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客园logo
  • 会员
  • 众包
  • 新闻
  • 博问
  • 闪存
  • 赞助商
  • HarmonyOS
  • Chat2DB
    • 搜索
      所有博客
    • 搜索
      当前博客
  • 写随笔 我的博客 短消息 简洁模式
    用户头像
    我的博客 我的园子 账号设置 会员中心 简洁模式 ... 退出登录
    注册 登录

SOC/IP验证工程师

  • 博客园
  • 联系
  • 订阅
  • 管理

公告

View Post

详细解释axi协议中提到的内存类型Write-back Write-allocate

好的,我们来深入解析 AXI 协议中 Write-Back Write-Allocate 这一内存属性。这是现代高性能处理器架构中最核心、最经典的缓存策略,旨在为处理器的私有数据提供极致的性能。

核心结论先行

  • 是什么: Write-Back Write-Allocate 是一种追求极致性能的缓存策略组合。
    • Write-Back: 写入操作只更新缓存,并将缓存行标记为“脏”。数据只在缓存行被替换时才写回主内存。
    • Write-Allocate: 当发生写缓存未命中时,会先将目标数据所在的整个缓存行从主内存加载到缓存中,然后再在缓存中执行写入。
  • 目标: 最大化写入性能和缓存利用率。它通过将写入操作局限在高速缓存内部来完成,并利用空间局部性原理预取数据,为后续访问加速。
  • 本质: “用带宽换速度,用空间换时间”。它牺牲了总线带宽和一部分缓存空间,换来了无与伦比的低延迟写入和高缓存命中率。

深入解析:行为模式

让我们通过具体场景来理解这个组合的行为,特别是关键的“写未命中”场景。

1. 读操作 (Read)

  • 场景一:读命中

    1. 数据在缓存中。
    2. 直接从缓存返回数据给处理器。
    3. 速度极快。
  • 场景二:读未命中

    1. 数据不在缓存中。
    2. 在缓存中分配一个空白的缓存行。
    3. 发起 AXI 总线读事务,从主内存读取整个缓存行的数据。
    4. 将数据填充到缓存行中。
    5. 返回数据给处理器。
    6. 结果: 该数据及其相邻数据被加载到缓存中。

2. 写操作 (Write) - 这是性能的关键

  • 场景一:写命中

    1. 要写入的地址已经在缓存中。
    2. Write-Back 策略生效: 处理器只更新缓存中的数据,并将其标记为 “脏”。
    3. 不会立即发起 AXI 写事务到内存。
    4. 结果: 写入速度极快,消耗的总线带宽为零。这是性能提升的主要来源。
  • 场景二:写未命中 - Write-Allocate 策略的核心应用

    1. 要写入的地址不在缓存中。
    2. Write-Allocate 策略生效: 在缓存中分配一个空白的缓存行。
    3. 发起 AXI 总线读事务: 从主内存读取整个缓存行的数据。(这一步是精髓,也是代价)
    4. 将读取到的数据填充到缓存行中。
    5. 处理器在缓存中更新目标数据,并将该行标记为“脏”。
    6. 结果: 写入操作完成,但数据只存在于缓存中,主内存中的数据是旧的。 整个过程中,只有一次缓存行大小的读总线事务,没有写事务。

这个过程的代价与收益:

  • 代价: 一次写未命中操作需要执行一次完整的缓存行读取,消耗了较多的带宽和初始延迟。
  • 收益: 这次操作之后,整个缓存行的数据都被加载到了缓存中。后续对该行内任何地址的读或写操作都将以缓存速度进行,性能极高。这相当于用一次的带宽开销,为后续大量的访问买了“加速券”。

为什么需要这种策略?—— 设计动机与应用场景

这种策略是基于“时间局部性”和“空间局部性”原理的完美实践。它假设如果你写了一个数据,你很可能很快会再次访问它或它附近的数据。

  1. 处理器的私有数据:

    • 场景: 函数栈帧(局部变量)、堆分配的内存(C++ new/malloc)、循环计数器等。这些数据被当前CPU核心频繁地读写。
    • 为什么用它:
      • 例如,在一个循环中更新数组元素:for(int i=0; i<1000; i++) arr[i] = ...;
      • 第一次写入 arr[0] 会发生写未命中,触发 Write-Allocate。这会将 arr[0] 到 arr[15](假设缓存行64字节,int为4字节)全部加载到缓存。
      • 接下来写入 arr[1] 到 arr[15] 全部是写命中,速度极快。
      • 这种策略将大量的内存访问“消化”在了缓存内部,实现了极高的吞吐量和极低的功耗。
  2. 写回带来的带宽节省:

    • 场景: 同一个变量在短时间内被连续多次更新。
    • 为什么用它:
      • 在 Write-Through 模式下,每次更新都会产生一次总线写事务。
      • 在 Write-Back 模式下,只有最后一次更新结果最终会被写回内存。中间的无数次更新都在缓存中完成,节省了大量的总线带宽,这对于多核系统提升整体性能至关重要。
  3. 利用空间局部性:

    • Write-Allocate 加载的是整个缓存行,而不只是一个字。这基于“如果程序访问了一个地址,它很可能很快会访问相邻地址”的假设。这种预取行为优化了后续操作。

潜在风险与注意事项

  • 缓存污染: 如果访问模式不符合局部性原理(例如,真正随机、一次性的写入),Write-Allocate 会加载大量无用的数据,挤占掉更有价值的缓存内容,反而降低性能。
  • 数据一致性: Write-Back 意味着数据在一段时间内只存在于缓存中,与内存不一致。在多处理器系统中,必须配合硬件缓存一致性协议(如MESI)来确保其他核心能看到最新的数据。AXI协议本身不处理一致性,它只是传递缓存属性,一致性由互联协议(如ACE或CHI)保障。

在 AXI 协议中的表示

在 AXI 协议中,这是通过 AWCACHE 和 ARCACHE 信号实现的。

  • 对于写事务 (AWCACHE):

    • AWCACHE[1] (C) = 1 (Cacheable)
    • AWCACHE[3] (WA) = 1 (Write-Allocate) <- 这是核心
    • AWCACHE[0] (B) = 1 (Bufferable) (对于Write-Back,此位为1,表示写入操作由缓存系统管理)
    • 一个典型的配置是 AWCACHE = 4'b1111。这是“全使能”状态,代表最高性能的缓存模式。
  • 对于读事务 (ARCACHE):

    • 通常也会设置为可缓存和读分配(ARCACHE[2] (RA) = 1),即 ARCACHE = 4'b1111,以保持对称。

对比总结

特性 Write-Back Write-Allocate Write-Through Normal Non-cacheable
写入行为(未命中) 分配缓存行,只写缓存 直接写内存 直接写内存
写入行为(命中) 只写缓存(极快) 写缓存和内存(慢) (不适用)
优点 写入性能最高,带宽效率高 数据强一致 数据立即可见,简单
缺点 需要硬件一致性协议,可能缓存污染 写入性能差,带宽开销大 所有访问性能都差
适用场景 处理器私有的频繁读写数据 设备寄存器、严格共享数据 设备寄存器

总结

Write-Back Write-Allocate 是高性能计算引擎的“血液”。

  • 它的设计哲学: “大胆缓存,懒惰写回”。积极利用缓存空间保存所有被访问过的数据,并尽可能地将写操作延迟和合并,以最大化性能和效率。
  • 它的核心价值: 它使得处理器核心能够以接近其峰值速度运行,而不会被慢速的主内存所拖累。它是现代处理器能够达到如今GHz频率和超高指令吞吐量的基础之一。
  • 它的应用标志: 这是处理器的默认模式,用于访问绝大多数普通的可缓存内存(你的程序代码、堆栈数据等)。当你没有特殊需求时,系统就会使用这种策略来为你提供最佳性能。

posted on 2025-09-19 20:57  SOC验证工程师  阅读(10)  评论(0)    收藏  举报

刷新页面返回顶部
 
博客园  ©  2004-2025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 浙ICP备202104046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