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周物理实验:分光仪调节及三棱镜折射率测量
分光仪调节及三棱镜折射率测量
时间:20251020
1. 实验目的
掌握分光仪调节和使用
测量三棱镜顶角
测量最小偏向角&玻璃折射率
2. 实验仪器
JJY型分光仪、双平面反射镜、玻璃三棱镜、汞灯
3. 实验原理
分光仪

主要组成部分:自由准直望远镜、平行光管、载物台、刻度盘、游标盘
自准直望远镜:观察和确定平行光方向。
平行光管:产生平行光束。
刻度盘/游标盘:29:30,精细到1’
调节要求:
狭缝必须处于平行光管透镜的焦平面上,由平行光管射出的光是平行光束
望远镜必须聚焦于平行光束,使射入望远镜的平行光会聚焦在望远镜的分划板十字线平面上,即成为共焦光学系统。
望远镜光轴和平行光管光轴都严格垂直于仪器主轴,转动望远镜时,其光轴扫过的平面精确地平行于刻度盘表面
分光仪测量三棱镜材料折射率
一束平行单色光从折射率n1介质入射到n2介质时,光会发生反射和折射。入射角θ1、折射角θ2和反射角θ3之间的关系满足光的折射定律(斯涅耳定律):
θ1=θ3,n2sinθ2=n1sinθ1
三棱镜模型:

S1为入射光线,δ称为偏向角,满足:
δ=θi1-θt1+θt2-θi2=(θi1+θt2)-(θt1+θi2)
随入射角θi1变化,δ变化,δ存在最小值——最小偏向角δmin,此时有:
θi1=θt2,θt1=θi2
n2/n1=(sin 1/2(A+δmin))/(sin 1/2 A)
当棱镜置于空气中时,有n1=1,从而有:
n2=(sin (A+δmin)/2)/(sin A/2)
通过分光仪可以测得δmin和顶角A,从而计算得到棱镜对该单色光的折射率n2
自准法测量三棱镜顶角A
所谓自准法就是利用具有自准目镜的望远镜自身的平行光,射出望远镜的物镜后被平面镜(或三棱镜的反射面)反射回来。用自准法测量三棱镜顶角的方法如图4.17-11所示。将分光仪调节好后,打开目镜照明系统,将三棱镜放置在载物台上,用望远镜对准三棱镜的一个光学平面,使反射回来的绿十字像垂直线与分划板十字线的垂直线重合,记下望远镜的角位置(P1,P1’)。再将望远镜转到与另一光学面垂直的位置,使反射回来的绿十字像垂直线与分划板十字线的垂直线重合,记下望远镜的角位置(P2,P2’)。望远镜转过的角度|P1-P2|或|P1’-P2’|,就是三棱镜顶角的补角,即:
A=180°-(|P1-P2|+|P1^'-P2'|)/2
测量最小偏向角
对于材质、顶角一定的三棱镜,单色平行光射人棱镜时,其最小偏向角是唯一的。望远镜要跟着折射的绿色亮线转动,使绿色亮线不离开望远镜视场。当载物台转到某一位置时,再转动载物台,无论是向左转或是向右转,绿色亮线都是向离开人射线的方向移动,即向偏向角增大的方向移动,这个位置即最小偏向角的位置。反复实验,找出绿色亮线移动方向发生转折的确切位置,然后转动望远镜使绿色亮线与分划板垂直线重合,记下此时望远镜的角位置读数(P1,P1’)。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找出最小偏向角的位置,记下此时望远镜的角位置读数(P2,P2’),这种方法测量的转角是2倍最小偏向角,因此有:
δmin=1/2(1/2 |P1-P2|+1/2|P1^'-P2'|)
4. 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与测量
调节分光仪,调节三棱镜,测量
测量结果:
数据处理与分析

三棱镜顶角测量数值:
| 次数 | A |
|---|---|
| 1 | 60°41’ |
| 2 | 59° |
| 3 | 59°14’ |
| EVERAGE | 59°38’ |
最小偏向角测量数值:
| 次数 | δmin |
|---|---|
| 1 | 51°10’ |
| 2 | 51°10’ |
| 3 | 51°10’ |
| EVERAGE | 51°10’ |
5. 数据处理
5.1. 角度测量与A类不确定度
| 物理量 | 原始数据(°′) | 十进制度/° | 平均值/° | A类不确定度 u_A/° |
|---|---|---|---|---|
| 顶角 A | 60°41′, 59°00′, 59°14′ | 60.6833, 59.0000, 59.2333 | 59.6389 | 0.53 |
| 最小偏向角 δmin(绿光) | 51°10′(三次重合) | 51.1667 | 51.1667 | 0.00 |
5.2. 仪器B类不确定度
双游标分光计最小分度 1′,按均匀分布估算:
u_B = 1′/√3 ≈ 0.01°。
5.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_c(A) = √(0.53² + 0.01²) ≈ 0.53°
u_c(δmin) = 0.01°
5.4. 折射率计算
公式:
n = sin[(A + δmin)/2] / sin(A/2)
代入 A = 59.6389°, δmin = 51.1667°:
n = sin(55.4028°)/sin(29.8195°) = 0.8225 / 0.4970 ≈ 1.655
5.5. 折射率不确定度传播
灵敏度系数(弧度单位):
- ∂n/∂A = –0.875 rad⁻¹
- ∂n/∂δmin = 0.572 rad⁻¹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_c(n) = √[(–0.875×0.0093)² + (0.572×0.00017)²] ≈ 0.008
最终结果:
n = 1.655 ± 0.008(k = 1,置信概率≈68%)
6. 分析
-
不确定度来源
- 顶角测量重复性差是主要贡献项,A 类分量达 0.53°,远大于仪器分辨力。
- 最小偏向角三次读数完全一致,说明人眼判读误差与仪器分辨力相当,A 类分量为零,不确定度降至 0.01°。
-
对折射率的影响
敏感度系数显示,顶角不确定度对 (n) 的影响约为偏向角的 1.5 倍,故即使 (\delta_{\min}) 精度高,(A) 的分散性仍使 (u(n)) 达到 0.008。 -
与文献值比较
普通光学玻璃对 546 nm 绿光的标称折射率约 1.65–1.66,本次测量值 1.655 落在预期区间,偏差小于 0.5%,说明测量方案合理,但重复性有待改善。
7. 总结
- 通过分光计测定三棱镜顶角与最小偏向角,获得了绿光折射率 (n=1.655\pm 0.008),与文献值吻合。
- 顶角测量的重复误差是扩展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后续实验可采取多次独立调焦、对称游标取平均、改进对准方法等措施降低 A 类分量。
- 最小偏向角判定需更精细的“左右逼近”找极值,以充分利用仪器分辨力。
- 本实验验证了“最小偏向角法”测定折射率的可行性,同时量化了各误差源的贡献,为后续光谱分析、色散曲线测量提供了精度依据。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