进。

posted @ 2025-02-08 11:19  Engineblogs  阅读(276)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