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ST表
参考资料
算法学习笔记:ST表 | OI学习笔记 ST表 | ST表详解
一、概念
ST 表基于倍增思想,主要用于查询区间最值,比如询问区间 l,r 的最大值。
二、实现
首先有一种暴力的思想,定义 \(dp_{[i][j]}\) 为区间 i,j 的最值,原数组为 \(a_{[i]}\)。
显然有\(dp_{[i][j]}=max/min(dp_{[i][j-1],a[j]})\)。
但很明显,这样的时间、空间复杂度均不优秀,我们想到了上一次运用倍增算法来优化 LCA 问题,那么可以用它来优化吗?
定义一个数组 \(dp_{[i][j]}\) 表示从第 i 个数开始往后 \(2^j\) 的最值。
注意这里 \(j\) 不是区间的右端点,而是表示区间长度的一个参数。
不难发现,\(dp_{[i][0]}=a_{[i]}\),此时区间长为 1。
然后我们画一个简易的图:

图片来源:OI学习笔记 ST表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段区间的最大值也就等于红色段和绿色段的最大值,而两段的长都为\(2^{j-1}\)。
也就可以得出状态转移方程:
\[dp_{[i][j]}=max(dp[i][j-1],dp[i+(1<<(j-1))][j-1])
\]
查询时,我们可以针对左右两个端点,来分成两个区间。
由于我们希望能覆盖整个区间,于是可以考虑将第一个区间的右端点接近要查询的右端点,第二个区间的左端点接近要查询的左端点,所以我们可以分别向中间扩展 \(log_2\text(区间长度)\),向下取正,然后查询,这样就一定能覆盖整个区间。在代码中体现为这样的:
点击查看代码
//l是查询区间左端点,r是查询区间右端点
int s=log2(r-l+1)
cout<<max(dp[l][s],dp[r-(1<<s)+1][r]);
这样一份最基础的 ST 表就完成了,如果依旧不懂可以看参考资料。
三、代码
#include<bits/stdc++.h>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N=1e5+5;
int dp[N][30];
int l[N];
int read() {
int x=0,f=1;char c=getchar();
while(c<'0'||c>'9'){if(c=='-')f=0;c=getchar();}
while(c>='0'&&c<='9'){x=(x<<3)+(x<<1)+c-48,c=getchar();}
return f?x:-x;
}
int main(){
int n=read(),m=read();
for(int i=1;i<=n;i++) dp[i][0]=read();
for(int i=2;i<=n;i++) l[i]=l[i>>1]+1;//预处理log
for(int i=1;(1<<i)<=n;i++){//区间最长不能超过 n
//当然这种也是可行的:for(int i=1;i<=log(n);i++)
for(int j=1;j+(1<<i)-1<=n;j++){//区间的右端点不能超过 n
dp[j][i]=max(dp[j][i-1],dp[j+(1<<(i-1))][i-1]);
}
}
while(m--){
int l=read(),r=read();
int s=l[r-l+1];
printf("%d\n", max(dp[l][s],dp[r-(1<<s)+1][s]));
}
return 0;
}
四、时间复杂度
| 操作 | 时间复杂度 |
|---|---|
| 初始化 | O(n log n) |
| 查询 | O(1) |
五、例题
咕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