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四

关于围绕数据与代码的关系展开,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规范数据处理和优化代码结构,构建稳定、可靠的软件系统。在软件开发中,数据是系统的核心,代码是数据处理的载体,二者的协同优化直接决定了系统的性能、可维护性和扩展性。这一部分的内容让我对数据与代码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我的编程实践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 数据建模与处理的规范性是构建可靠系统的基础。书中强调,合理的数据结构设计能够简化代码逻辑,提高数据访问效率。在数据库课程设计中,我曾参与开发一个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最初为了图方便,将学生的基本信息、成绩记录和奖惩情况都存储在同一个数据表中,导致数据冗余严重,查询效率低下。学习书中的数据建模理念后,我对数据库进行了重构,按照三大范式将数据拆分为学生表、成绩表和奖惩表,并通过外键建立关联。这一修改不仅减少了数据冗余,还提高了查询速度,例如在统计学生成绩排名时,只需查询成绩表即可,无需处理大量无关数据。在 Java 编程中,我也注重数据结构的选择,例如在处理频繁插入和删除的场景时,优先使用 LinkedList 而非 ArrayList;在需要快速查找数据时,使用 HashMap 而非 ArrayList,通过合理选择数据结构优化代码性能。 代码的可读性与可维护性是书中着重强调的另一核心内容。作者指出,代码不仅要能正确运行,还要便于他人理解和修改。这让我反思了自己以往的编程习惯:为了追求编码速度,常常使用简洁但含义模糊的变量名,注释也严重缺失,导致后续复习代码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理解逻辑。学习书中的规范后,我制定了个人编码规范:变量名采用 “驼峰命名法”,清晰表达变量含义,例如将 “s” 改为 “studentName”;为核心算法和复杂逻辑添加详细注释,说明代码的功能、输入输出参数和设计思路;将复杂的函数拆分为多个功能单一的小函数,提高代码的复用性和可读性。在最近的课程作业中,我按照这一规范编写代码,不仅自己梳理思路时更加清晰,在团队协作中也方便了成员之间的代码审查和修改。 书中关于 “错误处理” 的内容给我带来了重要启发。作者强调,健壮的系统必须具备完善的错误处理机制,能够优雅地应对各种异常情况。在 C++ 课程的实验中,我曾开发一个文件读写程序,最初未考虑文件不存在、权限不足等异常情况,导致程序运行时频繁崩溃。学习错误处理理念后,我重构了代码,使用 try-catch 语句捕获异常,并添加了详细的错误提示信息,例如当文件不存在时,提示用户 “指定文件未找到,请检查文件路径”;当权限不足时,提示用户 “无文件读写权限,请联系管理员”。同时,我还在程序中添加了日志记录功能,将异常信息写入日志文件,便于后续排查问题。这一修改让程序的稳定性显著提升,能够从容应对各种异常场景。 数据与代码的协同优化是构建可靠系统的关键。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在编程实践中应注重数据建模的规范性,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遵循编码规范,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建立完善的错误处理机制,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持续践行这些理念,不断提升自己构建高质量软件系统的能力。

posted @ 2025-10-27 13:55  郭zheng  阅读(4)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