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图中 “DGI” 与 “GIDC” 的重建结果对比(如字符 “王”、图案细节)可直接观察到:
-
传统 DGI 的局限性:
图中 DGI 重建结果存在明显噪声(背景杂点多)、边缘模糊(如字符笔画边缘不清晰),甚至细节丢失(如小尺寸图案难以分辨)。这与论文指出的 “DGI 依赖大量采样(β≥100%),低采样下(如 β<25%)因信息不足导致重建质量差” 完全一致(论文 Fig.2b/c 中 DGI 在 256 次测量(β=6.25%)时几乎无法识别目标)。
-
GIDC 的重建优势:
同一图中 GIDC 的重建结果背景干净、边缘锐利(如 “王” 字的横画、竖画清晰可辨),细节保留完整(如小尺寸图案的纹理未丢失)。这验证了论文的核心设计 ——未训练 DNN(DIP)的图像先验 + GI 物理模型约束:DNN 的天然图像偏置(偏好自然图像结构)抑制噪声,物理模型(桶信号匹配)保证重建结果符合成像原理,而非无意义的 “过度拟合噪声”(论文 Table 1 中 GIDC 的 SSIM 值普遍 > 0.8,远高于 DGI 的 < 0.2)。
你生成的图中若存在 “低测量次数”(如 256/512 次测量,对应 β=6.25%/12.5%)的场景,可进一步验证:
-
传统方法的采样率瓶颈:
论文指出,DGI 需至少 N 次测量(β=100%,Nyquist 采样)才能勉强重建,GISC 虽能降低采样率(β≈25%),但低采样下(β<12.5%)会出现严重伪影(论文 Fig.2b 左列)。若你图中 DGI 在低采样下几乎无法识别目标,正印证了这一局限。
-
GIDC 的低采样优势:
图中 GIDC 在相同低采样条件下仍能清晰重建目标(如 “王” 字无明显噪声),与论文结论一致 ——GIDC 可在β 低至 6.25%(256 次测量,64×64 像素)时实现高保真重建(论文 Fig.2b 中 GIDC 的 Avg. SSIM 达 0.72,而 DGI 仅 0.11)。这一优势源于 “未训练 DNN 补充缺失信息”:无需依赖大量采样,DNN 的图像先验可补偿低采样下的信息缺口,打破传统 GI “高采样率才能保质量” 的悖论。
图中 “pred_y”(GIDC 预测的桶信号)与 “real_y”(真实桶信号)的重合度(或趋势一致性),直接反映论文的核心创新 —— 物理模型嵌入的必要性:
-
传统 DNN 的局限性:
论文批评传统 GIDL(基于训练的深度 GI)仅拟合 “输入 - 输出图像对”,忽略 GI 成像物理原理,导致输出可能不符合桶信号与照明图案的相关性(论文 Fig.4 中 GIDL 在非训练集目标上重建失败)。
-
GIDC 的物理约束价值:
若你图中 pred_y 与 real_y 的波形 / 数值高度接近,说明 GIDC 的损失函数(最小化 “预测桶信号 - 真实桶信号” 的 MSE)有效迫使网络输出符合 GI 成像物理规律(即\(I_m \propto \sum H_m \cdot O\),论文 Eq.4)。这种 “物理约束” 避免了 DNN 无意义的 “艺术化拟合”,让重建结果兼具 “视觉质量” 与 “物理可解释性”—— 这也是论文强调 GIDC “可解释性优于纯数据驱动方法” 的关键证据。
结合论文中 USAF 分辨率靶标实验(Fig.3)与你图中细节对比,可进一步推导:
-
传统方法的分辨率瓶颈:
论文指出,GI 的分辨率理论上受限于散斑颗粒尺寸(衍射极限),DGI 无法分辨线宽小于散斑尺寸的细节(如论文中 DGI 无法分辨 USAF Group 0 Element 5,线宽 629.96 μm),GISC 仅能小幅突破(分辨 500 μm 线宽)。若你图中 DGI 对 “王” 字的细微笔画(如横画间距)模糊,正符合这一局限。
-
GIDC 的超分辨能力:
图中 GIDC 能清晰分辨 DGI/GISC 无法识别的细节(如字符的小缺口、细线条),与论文结论一致 ——GIDC 可将分辨率提升约1.93 倍(从 683.59 μm 降至 353.55 μm,突破衍射极限)。核心原因是:GIDC 通过 DNN 挖掘 “散斑照明编码的高频信息”(论文 Discussion 部分),而传统方法无法解码低采样下压缩在 1D 桶信号中的高频成分。
你生成的三张图本质是论文 “物理模型 + 未训练 DNN” 框架的视觉化验证,最终证明:
GIDC 在 “远场鬼成像” 场景中,同时解决了传统方法的三大痛点 ——①低采样下重建质量差(DGI)、②依赖训练集泛化差(GIDL)、③分辨率受衍射限制(DGI/GISC);且通过 pred_y 与 real_y 的一致性,验证了其 “物理可解释性”(非黑箱模型)。这一方法特别适用于低采样、远场、无训练数据的场景(如遥感无人机成像、低光生物成像),为鬼成像的实用化提供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