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情绪检测的多种信号依据

情绪对人类心理健康和生理状态至关重要,但准确测量和分析情绪一直是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挑战。传统方法依赖主观自述和行为观察,易受个体和环境影响。近年来,生理信号采集技术为客观情绪识别提供了新方向。

生理信号采集方法
心电图(ECG)
技术:非侵入性记录心脏电活动。
信号特征:包含P波、QRS波群、T波,反映心脏收缩/舒张状态。
应用:通过波形形状和间距分析心脏节律与情绪关联。

皮肤电反应(EDA)
技术:测量皮肤电导率变化。
原理: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如情绪激发)导致皮肤水分变化,影响电导率。
方法:通过皮肤表面电极采集信号。

脑电图(EEG)
技术:记录大脑皮层电活动。
信号特征:不同频率成分对应不同脑区活动和认知功能。
方法:头皮多电极采集。

心率变异性(HRV)
技术:测量心率变异性
信号特征:平时心率是在一直变换的有微弱的差异,当压力存在时会使心率变得更加稳定,压力消失心率变异性又会增大。
方法:通过皮肤表面电极采集信号。

  1. 情绪分析难点:传统方法主观性强,生理信号提供客观途径。影响信号比较多,采集数据的准确性要求高。
  2. 四种技术:
    ECG → 心脏活动 → 情绪相关节律。
    EDA → 自主神经反应 → 情绪激发。
    EEG → 脑电波 → 认知与情绪关联。
    HRV → 心率变异性→ 压力与情绪关联。
    在华为传感器的文档上还有皮肤温度的采集,我将继续查阅文献当情绪波动时是否会出现体温的变化,如果有相应的关联,皮肤温度也将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

而在我的项目中,EEG的采集可以放到发箍猫耳上来实现、EDA和HRV可以通过手环来获取,而对于ECG我查看手表检测时还需要一个手指按在电极上,这与我的实时监测功能有些出入,暂时先不予考虑,而且在文献中查阅到,ECG和HRV相比HRV的数据与情绪的状态关联性更高,如果后续涉及到多模态的问题会加上表情的识别。

posted @ 2025-05-19 09:21  吴少奇  阅读(85)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