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姆酒日记 The Rum Diary

每次看完电影,想把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提起笔时,发现应该按照正规的影评写法来,搜集导演 编剧等信息,于是我就开始google,google出一条信息,发现有些地方不懂,于是接着google,就这样不停的google下去,不停地深度检索,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彻底地明白。直到我意识到饿了该吃饭了,却发现我面前是很多很多打开的网页,而所谓的影评却只有个电影的名字,更让我惊呼的是 我已然忘记了看过电影后给我感触最深的思索和自然的扩展,满脑子都是一些可以搜索到的客观信息,或许这才是最大的悲哀吧:我成为了理性和知识的奴隶,而忽略了我的所感所思所悟。意识到这种悲剧之后,我决定放弃对客观知识的严谨展示,写下我心引导的视景。

先来说下我是如何淘出这部电影的,我喜欢在搜狐上看电影,然后是排行榜,然后看看有没有熟悉的演员,于是我看到了德普,加勒比海盗的主角。一边看电影,一边随意的翻着一本书,可以说这部电影给我最初的感觉很一般,是那种可以让我用心看书的电影,换句话说就是完全吸引不了我,只是偶尔抬头看几眼我的德普,然后皱下眉头:亲爱的德普,你在演什么?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1960年的圣胡安(San Juan, Puerto Rico,美国自治领地波多黎各的首府和最大城市)。德普喜饮莱姆酒,不过在试图戒酒,清早起来赶着一个工作面试:报社的记者。报社门口是一群示威者。德普成为了这个看上去快倒闭的报社的记者,并结实了报社的一个工作人员萨拉,后来搬到了萨拉家和他一起住,还有另外一个性情奇怪但是很正直的室友莫伯。另一名工作人员桑德森看上了德普的才华,并试探他能否为自己做些事情。桑德森有意无意地带着德普观光了自己的豪华住所,还有远大设想,试图依赖德普的写作说服圣胡安民众支持桑德森的计划。德普喜欢上了桑德森的女朋友,但是还是保持者正人君子的作风,不敢亲近。德普一边在圣胡安拍摄记录着当地人的窘迫生活,一边接触着桑德森利益团体的奢侈生活,他开始思考穷困是谁引起的,哪些人是“混蛋”。经历了毁车、老板否决文稿等一系列事件后,德普怀揣着揭露美国资本罪恶的记录文稿,试图自己出钱印刷成报纸头版,但是此时德普穷困潦倒,和桑德森也结目成仇,德普想到了萨拉的斗鸡可以赚钱。莫伯带着德普和萨拉去找了一位巫师,对这只斗鸡施行魔法,使其百战百胜。三个人赚取了6千美金,来到报社的印刷室,结果发现印刷设施已经被警察搬走了,德普愤怒之后,决心另找出路,发誓一定要用媒体的方式把这些罪恶的手段和魔鬼揭示出来,他偷取了桑德森的游艇,回了纽约,萨拉和莫伯支持并为德普送行。影片结尾说:这是一个故事的结束,也是另外一个故事的开始,以此片纪念著名记者亨特·S·汤普森(Hunter S.Thompson)。

桑德森本来只是报社的一名普通员工,后来自己给自己起了个什么顾问的名字,摇身一变,就成了美国投资者智囊团里的一个主要成员,后来桑德森拉德普下水的时候,将桑德森化身为著名小说家和纽约时报记者。圣胡安本身是个小岛,四周是海岸,可是资本家把海岸圈起来,如果人们想要到海岸去,就要付费。德普和萨拉遭受当地居民袭击后,误伤警察, 被判一年,结果桑德森交了保释金后,轻松脱罪。海岸边捡垃圾的当地小孩,和生活奢靡的资本家,这种强烈的对比,撞击着德普的眼球和内心。

影片的叙事方式很奇怪。通常比较带入的方法是摄像机会模拟下德普的眼球,然后多记录看到的实景,可是这个影片里完全没有德普的自白,而且大部分镜头里都有德普,好像是从一个事不关己的人视角那里来看待德普的变化。所以很难在开始的半小时内喜欢上这个影片,考虑到当今的快餐,所以2011年是莱姆酒日记票房惨败还是可以理解的。另外,影片相对“怜悯”来讲,更侧重于“愤怒”,花了较大的篇幅描述桑德森和资本家的掠夺,这些触发德普思索的导火线:把本属于人民的自然资源掠夺在手,收费出手;把税率提高很多,再下降税率假装妥协;为在小岛上修建大酒店,赶走当地居民;德普使用毒品;对美国梦的质疑。整个圣胡安看上去像是美国的一个殖民地,而这些不愉快的主题通常不适于在电影院观看。。。总体来讲,我觉得在电影的前半部分,不应该话太重的笔墨来描述糜烂生活,可以掺点其他元素,例如当地居民对之前原始生活的心态,对美国人的心态(应该是多元化的,而不只是恐惧和仇视),德普的浅层次思索等,这样或许内容更充实点。

补充一点,关于税率的对话我想到了微博上的一个笑话:一群人旅游,遇一劫匪说:“我打劫有规矩,第一个交的只交100元,第二个150元,第三个200元,依此类推,早交早划算,怎样?”于是人们争先恐后排队交钱,相互推搡。匪徒一边收钱一边维持秩序,“别推,谁插队谁排到最后面去。”一时秩序井然,事后排第一的说:“真好,只损失100元。德普就是看到了人们被愚弄的人,他痛苦可是他无法改变任何事情,可是他当时有没有从博弈论上面去思考资本家成功的必然性呢?

影片的后半部分越来越精彩,矛盾渐渐凸显出来,而搞笑的成分也把讽刺做到了极致。其中德普和萨拉去寻找毁掉的小破车后,发现前座没了,德普坐在萨拉腿上开车,由于车轴有问题,两个人行驶在大街上,而且上下调动, 类似于车震,看到这块笑得我都直不起来腰了。

上面是我在看完电影后的感慨,接下来我会系统的说下莱姆酒日记的客观信息。

时代背景: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动荡,喧嚣,充满了各种可能性。民权运动,新左派运动,反战运动,风起云涌。价值体系,道德标准不断地受到冲击。此时的美国变成轰轰烈烈的政治批判与政治反抗的战场。

导演:布鲁斯·罗宾逊 Bruce Robinson

编剧:亨特·S·汤普森 Hunter S. Thompson男, 生于1937年7月18日 ,美国肯塔基州 逝世于2005年2月20日 (美国,自杀)

Paul Kemp: Do you smell it? It's the smell of bastards. It's also the smell of truth.

Oscar Wilde once said, "Nowadays, people know the price of everything, and the value of nothing."

 

 

 

posted @ 2013-04-03 13:22  18fanna  阅读(49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