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后思维发散有点混乱,配合ai总结和ai整理的各处资料素材。
最近在InfoQ上读了王概凯老师的《架构漫谈》系列文章,作为一个即将入行的程序员,我对“架构师”这个职位充满好奇——他们到底在做什么?为什么一个项目的成功与否似乎总和他们有关?这九篇文章像是一把钥匙,帮我打开了理解这行的门。结合文章内容和我查到的资料,我想用自己的话聊聊架构师的工作到底是怎样的。
很多人以为架构师的工作就是画几张系统设计图,选几个技术框架。但王概凯在文章中打了个比方:“架构师像医生,得先诊断问题,再开药方。”比如,文章中提到的案例:某电商系统一到促销就崩溃,表面看是服务器不够,但架构师发现是数据库的读写没分离,导致高峰期“堵车”。这种问题不是单纯加机器能解决的,而是需要调整架构设计。用作者的原话说:“架构的核心是发现真正的问题,而不是盲目追求新技术。”
这让我想到自己参与过的一个小学期项目。当时团队为了赶进度,直接用了现成的框架,结果后期需求一改,代码像打补丁一样越堆越乱。后来把系统拆成了几个独立模块,重新设计,问题才解决。正如某篇搜狐网的文章里提到的:“架构师的第一职责不是选技术,而是定义系统的边界——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技术选型是架构师的重要工作,但选什么语言、用什么框架,绝不是看哪个火就用哪个。比如抖音视频里一位架构师提到:“Java的Spring Cloud适合大团队协作,Go语言的高并发特性适合支付系统,而Python可能在数据分析场景更高效。”这就像买菜——要做红烧肉就得选五花肉,炖汤得用老母鸡,乱搭配只会翻车。
王概凯在第三篇博客里举了个例子:某团队为了追求“前沿”,强行用了一个小众数据库,结果社区支持不足,出了问题连文档都查不到。最后不得不连夜换回MySQL,白白浪费两个月。这让我想起知乎上一个高赞回答:“架构师选技术时,得考虑团队能力、维护成本和业务场景。就像普通人装修房子,不会为了‘高级’全用进口材料,而是选耐用又实惠的。”
架构师常被吐槽“动不动就开会写PPT”,但《架构漫谈》里反复强调:文档是架构落地的桥梁。比如文章中提到的“4+1视图模型”,要求从用户、开发、运维等多个角度描述系统。这就像造房子——水电工需要管道图,装修队要看效果图,架构师得确保所有人拿到的“图纸”一致。
百家号的一篇文章举了个反面案例:某项目因为架构师只口头传达了设计,开发人员理解偏差,导致接口对不上,最后测试阶段全部返工。作者的原话很扎心:“再好的架构,如果只存在架构师脑子里,那就是空中楼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厂招聘架构师时,沟通能力和文档经验被看得和技术能力一样重。
有人认为架构师只要懂设计就行,不用管具体代码。但王概凯在第六篇博客里反驳了这种观点:“好的架构师必须深入一线,否则设计会脱离实际。”比如他提到一个案例:架构师设计了一个“完美”的分布式系统,但忽略了团队对Kafka不熟悉,最终因为配置错误频繁丢数据。最后架构师亲自写了几个核心模块的样例代码,并组织了三次培训才解决。
这让我联想到B站一个架构师分享的视频:“架构师得是团队里的‘全能选手’——能和白板画架构图,也能帮新人调通本地环境;能和老板讲清楚技术投入的价值,也能和测试一起查日志。”就像文章里说的:“架构师的工作不是从需求文档开始,而是从理解业务痛点开始,到上线后监控结束。”
最后一篇博客讨论架构师的未来。作者提到:“随着云原生和低代码的发展,基础架构设计可能被自动化,但业务架构的需求会更大。”比如现在阿里云的“一键建站”能自动配置服务器,但如何设计一个支持千万级用户的会员体系,依然需要架构师对业务的理解。
读完这九篇文章,我最大的收获是:架构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技术大牛”,而是解决问题的推动者。用作者的话说:“架构的本质是管理复杂度,把大问题拆解成小问题,让团队能并行工作。”
最后,用王概凯在开篇的一句话结尾:“好的架构师,不是会多少技术,而是能看清问题的本质。”或许这就是这个岗位的魅力所在:既要懂代码的细节,又要有业务的远见;既要坚持技术原则,又要学会灵活妥协。对我们这些新人来说,路还很长,但至少现在有了方向。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