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十年计划4-反向选择

    反向选择,人真的是很矛盾的东西,而这个人类社会更是矛盾,做的事不喜欢,喜欢的事没去做.个体的活动及自由度相对还是很有限的.

    回顾历史,当我们的先辈刚从树上下来,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后来发明了农业,可以不再靠天吃饭,但从此也为一亩三分地而劳作.还有个更糟糕的事实就是,有多大的生产生,就会多出多少的总人口数,消耗掉了GDP的那部分增长.

    这是什么意思呢?先辈们刀耕火种,生产效率极低,每年的GDP就那么点,要放现在不要说全球,就中国十几亿人口,十分之一都养不活.但好处是先辈们的时代没这么多人,所以那点GDP,大家还是吃得饱饭的.闲下来还有时间晒晒太阳.

    近代建国初期,大量的人口分布在广阔的农村,没那么发达的工业,信息业及城市化,大家还是有饭吃,有房住,人口比较分散.

    这些年,随着大学扩招,城市化的加速,农民化身农民工,无数的人从广阔的农村拥进几十上百个大中小城市,一下子全给集中起来了.这背后的动机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个城市都挤满了人这就是眼前的事实.

    这个问题带来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本来大自然提供充足的供应,但只放在大城市就不够了.交通,住房,生活各方面都成问题.城市里没有农场,生产不了粮食,因为人口太过于集中,任何资源都显得不足,球场,公园,住房,办公楼,甚至连工作岗位都缺.大堆人挤在一起,提高了单人效率的时候也在浪费无数的效率及资源.所产生的中间消耗超过了所提供的服务本身.而这种变化导致了城市人形成一个庞大的共生体.

    举个例子:

    比如量子每天朝九晚五写程序,为什么不是半天呢?因为他要干一天活(先不考虑这一天活到底为了什么),那么,办公大楼就得开放一天,那就得供电一天,门口保安也得在那盯着待命.然后这导致千里之外的发电厂得工作一天.然后他还要上网,电信部门也不能停.当然他上下班要坐地铁,也不能停.然后就得一大堆相关的人上班一天.然后这些人要吃饭,很多餐馆快餐厅要开业,然后...

    所有这一切,就是因量子要写这一天的程序,但为什么要写这一天的程序而不是半天,这不是自已能决定的.结果就是这个样子.一发而动全身,为了我这一个细胞活着产生活动,整个社会有机体不得不跟着活着.

    那么如果我只是上午上班呢?所有相关的服务只到上午,看上去也是一样的.但是人类好象更倾向于不断的发掘时间,以达到24小时运转(这在未来不是没有可能,量子白天写完代码,测试人员可以上夜班测试,第二天量子就可以直接修复Bug并开始新的工作了).


 

    上面说这么多,其实只不过是为了说明,很多事情24小时运行,不是单个个体的本意,但是,现在的社会经过工业化和信息化后,已经形成一个巨大的有机体,不再是父母辈小农经济,小圈子的时代了,社会就是变得这么快.整个社会已经形成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怪兽了.

    这种24小时运行的社会模式,很多时候不是真有这么多活要干,而是干这活的本身是为了社会24小时运行为不得不做,就好象你的心脏,大脑,不是说想不干就不干的.一个完整的系统已经无法被分割.也没有相对独立的自由.

    难道说我们就这么一辈子被"工作"绑架了吗?为了工作而工作?好在现在的社会,离进化到borg还有些距离,个体仍然有相对的自由,怎么选择及使用这种自由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在经济学上,有个名词叫"财务自由",就是说,如果你不需要通过工作获得生活所需要的金钱等,那你基本上就是自由身了,你可以做想做的事情,也不用担心饿死.

    这看上去很美好,实际上想做到这一点相当困难.原因你懂的.很多当老板的为了支撑公司,有时候弄的比员工还辛苦.自由的代价是相当高的.很多人羡慕嫉妒恨的公务员,也不是想当就当的,很可能就是因为你爹不是这圈子的人,你就当不成.从出生那刻就注定了这口不属于你.

    工作除了这些问题之外,还有另一个头大的问题,就是,就算你牺牲了晒太阳的时间,朝九晚五干这滩事,你还是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的问题,这滩事不是你想干的.原因非常简单,你无法按自已的意志决定要做什么.要做的事情很可能是你那个环境,大家相互妥协后决定了你要做的事.

    这个说法很奇怪,但实际上就是这么回事,一个团体,比如一个公司,就是一群被同化了的人.他们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做事,还是上面那个程序员,很显然他写的代码需求来自别人提出.而提出需求方的人,又可能是为其它人解决某项问题.这项问题很可能和地铁有关.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需求和问题存在,这又很可能是这程序员上下班要坐地铁,比如要吹空调或者是要在地铁里能上网玩手机这类的.

    总之,社会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一种松散的共生体模式,我们称它为"社会",古代的人可能叫它"江湖",正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已,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人类个体放弃了大多数个体的自由,进入共生体生活.


这种社会模式,或共生模式,决定了我们怎么和环境相处,这里头大有学问.但至少有以下几种可能的选择.

被动选择,根据生活及社会的需要,被动工作,大多数人是这样,很多人可能从固定岗位上来就束手无策.

互动选择,根据自已的特点,适应社会需要,大部分是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中坚力量.

主动选择,充分利用社会的特点,把握社会趋势,来服务于自身.少量社会精英.

个人力量在社会上是很渺小的,但同时,社会也拥有巨大的资源,可供个体合理利用和发挥.虽然都是共生于社会,作用于社会,但充分利用其中的知识的技巧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当然就算你不愿意这么干,你还是无法脱离社会,仍然要被迫被动的做出选择.

 

社会是人类文明的创造体,虽然庞大及复杂,但并未超越人类自身智慧多远,个体仍然有机会反向做出选择.以增强幸福感的体验.比如,同样是打字写东西,写出这篇文,和按公司需求写份设计文档的体验可能还是有所不同的.

补充:虽然本文初衷只是为自已做准备,但因为它代表的真理具有普世价值,放在网上难保不被别人看到,特地再补充一点社会元素.

    在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后,人类和社会本身已经形成紧密的共生体,当然在这之前人和环境也是共生的,保不过还没那么明显,比如A村砍了几棵树,对B村种地的农民可能没太大影响,甚至B村的人都不知道这事发生.

    但在信息化的现代,一切都不一样了,一个糟糕的事发生,会迅速影响全体人的心情,也会迅速影响全体人的生活,比如北京刚有禽流感,上海就开始做应急准备了.影赂是相当快速和直接的.这导致的问题就是,社会本身也就是我们自身,我们是小我,社会是大我.

    农民种的毒大米,自已不吃,卖给城里人,农村人的孩子考上大学,然后又吃掉了这些毒大米.看,其实这个社会无法分得那么清楚.负作用很容易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在各个个体身上,正能量也能迅速注射到各个个体.

    这个道理告诉我了们,很多你认为不爽或不行的事情,并不是其它人的问题,责任,还是由我们本身所导致的.很多人口中或网上的说法,是某些群体,某些人导致的,如果要改善,也是某些人,某些群体的责任,这是很可笑的.你就是你挂嘴边的那个别人.不要被表象迷惑.

    用极端例子看,一个外出盖房的农民工,拿了工资回到家一看,家里的房子被拆了要建楼.一个程序员在用程序员的程序来写程序.

posted @ 2013-07-04 21:55  人工智能-群513704292  阅读(42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