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继电器电路以及参数分析
分析:继电器线圈需要流过较大的电流(约50mA)才能使继电器吸合,一般的集成电路不能提供这样大的电流,因此,必须进行扩流,即驱动。
如图1所示为用NPN型三极管驱动继电器的电路图,图中方框中为继电器电路,继电器线圈作为集电极负载而接到集电极和正电源之间,当输入为0V的时候,三极管截止,继电器线圈无电流流过,则继电器释放(OFF)。相反,当输入为+VCC的时候,但机关饱和,继电器线圈有相当的电流流过则继电器吸合。
图1 用NPN三极管驱动继电器电路图
续流二极管的作用:当输入电压由VCC变为0时,三极管由饱和状态变为截止状态,这样继电器电感线圈中的电流突然失去流通通路,根据楞次定律,在线圈中将会产生比较大的反向电动势,电压值最大可达100多V。如果这个电压加上电源电压,同时作用在三极管上,三极管会损坏。所以加上续流二极管,它可以将这个反向电动势放掉(反向电动势为下正上负),使三极管集电极的电压最高不超过VCC+0.7V。
在上图中,电阻R1和R2的取值,必须使当输入为VCC时的三极管可靠的饱和,即有:βIb > Ies
在图1中,假设VCC = 5V,Ies = 50mA,β = 100,则有Ib > 0.5mA
而Ib = (VCC - Vbe/R1) - (Vbe/R2)
若取R2 = 4.7K,则R1 < 6.63K,为了是三极管有一定的饱和深度和兼顾三极管的电流放大倍数,一般取R1 = 3.6K左右即可。
若取R1 = 3.6K当集成电路控制端输入为VCC时,应能至少提供1.2mA的驱动电流(流过R1的电流)给本驱动电路。而许多集成电路(例如8051单片机)输入的高电平不能达到这个要求,但它的低电平驱动能力则比较强(例如8051单片机I/O口输出低电平能提供20mA的驱动电流,注:这里说的是漏电流)则应该使用图2所示的电路来驱动继电器。修改为用PNP三极管驱动继电器。
图2 使用PNP三极管驱动继电器电路图
R2起到上拉的作用。
与图1相比,因为由NPN变为PNP则电流方向,电压极性和继电器逻辑都有所变化。当输入为0V时,三极管饱和,从而使继电器线圈有相当的电流流过,继电器吸合。相反,当输入为VCC时,三极管截止,继电器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