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cangqiong的疑问1
问答笔记:项目结构解析——从传统三层架构到DDD风格
Q1:我之前学的是Spring Boot传统三层架构(Controller-Service-Mapper),但当前项目的结构(DDD风格)命名和分层不太一样,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传统三层架构(Controller-Service-Mapper)是早期常见的分层方式,按技术职责划分(控制层→服务层→数据访问层),适合小型项目快速开发。但随着项目规模扩大,其局限性逐渐显现(如业务逻辑分散、领域模型模糊、可维护性差)。当前项目采用的DDD风格结构(领域驱动设计)则是按业务功能和领域模型组织代码,更符合中大型项目的复杂需求。
Q2:DDD风格结构和传统三层架构的核心区别是什么?
| 维度 | 传统三层架构 | DDD风格结构 |
|---|---|---|
| 分层依据 | 技术职责(控制、服务、数据访问) | 业务功能(订单、用户、管理端等)+ 领域模型 |
| 领域模型 | 仅“实体(Entity)”,逻辑简单 | 包含实体(Entity)、值对象(VO)、数据传输对象(DTO)、聚合根等 |
| 关注点分离 | 技术层间解耦(如Controller不直接操作数据库) | 业务逻辑内聚(领域模型封装核心规则) |
| 扩展性 | 新增功能需跨层修改(如添加用户端接口需改controller、service、mapper) | 按业务模块划分(如新增“订单”模块,代码集中在order包下) |
| 适用场景 | 小型项目、逻辑简单、需求稳定 | 中大型项目、业务复杂、需求易变 |
Q3:当前项目的结构具体是如何组织的?各包的职责是什么?
当前项目(以com.sky为例)的结构可拆解为以下核心模块,按业务功能和领域模型组织:
plaintext
复制
Q4:为什么需要DTO、VO、Entity?它们和传统三层架构的“Model”有什么区别?
传统三层架构中,“Model”通常指数据库实体(Entity),但DDD风格引入了更细粒度的模型:
- Entity(实体):与数据库表一一对应(如
User),包含基础属性和持久化逻辑(如@Entity注解),是领域模型的基础。 - DTO(数据传输对象):用于层与层之间的数据传输(如Controller→Service→Mapper),避免直接暴露Entity(防止敏感字段泄露),可组合多个Entity的数据(如
OrderDTO包含User和Dish的信息)。 - VO(视图对象):专门为前端展示设计(如
DishVO),包含页面需要的冗余字段(如“月售量”)或计算逻辑(如“总价=单价×数量”),与Entity解耦。
总结:传统“Model”是单一的数据库映射,而DDD的DTO、VO、Entity是分层的领域模型,各自承担不同职责(传输、展示、持久化)。
Q5:服务层的“impl”目录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直接写在Service接口里?
服务层(service)的impl目录用于存放服务接口的具体实现类(如EmployeeServiceImpl实现EmployeeService接口)。这种设计的核心目的是:
- 解耦接口与实现:接口定义业务规则(如“保存员工”),实现类处理具体逻辑(如校验、调用Mapper、事务管理),符合“面向接口编程”原则。
- 便于扩展和替换:若需修改实现(如从MySQL切换到Redis缓存),只需新增一个
EmployeeServiceImplV2并修改注入配置,不影响接口调用方。 - 代码清晰:接口声明“做什么”(What),实现类处理“怎么做”(How),阅读代码时职责更明确。
Q6:配置类(config)和通用工具类(common)为什么单独成包?
- 配置类(
config):集中管理Spring的Bean定义、全局配置(如CORS、MyBatis扫描、安全配置),避免配置散落在各个类中,提高可维护性。例如,WebConfig可统一配置所有控制器的跨域规则。 - 通用工具类(
common):存放全局共享的工具(如DateUtils处理日期)、异常(如BusinessException业务异常)、常量(如OrderStatus订单状态枚举),避免重复代码,符合“DRY原则”(Don’t Repeat Yourself)。
Q7:这种结构在实际开发中有哪些优势?
- 可维护性高:业务逻辑按模块(如
order、user)集中管理,新增功能时只需在对应模块内修改,减少代码冲突。 - 扩展性强:领域模型(Entity、DTO、VO)独立于技术实现(如更换数据库时,只需修改Mapper,不影响Service和Controller)。
- 团队协作高效:不同开发人员可并行开发不同业务模块(如一人负责
admin接口,另一人负责user接口),降低协作成本。 - 测试友好:各层通过接口解耦,单元测试时可模拟(Mock)依赖(如用
Mockito模拟Mapper调用),提升测试效率。
Q8:学习这种结构的建议是什么?
- 先理解各包的职责:从
controller入手,追踪一个完整请求的流程(如用户下单:UserController→OrderService→OrderMapper),理解数据如何从DTO→Entity→VO转换。 - 关注领域模型:学习
entity、dto、vo的设计逻辑(如为什么DishVO需要包含“月售量”字段),体会“按业务需求设计模型”的思想。 - 分析配置和工具类:查看
config中的全局配置(如MyBatisConfig)和common中的工具(如Result统一响应类),理解它们如何支撑业务层。 - 动手实践:尝试在一个新模块(如
cart购物车)中按照当前结构编写代码,体验DDD风格的分层和协作流程。
总结:DDD风格结构并非“推翻”传统三层架构,而是通过按业务功能分包和细化领域模型,解决了传统架构在复杂项目中的局限性。理解其设计思想(领域驱动、关注点分离)后,能更高效地应对中大型项目的开发需求。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