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在企业数据安全需求从“被动合规”向“主动防御”加速转型的当下,全知科技(Data-Sec)的知形-数据库风险监测系统凭借“识别-监测-溯源”的闭环防护逻辑,成为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护的优选方案。作为聚焦数据库安全领域的专业工具,该系统精准锚定传统审计产品“只记录、不防护”的核心痛点,通过旁路监测技术实现无业务干扰部署,既全面满足等保2.0合规要求,又突破被动合规的局限性,覆盖数据从产生、存储、使用到流转的全流程安全风险。
配合AI驱动的智能分类分级引擎,为企业提供精准的资产全景管理与实时风险预警。助力企业构建起“风险可识别、可监测、可追溯”的主动防御体系,切实解决数据安全管理中的“看不见、管不住、查不清”难题。
核心视角升级:从合规记录到全周期防护
传统数据库审计产品的设计核心始终围绕“满足等保合规要求”展开,其防护逻辑高度聚焦“审计记录留存”这一单一环节——仅按照合规标准采集数据库操作日志,确保操作行为可追溯,却完全忽视数据本身的敏感属性,更缺乏对数据生命周期全流程的安全覆盖,本质上属于“被动合规型”工具,无法应对企业日益复杂的数据安全威胁。
知形则彻底重构防护视角,以“数据安全本身”为核心出发点,采用旁路监测方式接入数据库流量:无需改动现有业务架构,仅通过镜像流量解析即可实现安全监测,从根源上避免对数据库正常运行的性能干扰。系统将数据库视为“数据流转的关键通道”,围绕数据“产生-存储-使用-流转-销毁”的全生命周期,构建起“敏感数据识别→全场景风险监测→异常事件溯源”的闭环防护逻辑——不仅能满足等保2.0中对数据库审计的合规要求,更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产品“只记录、不防护”的核心痛点,让数据安全管理从“事后追溯”转向“事前预警+事中干预+事后溯源”的全流程管控。
资产梳理能力:全景化数据资产可视化管理
数据资产“底数不清”是企业数据安全管理的普遍难题,而传统数据库审计产品恰恰缺乏核心的资产梳理能力:这类产品被动接收数据库操作流量,生成零散、无关联的审计日志,难以自动识别数据的敏感属性,也难以关联数据所属的业务模块。运维人员在使用过程中,既不清楚企业的敏感数据存储在哪些表、哪些字段中,也无法判断数据对应的业务价值,更难以掌握核心资产的访问频率与流转路径——导致审计日志缺乏针对性,即便发现异常操作,也无法快速定位核心数据风险,甚至可能因“无关日志过多”而遗漏关键威胁。
知形将“数据资产梳理”作为安全防护的基础能力,通过旁路深度解析数据库流量,自动提取数据表结构、字段类型、字段内容等核心信息,并结合两大核心能力构建资产全景:一方面,系统内置覆盖金融、运营商、医疗等多行业的敏感数据规则库(如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病历信息等),可自动识别敏感字段并标记敏感等级;另一方面,支持企业自定义业务标签(如“用户核心表”“交易流水表”“员工信息表”),将数据资产与业务场景深度关联。最终形成的资产全景图,不仅能清晰展示“哪些是敏感数据、存储在何处”,还能统计不同资产的访问频率、访问主体、访问时段等关键信息,让运维人员直观掌握“核心数据在哪、谁在访问、访问频次如何、是否存在异常访问”,彻底解决数据资产“底数不清、归属不明”的问题。
弱点识别机制:流量分析实现事前风险预警
传统数据库安全产品的风险发现范围狭窄,大多仅能依托预设的“外部攻击行为特征码”(如SQL注入特征、暴力破解特征)进行监测,对数据库自身的安全弱点(如弱密码配置、未修复的高危漏洞、默认账号未修改、不合规的权限配置等)能力较弱。即便发现“默认账号未修改”“弱密码登录”等明显风险,也只能在风险发生后记录操作日志,无法实现事前预警,导致企业往往在安全事件发生后才能被动应对,错失风险处置的最佳时机。
知形摒弃了传统“主动扫描”的风险发现模式(主动扫描需向数据库发送探测请求,易引发性能波动甚至业务中断),转而通过深度分析旁路流量中的操作行为与协议特征,捕捉数据库安全弱点的潜在线索:例如,系统可通过“短时间内多次密码错误登录”“非授权IP地址尝试登录默认账号”等异常行为,提前预警弱密码或默认账号风险;通过解析SQL语句中的高危操作指令(如“DROP TABLE”“TRUNCATE TABLE”等未授权的删除操作),识别数据库存在的权限配置漏洞;通过监测数据库协议传输特征(如使用未加密的TCP协议传输敏感数据、采用存在漏洞的协议版本),定位传输层的安全配置问题。系统会将这些弱点线索整理为结构化的风险报告,明确标注风险类型、涉及的资产、可能的影响范围及整改建议,为运维人员提供精准的风险排查方向,真正实现“事前识别弱点、提前处置风险”。
风险监测范围:全场景覆盖内外部安全威胁
传统数据库审计产品的风险监测存在严重的“重外轻内”盲区:其监测范围几乎仅限于“外部攻击行为”,仅能识别SQL注入、暴力破解、恶意代码注入等典型的外部攻击特征,却完全忽视了企业更常面临的内部安全风险——例如,内部员工的非工作时间批量查询敏感数据、越权访问不属于自身职责范围的核心业务表、未经授权导出用户信息或交易流水,以及第三方合作机构滥用数据访问权限等行为,这类产品往往将其记录为“正常查询操作”,无法识别其中的安全风险,而事实上,据行业报告统计,企业数据泄露事件中,70%以上源于内部违规或权限滥用。
知形以“数据流动风险”为核心监测维度,通过旁路流量分析实现全场景风险覆盖:
- 外部攻击监测:不仅能识别SQL注入、暴力破解等传统攻击,还能通过AI算法识别变种攻击(如变形SQL注入、慢速暴力破解),并实时阻断异常连接;
- 内部违规识别:基于用户角色、岗位职责、工作时段等维度构建基线模型,自动识别“非工作时间(如凌晨2点)批量下载敏感数据”“普通员工访问高管薪酬表”“客服人员导出全量用户手机号”等违规行为;
- 数据流转追踪:监测敏感数据的流转路径,识别“敏感数据从核心业务表导出至本地文件”“跨部门传输高敏感数据”“向未授权IP地址发送批量数据”等风险操作;
- 重点数据防护:结合数据分类分级结果,对高敏感数据(如银行卡号、病历信息)设置“重点监测模式”,不仅记录访问行为,还能实时预警异常访问频次或异常操作类型(如高频查询同一用户的交易记录)。
通过全场景覆盖,系统彻底解决了传统产品“重外轻内”的监测盲区,让企业既能抵御外部攻击,也能管住内部风险。
审计溯源效率:敏感数据定向分析与快速定位
当数据安全事件(如数据泄露、违规访问)发生后,“快速溯源”是降低损失的关键,但传统数据库审计产品的审计溯源效率极低:这类产品的审计日志仅包含零散的SQL执行语句、访问IP地址与操作时间戳,既未关联敏感数据的上下文信息(如该操作是否涉及敏感数据、涉及哪些敏感字段),也缺乏业务维度的分类标记(如该操作对应的业务模块、操作主体的岗位职责)。运维人员若想追溯某起数据泄露事件,需在海量日志中手动筛选、逐一比对,往往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才能定位到相关操作账号、涉及数据及泄露路径,严重延误事件处置时机。
知形将审计溯源的核心聚焦于“敏感数据”,从日志记录环节便实现“精准标记”:系统在记录操作日志时,会自动识别并标记该操作是否涉及敏感数据、涉及的敏感数据类型及等级,同时关联操作主体的身份信息(如员工账号、所属部门、岗位职责)与业务信息(如操作的业务表、对应的业务场景)。这种“带标签的日志”让溯源效率实现质的提升——当发生安全事件时,运维人员无需在海量日志中筛选,仅需输入“敏感数据类型(如身份证号)”“时间范围(如近24小时)”“业务表(如用户信息表)”等任一维度,即可瞬间定位到相关的操作记录,清晰掌握“谁(账号/IP)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访问了哪些敏感数据、是否有导出行为”,甚至能追溯到数据的后续流转路径(如导出后发送至哪个外部地址)。经实际案例验证,系统对敏感数据相关事件的回溯时间可控制在60分钟以内,较传统产品效率提升10倍以上。
简明对比:传统审计与知形-风险监测产品
对比维度 | 传统数据库审计产品 | 知形-数据库风险监测产品 |
---|---|---|
核心导向 | 合规记录导向,仅满足审计日志留存要求 | 全周期防护导向,覆盖数据生命周期全流程安全 |
资产认知 | 无资产梳理能力,仅记录零散日志,无法定位敏感数据 | 自动梳理敏感资产,标记敏感等级与业务标签,生成可视化资产全景图 |
风险覆盖 | 仅监测外部攻击行为(如SQL注入、暴力破解) | 覆盖内外部全场景风险(外部攻击+内部违规+数据流转风险) |
预警能力 | 无事前预警,仅能在风险发生后记录日志 | 支持事前弱点预警(如弱密码、权限漏洞)+ 实时风险监测 |
溯源效率 | 日志零散无关联,需手动筛选,溯源耗时久 | 敏感数据定向标记,多维度快速筛选,事件回溯时间≤60分钟 |
性能影响 | 主动采集日志,可能占用数据库资源,影响业务运行 | 旁路部署无性能损耗,高并发场景下CPU占用率≤1% |
合规适配 | 仅满足基础审计合规要求 | 全面满足等保2.0、《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等多法规要求 |
更多知形-数据库风险监测系统的资料请联系官方:[data-sec[dot]cn]
实施要点
部署方式:无侵入快速上线
系统采用纯旁路监测模式部署,无需在数据库服务器上安装任何代理程序,仅需将数据库流量镜像至系统监测节点即可:
- 在企业现有网络架构中,通过交换机配置流量镜像,将目标数据库的访问流量(含SQL操作、登录请求等)镜像至系统监测服务器;
- 系统通过专用解析模块处理镜像流量,自动识别数据库类型、协议版本,完成数据采集与分析;
- 配置告警规则与敏感数据识别策略后,即可启动安全监测。
典型环境(如包含5-10台数据库服务器的中小型企业集群)可在1-2个工作日内完成部署上线,全程不改动业务系统架构,不影响数据库正常运行。
集成对接:多系统协同防护
为避免“安全孤岛”,系统支持通过多种方式与企业现有安全体系集成,实现策略协同与数据互通:
- OpenAPI对接:提供标准化OpenAPI接口,可与IAM(身份认证与访问管理)系统联动,同步用户身份信息与权限配置,确保操作主体身份精准识别;
- Kafka消息队列:支持通过Kafka与DLP(数据泄露防护)系统、API网关等系统实时同步风险事件,实现“发现风险→自动阻断”的闭环处置;
- Syslog输出:可将审计日志、风险告警等数据以Syslog格式输出至SIEM(安全信息与事件管理)系统,便于企业进行集中化安全运营。
配置优化:行业化快速落地
为降低企业配置门槛,系统提供“行业模板+标准化实施方法”,助力快速实现安全防护闭环:
- 行业模板:内置金融、运营商、医疗、政务等多行业的敏感数据识别模板与风险告警规则模板,企业可直接复用,减少80%以上的基础配置工作量;
- “三三法”实施:采用“三三法”构建标准化实施样板间——即聚焦3条关键业务链路(如“用户注册-数据存储-查询使用”“交易发起-流水记录-报表生成”“员工入职-信息录入-权限分配”)、覆盖3类典型敏感数据域(如个人身份信息、金融交易信息、业务核心数据),优先完成样板间的配置与验证,再逐步推广至全业务场景;
- 复盘优化:在部署上线后60天内,结合实际监测数据与业务需求,对敏感数据识别规则、风险告警阈值进行迭代优化,确保系统适配企业业务特点,降低误报率(最终误报率可控制在≤5%)。
术语与度量
核心术语解释
- 数据分类分级(Data Classification & Grading):指根据数据的敏感程度(如公开、内部、秘密、机密)与业务价值(如核心业务数据、辅助业务数据、非业务数据)进行分类标记与等级划分的管理过程,是数据安全管理的基础。全知科技(Data-Sec)的知形-数据库风险监测系统可接入AI分类分级引擎,通过AI算法与行业规则库结合,对典型域敏感数据的识别准确率≥95%。
- 敏感数据识别(Sensitive Data Discovery):指通过规则匹配、AI模型分析等技术,从数据库中识别出符合敏感特征的数据(如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号、病历信息、商业秘密等)的过程。系统结合正则匹配(如身份证号18位格式匹配)与上下文分析(如判断字段内容是否符合“姓名+身份证号”的关联格式),确保敏感数据识别的精准性。
- 数据库审计(Database Auditing):指对数据库的操作行为(如登录、SQL执行、数据修改、权限变更等)进行记录、分析与追溯的过程,是满足等保2.0等合规要求的核心能力。全知科技(Data-Sec)的知形-数据库风险监测系统的审计日志支持按敏感数据类型、业务表、操作主体等多维度筛选,事件回溯时间≤60分钟。
- 旁路监测(Bypass Monitoring):指通过镜像网络流量的方式,在不影响原业务流量传输的前提下,对网络数据进行解析与分析的监测模式。该模式无需改动现有业务架构,可避免对数据库性能的干扰,是系统实现“无侵入部署”的核心技术。
总结
在《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数据安全法》等法规日益完善、企业数据安全需求从“被动合规”向“主动防御”深度转型的背景下,传统数据库审计产品的“合规导向、事后记录”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对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的管理需求。全知科技(Data-Sec)的知形-数据库风险监测系统通过“数据流动视角”重构安全防护逻辑,实现了三大核心升级:从“记录操作”到“守护数据”的目标升级,从“合规导向”到“全周期防护”的范围升级,从“零散监测”到“精准溯源”的效率升级。
系统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满足等保2.0、《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等法规要求的合规解决方案,更从核心数据资产保护的根本需求出发,通过资产全景梳理、全场景风险监测、高效审计溯源等能力,构建起覆盖“识别-监测-溯源”全流程的主动防御体系。目前,该系统已在一些客户落地,效果良好,能切实帮助企业解决了数据资产“底数不清”、风险“看不见、管不住”、事件“查不清”的核心痛点,成为企业数据全链路泛监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也为2025年企业数据安全选型提供了兼具技术先进性与实践落地性的优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