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3.9
一、多模态编码与特征提取
模态编码器
每个模态通过独立的预训练编码器(如视觉编码器、文本编码器)进行特征提取。例如:
视觉编码器:通常采用ViT(Vision Transformer)、CLIP-ViT或EVA-CLIP等模型,将图像分割为块(Patch)并通过Transformer编码为向量
1
31
。
文本编码器:常用BERT、LLaMA等语言模型提取文本特征
1
17
。
其他模态:音频使用HuBERT、视频通过分帧处理等
17
31
。
特征对齐与融合
不同模态的特征需映射到统一的语义空间。常见方法包括:
线性投影层(如LLaVA):通过简单线性层将视觉特征对齐到文本嵌入空间
31
。
Q-Former(如BLIP-2):通过可学习的查询向量压缩视觉特征,并与语言模型交互
31
17
。
注意力机制:在特征级或决策级引入交叉注意力,实现深度交互(如Flamingo)
1
31
。
二、模态接口与模型架构
输入投影器(Input Projector)
负责将不同模态的编码特征转换为语言模型可理解的输入形式。例如:
Token级融合:将视觉Token与文本Token拼接后输入语言模型(如BLIP-2)
1
17
。
特征级融合:通过交叉注意力层动态融合多模态信息(如CogVLM)
1
。
语言模型骨干(LLM Backbone)
作为核心推理引擎,语言模型(如LLaMA、GPT)负责整合多模态信息并生成响应。其参数通常冻结,仅微调少量接口层以降低训练成本
17
31
。
输出投影器与生成器
将语言模型的输出转换为目标模态(如生成图像描述或合成语音),常结合扩散模型(Stable Diffusion)或语音合成模型(如Whisper)
17
31
。
三、训练策略与数据对齐
预训练阶段
目标:对齐多模态特征,学习跨模态关联。常用大规模图文对数据集(如LAION-5B)进行对比学习(CLIP)或掩码建模(Mamba)
1
11
。
方法:冻结编码器和语言模型,仅训练模态接口(如Q-Former)
27
31
。
指令微调(Instruction-tuning)
数据适配:将任务数据(如VQA)转换为指令格式,增强模型泛化能力
1
17
。
自我指令:利用LLM生成多模态指令数据(如LLaVA-Instruct)
1
。
对齐与优化
RLHF与DPO:通过人类反馈优化生成内容,减少“幻觉”(如InstructBLIP)
1
31
。
多分辨率处理:高分辨率图像分块编码(如CogAgent支持1120×1120像素)以保留细节
1
31
。
四、关键技术挑战与创新方向
模态对齐难题
如何解决不同模态的时空与语义差异(如视频动态信息与静态文本的对齐)
11
41
。
创新方案:如昆仑万维的Mental Notes技术模拟人类认知,降低信息损失
27
。
轻量化与部署
混合专家(MoE)架构(如MM1)在保持性能的同时降低计算成本
1
。
移动端优化(如MobileVLM)
1
。
应用扩展
跨模态生成(如DALL-E生成图像、Video-ChatGPT处理视频)
27
31
。
垂直领域适配(如医疗影像分析、自动驾驶多传感器融合)
11
25
。
五、总结
多模态大模型的本质是通过编码、对齐、融合与推理,将异构模态信息整合为统一语义空间,并利用语言模型的强推理能力实现跨模态任务。其技术核心在于高效的特征对齐方法(如Q-Former、注意力机制)和分阶段训练策略(预训练+指令微调)。未来趋势将聚焦于模态统一(如端到端训练)、减少幻觉及轻量化部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