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规范
在命名方面,应始终坚持使用有意义的名称,避免采用单字母命名(临时变量如 i、j 等除外),确保看到名称就能大致理解其含义和用途。同时,要保持命名风格的统一,比如在 JavaScript、Python 等语言中采用驼峰式命名变量与函数,在 Python 中用下划线式命名变量,而类名则通常使用 Pascal 式,通过一致的风格让代码结构更清晰。
缩进应保持一致,建议使用 4 个空格而非 Tab,以此清晰展现代码的层级关系。换行需遵循一定规则,函数或条件语句的花括号在 Java、C# 等语言中通常另起一行,对于长表达式则要拆分到多行,保证可读性。此外,运算符前后应添加空格,逗号后也需加空格,这些细节能让代码更易读。
注释的使用要恰到好处,对于函数、类的作用,参数的含义以及返回值,尤其是涉及复杂逻辑时,必须添加必要注释,同时对于难以理解的算法思路或业务逻辑也应进行说明。但要避免冗余注释,像 “i++” 这种显而易见的代码就无需注释。并且,当代码修改时,注释也要同步更新,防止出现注释与代码不符的情况。
在函数与类的设计上,要遵循单一职责原则,即一个函数只负责完成一件事,避免出现包揽多项任务的 “万能函数”。同时,要控制函数和类的长度,函数代码最好不超过 50 行,类不超过 300 行,若超出则应考虑拆分。函数的参数数量也需控制,一般不超过 5 个,过多时可采用对象进行封装。
错误处理环节,要主动对异常进行处理,特别是文件操作、网络请求等场景,必须捕获异常以避免代码崩溃。异常提示信息应明确具体,要说明错误的具体原因,而不是模糊的 “参数错误”。
对于变量与常量,要减少全局变量的使用,防止多人协作时出现变量污染。固定的值应使用常量定义,而不是直接在代码中写数字,方便后续维护和修改。对于不再使用的大对象,要及时手动释放,尤其是在内存敏感的场景下。
版本控制也有相应规范,每次提交应只包含一个功能或一个修复,提交信息要清晰明确,能准确说明提交的内容。分支管理要遵循一定的命名规则,如 “feature / 功能名”“bugfix / 问题描述” 等。
在安全与性能方面,所有用户输入都必须进行校验,以防止 SQL 注入、XSS 攻击等安全问题。对于耗时操作的结果,应进行缓存以避免重复计算,同时要减少代码中的嵌套,多层 if-else 可改用提前 return 或 switch/case 等方式优化。
协作规范同样重要,提交代码前要进行自查,关注是否符合项目现有的规范。可以配置 ESLint、Pylint 等工具自动检测格式问题,提高代码质量。当架构发生变更、接口有所修改时,要及时更新相关文档,如 API 文档、数据库设计文档等,确保团队信息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