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软件工程阅读和提问作业-1

1. 师生关系的思考

(1) 高校现存教育方式的反馈

从我自身的读研感受来讲,在高校中,无论是否是专业课还是其他一些所谓的水课,都会存在普遍的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下面的同学们或刷手机或捣鼓自己的科研,有想要认真听课的同学也往往与老师互动甚少。有时在线下也能听到有人在抱怨都已经是研究生了,为什么还要去上这些课程,原因无他,无外乎是认为该课程对其毕业没有帮助,并且可能因为课题组内的论文压力过大等导致其无法全身心投入到课程学习中,毕竟研究生的毕业条件只需要课程及格即可,从而导致很多人对自己课程方面的要求一降再降(即使本科期间他们会努力追求更高的绩点)。

这种学生与老师之间缺乏互动,且学生大多数并不是出于学习知识的目的去选课的现象,在我看来是对双方时间的一种浪费,老师认认真真备课,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学生也在课程上浪费了自己宝贵的时间,最后所求的不是学到了什么技能,而是这门课是否正常及格,是否影响自己的毕业以及评奖评优。至于这一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现存教育的不足,正如帖子对大学IT专业教育的反馈中学校教育的目的章节中所提及的学校往往是出于让学生毕业的目的,让学生顺利地升入下一个阶段就胜利了。但是这种思想真的对吗?学生是满足了学分的要求,但是真正学到了自己想要学习的东西了吗?亦或是被迫学习的知识在出了考场后又能记得多少呢?就更别谈出社会与他人竞争了!

(2) 师生关系的切身体会

师生关系这部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与课题导师的关系,另一部分是和授课老师的关系。课题导师作为学生的第一负责人,主要负责学生的研究方向以及学生毕业事宜,对学生而言,其往往代表着绝对的权威,坦白而言,我之前与老师的关系很像帖子课程特点中描述的老板与雇员(Boss / Employee)的关系,虽然有时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是绝大部分是由老师意见为主的。至于授课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像帖子中描述的路人甲和路人乙(Stranger / Stranger),这里去除了课题导师也是授课老师的情况,大部分其他课程的老师往往也是其他学生的课题导师,他们自己的学生毕业等事情已经让其焦头烂额了,无力腾出过多的精力去了解具体听课学生的情况,往往也都是机械地讲课,然后留作业,考试,最后结束一学期的课程,等待迎接新一批的学生选课,开始循环。

(3) 向往的师生关系

对于本课程,我期望建立一种如帖子课程特点中描述的健身教练和健身学员的关系(Coach / Trainee),比如我是健身小白,我想要练习手臂的肌肉,我希望有人告诉我基本的练习动作或者看哪些有名的健身博主视频,随后自己下去练,一周或者一段时间后给教练展示成果,保证时刻能够和教练交流,教练更多的只需要负责帮忙规范自己的行为,少走弯路岔路。其实内核主要就是几点:

  • 平等尊重(学生想练什么,教练建议新手练什么,二者坐下来交流出统一意见即可,而不是只能被迫听教练的);
  • 常常交流(教练还有其他学员,当然不可能每天盯着你是如何练的,那么如果动作不到位或者不正确,又长时间不跟教练交流,教练认为教的ok,自己觉得理解的ok,最后双方发现好像不太对时就已经为时已晚)。

 

2. 阅读《构建之法》后提出的问题

2.1. 问题一:如何看待改良式创新与颠覆式创新,二者是否有渐进关系——基于改良式创新后才能提出颠覆式创新?以及对年轻人来讲更建议尝试哪种创新?

上下文来源:

第16章16.1.2迷思之二中,以你发明了电报并覆盖全国的电报网为视角出发,面对年轻人的新创新——电话(颠覆式创新),你明白这个创新的重大意义,但是你会如何看待这个创新?以及工业革命时期颠覆式创新的故事,雅卡尔发明了颠覆式的半自动织机,但整个革新的过程遭遇了太多的坎坷。可见年轻人产生颠覆式创新会存在巨大的阻力,并且我也联想到其为何会产生颠覆式创新,是否正如第16章16.1.1迷思之一中所提到的科学巨人在顿悟前已经在相关学科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因此,我这里存在的问题是对于改良式创新与颠覆式创新,二者是否有渐进关系——例如基于改良式创新后才能提出颠覆式创新?以及对年轻人来讲更建议尝试哪种创新?

 

实例资料:

(1)存在渐进关系:周鸿祎认为微创新(改良式创新的一种表现)是颠覆式创新的开始和战术,颠覆式创新是持续微创新后的结果。比如 360 杀毒软件,最初以免费模式(相对于传统收费杀毒软件的微创新)切入市场,通过持续优化用户体验,最终颠覆了传统杀毒软件行业的商业模式。

(2)不存在渐进关系:有些颠覆式创新并非基于改良式创新。以数码相机为例,它采用电子技术,与传统胶卷相机的技术体系完全不同,并非在胶卷相机基础上改良而来,却直接颠覆了胶卷相机市场。克里斯坦森的颠覆性创新理论也指出,颠覆性创新往往不是在原有技术曲线上的改良,而是开辟了新的技术曲线,如火车的出现并非基于马车的改良,却颠覆了马车的运输地位。

 

我的观点:

因此我困惑于改良式创新与颠覆式创新是否存在一定的渐进关系?以及如果年轻人想取得颠覆式创新他应该怎么去做?个人的潜意识中还是认为一个人很难直接就提出颠覆性创新,正如第16张16.1.1中所说的你要提出颠覆式创新一定要有足够深厚的基础,我进一步理解是你要在一个领域取得颠覆式创新你一定要足够了解这个领域,对于年轻人而言,更适合通过不断地改良式创新来提升自己对一个领域的理解,明白其真正的痛点,然后尝试新的技术路线。例如我想要搭建一种新的深度学习架构来取代当今的Transformer,那么我一定要足够了解Transformer架构是如何工作的,提出一些改良式创新,然后思考如何扬长避短,进而取得颠覆式创新。同时前期的改良式创新也能够提升自身在该领域的影响力并积累资源与经验,使得颠覆式创新更容易令人接受。(仅个人想法)

 

2.2. 问题二:创新是否需要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上下文来源:

第16章16.1.5中根据统计数据表明70%的创新者认为他们最成功的创新是在拿手领域之外发现的,例如实现HTTP协议通信的蒂姆·伯纳斯-李,阿里巴巴的创始人等等都是在原来非自己拿手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再结合前文的困惑,难道创新真的不用成为该领域的专家?颠覆式创新与改良式创新也并无渐进关系?
 
实例资料:

(1)领域专家的创新:屠呦呦与青蒿素(医药领域)青蒿素的发现是对抗疟疾的颠覆式创新,但这一突破依赖屠呦呦团队190 次失败后的专业判断。作为中医研究院的专家,她不仅精通中医药典籍(从《肘后备急方》中找到 “青蒿绞汁” 的灵感),还掌握现代药理学实验方法 —— 通过低温萃取(乙醚法)保留青蒿素活性,这一关键步骤需要对中药成分、溶剂特性的深度理解,非医药领域专家无法完成。

(2)非领域专家的创新:乔布斯与 iPhone(消费电子领域)乔布斯并非手机硬件或通信技术的 “专家”(他早期甚至不精通编程),但他通过跨界整合的洞察力,将 “触摸屏技术”(成熟技术)、“手机通话功能”“MP3 播放”“移动互联网” 组合成 iPhone,颠覆了功能机市场。他的创新核心是 “理解用户想要‘一个设备解决所有问题’的需求”,而非攻克某个技术难题 —— 这些技术当时已存在,只是没人想到这样组合。
 
我的观点:

因此,我更困惑于究竟如何能取得颠覆式创新?以屠呦呦为例其在专业的领域取得了巨大突破,而乔布斯虽不精通手机但是也取得了颠覆式创新,因此仅以是否是专家来判断是否能取得颠覆式创新太过于片面。我的观点是需要分类,例如在某些技术领域中的颠覆式创新,例如人工智能算法架构的创新,如果是一个了解但是不够精通的人其很难做到,但是比如他原来是金融方向的,同时又懂人工智能算法的,将人工智能算法应用于金融方面则会容易取得颠覆式突破,因此对于年轻人来讲我认为需要“非专家级的专业度 + 跨界视角”,正如现在所提的“AI +”,虽然比较难以在AI领域有颠覆式突破(这些颠覆式突破需要专业级人才),但是在交叉学科中容易激发新的想法,使得学科取得颠覆式创新突破。

 

2.3. 问题三:为何创新最终成功的往往是后来者?是否是后来者占据优势,那我们是否也要做后来者呢?

上下文来源:

从第16章16.1.4中,以浏览器市场的先发与后发为例,微软开发的IE浏览器早期快速抢占市场份额,获得了极大的先发优势,但后来被Firefox,Opera对抗IE,到Chrome的后来居上,直到微软最后推出更兼容,更符合用户体验的Edge才稳住市场。因此会产生一个困惑,是否最开始创新的容易夭折,而最终成功的更多是后来者?以及我们是否要跟随先行者的脚步,只做后来者就更容易成功呢?

 

实例资料:

(1)先行者成功:特斯拉(电动汽车领域):在传统车企对电动汽车持观望态度时,特斯拉以纯电动汽车为核心,率先突破了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性能等技术瓶颈,并通过打造高端品牌形象和超级充电网络,改变了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认知,推动了全球汽车行业向电动化转型。作为电动汽车领域的先行者,特斯拉不仅自身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还带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发展。

(2)后发者成功:字节跳动(短视频领域):在字节跳动推出抖音之前,市场上已有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作为后发者,字节跳动凭借强大的算法推荐技术,精准把握用户兴趣偏好,为用户推送个性化的短视频内容。同时,抖音通过丰富的滤镜特效、音乐库和便捷的创作工具,降低了用户创作门槛,吸引了大量用户入驻。最终,抖音在短视频领域实现超越,成为全球流行的短视频平台之一。

 

我的观点:

上述实例中既有先行者成功的,也有后发者成功的,并不能一概而论成功的都是后发者,其实仔细分析微软的IE没成功关键在于其技术发展缓慢,后期缺乏符合用户需求的创新才逐渐被遗弃。而另一个例子,比如Office,我们一直用到今天还保持着其先发优势,我认为关键在于其打破先行者思维局限,不断创新使得其一直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与习惯。因此,创新其实对于先行者和后来者都是平等的,先行者虽然有先行优势,但是其需要不断试错;而后发者虽失去先行优势,但能够后手入局,吸取先行者经验,更容易面向用户需求创新,二者各有利弊,不能轻易认定创新中后发者就一定占据优势。而我们反而更应不断创新,尽量在市场中取得先行优势之后保持先行优势,要一直创新。

 

2.4. 问题四:成功的团队难道不应该更容易创新?

上下文来源:

在第16章16.1.7中提到企业因创新而成功,这点我不否认,随后笔者谈及成功的团队从情感上来说是继续创新,但是实际却有创新者困境,后文则继续提到成功的公司更不易产生颠覆式创新。我的困惑在于,创新不应该只有颠覆式创新,而且由创新发家的成功团队是难道不会会遵从改良式创新亦或是进军其他领域进而取得更大的成功吗?

 

实例资料:

例如苹果公司凭借 iPhone、Mac 等产品建立的品牌优势和生态体系,在推出 Apple Watch、AirPods 等创新产品时,能够快速借助现有渠道、用户群体和供应链资源实现落地,降低创新风险并提升成功率。还有华为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 “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 的文化,建立了完善的创新激励体系,鼓励员工大胆尝试,即使创新失败也不会过度追责,这种文化氛围使其在 5G 技术、芯片研发等领域持续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

 

我的观点:

我认为成功的团队,特别是依靠创新取得成功的团队,会更重视创新,特别是改良式创新而不仅仅局限于必须要取得颠覆式创新,可以说成功的团队不容易取得颠覆式创新,因为团队规模与目标在团队建立之初往往就已经确定了,后续更多的我认为可能是围绕目标的改良式创新,因此而不能宽泛地讲成功的团队不容易创新。

 

2.5. 问题五:创新有很多个方面,哪一方面创新是我们目前所更应看重的?

上下文来源:

第16章16.1.6中,从技术创新出发,列举了很多其他方面的创新,例如商业模式的创新,用户体验的创新以及生态系统的创新,这些创新都使得对应公司取得成功。但是我的困惑是,这麽多创新,对于我们学习现代软件工程的学生而言,我们更应该去注重哪方面的创新?

 

我的观点:

从个人经验来看,我认为放在首位的自然是技术创新,这一步我们可以理解为杰弗里·尼科尔森对创新和科研的区分中提到的“科研是将金钱转换为知识的过程”,技术创新所实现的前提就是我们要先掌握足够的知识,之后需要将知识再转化为金钱,例如学习掌握其他诸如商业模式、用户体验等方面的创新,实现金钱to知识与知识to金钱的闭环。

posted @ 2025-10-10 16:31  Bingzheng  阅读(69)  评论(7)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