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观后感
翻开周爱民先生的《大道至简》,就像推开了一扇通往软件开发本质的门,平实文字里藏着的深刻洞察,重重叩击我作为编程学习者的认知。读完后,“简单才是真正的复杂” 这一软件工程核心思想,深深扎根脑海,逼着我重新审视过往学习与编程里的误区。
初学 Java 做课程项目那会,我和身边同学简直像陷入 “复杂崇拜” 怪圈。接到需求,第一反应不是梳理清晰逻辑,而是琢磨 “怎么用高级技术炫技”。记得有次做图书管理系统,就为实现个简单的图书借阅功能,我硬把工厂模式、代理模式一股脑往上堆。类结构绕来绕去,设计模式成了 “炫技工具”,好好的需求被复杂代码裹成 “千层饼”。程序运行起来效率低下不说,调试时看着满屏嵌套的类,自己都得花半天捋清调用关系,更别提后期想扩展功能,改一行代码能牵出十处报错,简直是 “代码雪崩”。身边同学也差不多,做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有人为用新框架,把原本清晰的增删改查搞成前后端过度耦合的 “迷宫”,项目收尾时漏洞百出,维护起来比重新开发还费劲,完全背离了做项目解决问题的初衷。
《大道至简》像盏犀利的灯,直直照进这团混乱。它反复强调 “优秀软件设计该以解决问题为核心,而非炫耀技术” 。书中那句 “简单是稳定的前提,复杂是混乱的开始” ,更是狠狠戳中我。原来过度设计不只是浪费时间,更是给后续维护挖 “无底洞” 。就像用 Java 写程序,本该让类和方法职责单一、逻辑清晰,我却为了所谓 “高级” ,把简单功能搞复杂,这不是 “专业” ,是本末倒置。而且书里还点出,好多开发失败,根源在对需求理解浮于表面。以前团队做项目,大家急着编码,没人好好坐下来深挖需求。就说做电商商品展示模块,用户说 “要能展示商品详情” ,我们就简单做个页面放图片和文字,却没深究用户 “是否需要关联销量、评价,是否要按分类精准筛选” 这些深层需求,结果开发一半才发现方向跑偏,返工不断,本质就是 “懒得思考、懒得沟通” ,最后付出成倍代价。
读完书,我像拿到 “破局指南” ,急着调整编程和学习方式。写代码时,先把 “炫技” 心思收起来,回归解决问题本身。比如做数据排序程序,以前会想着用复杂框架包装,现在先老老实实把冒泡、快速排序这些基础算法吃透,用最简洁代码实现功能,跑通逻辑后,再根据实际需求优化。遇到复杂需求,也学会拆解成简单任务,像搭积木一样,用 Java 里的接口、类清晰划分职责,让代码回归 “各司其职、简单高效” 。团队协作上,也重视起需求分析。每次新项目启动,拉着队友开 “需求头脑风暴会” ,用思维导图梳理用户真实需求,从功能细节到交互逻辑,一个个确认清楚,确保大家理解一致,从源头减少返工可能。就像最近做的点餐系统项目,前期充分沟通后,代码开发顺了很多,功能迭代也更灵活,真正体会到 “化繁为简” 的力量。
《大道至简》远不只是本软件工程书,更是思维启迪。它让我明白,编程和生活相通,真正的智慧就藏在 “简洁” 里。往后学习路上,我要把 “简洁高效” 刻进骨子里,不被无谓的复杂迷惑,努力成为能把难题拆成简单步骤、用简洁代码解决问题的开发者,让每一行 Java 代码都回归 “服务需求、化繁为简” 的本质 。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