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20

1-js 是单线程还是多线程? 单线程,单位时间内只能处理一个进程

JavaScript语言的一大特点就是单线程,也就是说,同一个时间只能做一件事。那么,为什么JavaScript不能有多个线程呢?这样能提高效率啊。

JavaScript的单线程,与它的用途有关。作为浏览器脚本语言,JavaScript的主要用途是与用户互动,以及操作DOM。这决定了它只能是单线程,否则会带来很复杂的同步问题。比如,假定JavaScript同时有两个线程,一个线程在某个DOM节点上添加内容,另一个线程删除了这个节点,这时浏览器应该以哪个线程为准?

为了利用多核CPU的计算能力,HTML5提出Web Worker标准,允许JavaScript脚本创建多个线程,但是子线程完 全受主线程控制,且不得操作DOM。所以,这个新标准并没有改变JavaScript单线程的本质。

2-let 和 var 声明变量的区别?

 

1let不能在js中使用,是es6的语法,需要在js中使用就必须使用严格模式:'use strict';

2声明后未赋值,表现相同

  1. var varTest;
  2.  
    let letTest;
  3.  
    console.log(varTest); //输出undefined
  4.  
    console.log(letTest); //输出undefined
    也即是说声明后直接使用输出都是一样的undefined

    3使用未声明的变量,不同

     

     直接使用没有声明的变量,let直接报错,var的提示未定义:undefined

    4重复声明同一个变量的时候,不同

    var varTest = 'test var OK.';
      let letTest = 'test let OK.';
     
      var varTest = 'varTest changed.';
      let letTest = 'letTest changed.'; //直接报错:SyntaxError: Identifier 'letTest' has already been declared
     
      console.log(varTest); //输出varTest changed.(注意要注释掉上面letTest变量的重复声明才能运行)
      console.log(letTest)
     

    var 重复声明,第二次声明会覆盖第一次声明的值

    let重复声明会报错

    5变量作用域不同

3-说说 async/await 的使用方式和场景

 

场景1:多个异步需要按顺序:图片处理完成然后保存在本地

  promise
function fn1() { return convertToBase64Data('http://1.jpg').then( base64Data => { return saveToLocal(base64Data); }) }
await
async function fn1() {
    const base64Data = await download('http://1.jpg');
    const result = await saveToLocal(base64Data); 
    return result;
  }
 

场景2:图片需要同时处理,但是要按顺序一张一张保存在本地

unction fn2() {
       const promise1 = convertToBase64Data('http://1.jpg');
       const promise2 = convertToBase64Data('http://1.jpg');
       Promise.all([promise1,promise2]).then( datas => {
           saveToLocal(datas[0]).then( result1 => {
               saveToLocal(datas[1]).then(result2 => {
                   console.log(result2);
               })
           })
       })
    }

场景3:多张图片,处理一张保存一张,然后才能处理下一张

 async function fn3() {
        const imgUrls = ['http://1.jpg', 'http://2.jpg', 'http://3.jpg', 'http://4.jpg', 'http://5.jpg'];
        for (let i = 0; i < imgUrls.length; i++) {
          const base64Data = await convertToBase64Data(imgUrls[i]);
          const result = await saveToLocal(base64Data);
          console.log(result);
        }
    }

场景4:条件语句

 function fn4(needConvertToBase64) {
    return download('http://1.jpg').then( img => {
      if (needConvertToBase64) {
        return convertToBase64(img).then(base64Data => {
          return base64Data;
        });
      } else {
        return img;
      }
    });
  }

async function fn4(needConvertToBase64) {
    const img = await download('http://1.jpg');
    if (needConvertToBase64) {
      const base64Data = await convertToBase64(img);
      return base64Data;
    }
    return img;
  }

4-谈谈对 promise 的理解

 

一、Promise是什么?

Promise是最早由社区提出和实现的一种解决异步编程的方案,比其他传统的解决方案(回调函数和事件)更合理和更强大。

ES6 将其写进了语言标准,统一了用法,原生提供了Promise对象。
ES6 规定,Promise对象是一个构造函数,用来生成Promise实例。

二、Promise是为解决什么问题而产生的?

promise是为解决异步处理回调金字塔问题而产生的

三、Promise的两个特点

1、Promise对象的状态不受外界影响

1)pending 初始状态

2)fulfilled 成功状态

3)rejected 失败状态

Promise 有以上三种状态,只有异步操作的结果可以决定当前是哪一种状态,其他任何操作都无法改变这个状态

2、Promise的状态一旦改变,就不会再变,任何时候都可以得到这个结果,状态不可以逆,只能由 pending变成fulfilled或者由pending变成rejected

四、Promise的三个缺点

1)无法取消Promise,一旦新建它就会立即执行,无法中途取消
2)如果不设置回调函数,Promise内部抛出的错误,不会反映到外部
3)当处于pending状态时,无法得知目前进展到哪一个阶段,是刚刚开始还是即将完成

五、Promise在哪存放成功回调序列和失败回调序列?

1)onResolvedCallbacks 成功后要执行的回调序列 是一个数组

2)onRejectedCallbacks 失败后要执行的回调序列 是一个数组

以上两个数组存放在Promise 创建实例时给Promise这个类传的函数中,默认都是空数组。
每次实例then的时候 传入 onFulfilled 成功回调 onRejected 失败回调,如果此时的状态是pending 则将onFulfilled和onRejected push到对应的成功回调序列数组和失败回调序列数组中,如果此时的状态是fulfilled 则onFulfilled立即执行,如果此时的状态是rejected则onRejected立即执行

上述序列中的回调函数执行的时候 是有顺序的,即按照顺序依次执行

六、Promise的用法

1、Promise构造函数接受一个函数作为参数,该函数的两个参数分别是resolve和reject。它们是两个函数,由 JavaScript 引擎提供,不用自己部署。

    const promise =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
      // ... some code

      if (/* 异步操作成功 */){
        resolve(value);
      } else {
        reject(error);
      }
    });

2、resolve函数的作用是,将Promise对象的状态从“未完成”变为“成功”(即从 pending 变为 resolved),在异步操作成功时调用,并将异步操作的结果,作为参数传递出去;reject函数的作用是,将Promise对象的状态从“未完成”变为“失败”(即从 pending 变为 rejected),在异步操作失败时调用,并将异步操作报出的错误,作为参数传递出去。

3、Promise实例生成以后,可以用then方法分别指定resolved状态和rejected状态的回调函数。

    promise.then(function(value) {
      // success
    }, function(error) {
      // failure
    });

then方法可以接受两个回调函数作为参数。第一个回调函数是Promise对象的状态变为resolved时调用,第二个回调函数是Promise对象的状态变为rejected时调用。其中,第二个函数是可选的,不一定要提供。这两个函数都接受Promise对象传出的值作为参数。

七、按照Promise A+规范写Promise的简单实现原理

// 第一步:Promise构造函数接受一个函数作为参数,该函数的两个参数分别是resolve和reject。它们是两个函数,由 JavaScript 引擎提供,不用自己部署。
    function Promise(task) {

        let that = this; // 缓存this
        that.status = 'pending'; // 进行中的状态
        that.value = undefined; //初始值

        that.onResolvedCallbacks = []; // 存放成功后要执行的回调函数的序列
        that.RejectedCallbacks = []; // 存放失败后要执行的回调函数的序列
        // 该方法是将Promise由pending变成fulfilled
        function resolve (value) {
            if (that.status == 'pending') {
                that.status = 'fulfilled';
                that.value = value;
                that.onResolvedCallbacks.forEach(cb => cd(that.value))
            }

        }
        // 该方法是将Promise由pending变成rejected
        function reject (reason) {
          if (that.status == 'pending') {
                that.status = 'rejected';
                that.value = reason;
                that.onRjectedCallbacks.forEach(cb => cd(that.value))
            }
        }

        try {
        // 每一个Promise在new一个实例的时候 接受的函数都是立即执行的
            task(resolve, reject)
        } catch (e) {
            reject(e)
        }
    }

// 第二部 写then方法,接收两个函数onFulfilled onRejected,状态是成功态的时候调用onFulfilled 传入成功后的值,失败态的时候执行onRejected,传入失败的原因,pending 状态时将成功和失败后的这两个方法缓存到对应的数组中,当成功或失败后 依次再执行调用
    Promise.prototype.then = function(onFulfilled, onRejected) {
        let that = this;
        if (that.status == 'fulfilled') {
            onFulfilled(that.value);
        }
        if (that.status == 'rejected') {
            onRejected(that.value);
        }
        if (that.status == 'pending') {
            that.onResolvedCallbacks.push(onFulfilled);
            that.onRjectedCallbacks.push(onRejected);
        }
    }

八、Promise 链式写法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根据例子得出结论,然后再写源码的实现部分来验证结论

    let promise = new Promise(function (resolve, reject) {
        resolve(100);// reject(100)
    });

    promise.then(function (data) {
        return data+100;

    },function (err) {
       return 'ssss';

    }).then(function (data) {
        console.log(data);// 200  // undefined // sss
    })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

当第一个promise的成功的回调里返回 200时,第二个promise的成功回调的参数就是200
当将resolve(100)改成reject(100)的时候,因为失败回调中什么也没有返回所以第二个promise的成功回调中的参数是undefined
当失败的回调中返回sss时,第二个promise的成功回调中的参数是sss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个promise不管成功回调还是失败回调,他的返回值作为第二个promise中的成功时回调函数的参数值

链式写法能一直then下去的原因:链式调用靠的是返回新的promise,来保证可以一直走成功或失败

九、 Promise.catch

Promise.prototype.catch方法是.then(null, rejection)的别名,用于指定发生错误时的回调函数。

    //catch原理就是只传失败的回调
    Promise.prototype.catch = function(onRejected){
        this.then(null,onRejected);
    }

十、 Promise.all 方法

参数:接受一个数组,数组内都是Promise实例
返回值:返回一个Promise实例,这个Promise实例的状态转移取决于参数的Promise实例的状态变化。当参数中所有的实例都处于resolve状态时,返回的Promise实例会变为resolve状态。如果参数中任意一个实例处于reject状态,返回的Promise实例变为reject状态

    Promise.all = function(promises){
     return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reject){
       let done = gen(promises.length,resolve);
       for(let i=0;i<promises.length;i++){
         promises[i].then(function(data){
           done(i,data);
         },reject);
       }
     });
    }

十一、Promise.resolve

返回一个Promise实例,这个实例处于resolve状态。
根据传入的参数不同有不同的功能:

值(对象、数组、字符串等):作为resolve传递出去的值
Promise实例:原封不动返回

    //返回一个立刻成功的promise
    //别人提供 给你一个方法,需要你传入一个promise,但你只有一个普通的值,你就可以通过这个方法把这个普通的值(string number object)转成一个promise对象
    Promise.resolve = function(value){
      return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solve(value);
      });
    }

十二、 Promise.reject

返回一个Promise实例,这个实例处于reject状态。

参数一般就是抛出的错误信息。

    //返回一个立刻失败的promise
    Promise.reject = function(reason){
      return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reject){
        reject(reason);
      });
    }

十三、 Promise.race

参数:接受一个数组,数组内都是Promise实例
返回值:返回一个Promise实例,这个Promise实例的状态转移取决于参数的Promise实例的状态变化。当参数中任何一个实例处于resolve状态时,返回的Promise实例会变为resolve状态。如果参数中任意一个实例处于reject状态,返回的Promise实例变为reject状态。

    Promise.race = function(promises){
      return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reject){
        for(let i=0;i<promises.length;i++){
          promises[i].then(resolve,reject);
        }
      });
    }

5-箭头函数有什么作用和实际应用场景?

JavaScript 箭头函数大致相当于 python 中的 lambda 函数 或 Ruby 中的 blocks。

这些是匿名函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殊语法,接受一定数量的参数,并在其封闭的作用域的上下文(即定义它们的函数或其他代码)中操作。

让我们依次分解这些部分。

箭头函数语法
箭头函数具有单一的总体结构,然后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简化它们。 核心结构如下所示:

JavaScript 代码:
(argument1, argument2, … argumentN) => {
// function body
}
括号内的是参数列表,后跟“胖箭头”(=>),最后是函数体。

这与传统函数非常相似,我们只是省略 function 关键字并在参数后添加一个胖箭头(=>)。

然而,有许多方法可以简化箭头函数。

首先,如果函数体是单个表达式,则可以不使用花括号并将其置于内联中(省略大括号直接将表达式写在一行中)。 表达式的结果将由函数返回。 例如:

JavaScript 代码:
const add = (a, b) => a + b;
其次,如果只有一个参数,你甚至可以省略参数的括号。例如:

JavaScript 代码:
const getFirst = array => array[0];

 

posted @ 2021-02-19 17:34  景沁同学  阅读(53)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