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_《未来世界的幸存者》阮一峰--1/5

 

 

 阮一峰的个人网站:  传送门

《未来世界的幸存者》:传送门

 书籍_《未来世界的幸存者》阮一峰--1/5  传送门

 书籍_《未来世界的幸存者》阮一峰--2/5  传送门

 书籍_《未来世界的幸存者》阮一峰--3/5  传送门

 书籍_《未来世界的幸存者》阮一峰--4/5  传送门

 书籍_《未来世界的幸存者》阮一峰--5/5  传送门 

 

 

 

世界会走向哪里?  文章:传送门

 

 

    围棋可能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游戏,在一个19根横线乘19根竖线的棋盘上面,有着无穷多种的变化。根据计算,围棋可能的下法共有2.08 x 10170种。一个 3G HZ 的 CPU 内核,每秒可以运算3 x 109次,这意味着即使1万个 CPU 同时运算,也需要 2.3 x 1086 年才能走完所有下法。因此,计算机无法使用穷举法处理围棋。

    2016年3月,谷歌公司的围棋软件 AlphaGo 横空出世,以4比1的大比分,轻松战胜了世界冠军李世石九段。2017年1月,AlphaGo 的升级版 Master,更是取得了对战人类的60连胜。2017年5月,在3:0战胜世界冠军柯洁九段以后,谷歌公司宣布 AlphaGo 从此不再与人类比赛了,以后只通过自己与自己对战来提高棋艺。这一系列的事件,标志着人工智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人类再没有可能,在任何思维游戏上面战胜计算机了
案例:围棋

  "围棋这样复杂的思维游戏,机器人都能超过人类,那么世界上还有多少工作,是机器人不能干的呢?如果工作都由机器人承担了,人不就失业了吗?"

 

  "如果这项技术(无人驾驶汽车)成功,十年以后,就没人去学开车了,驾校也会关门。终有一天,因为人类不如机器可靠,法律规定,人类不得驾驶汽车,只能由机器驾驶。如果你还想开车过过瘾,必须去专门的游乐场,就好像现在骑马只能去马场一样"

 

    如果将来都是机器驾驶,那么现在的这些司机怎么办呢?进一步说,如果将来都是机器人为人类服务,那么现在的售货员、服务员、打字员、装配工、出纳、保安……(你可以列出一大串职业),他们干什么去呢?

    举例来说,很多百货商店现在经营困难,不得不关门,原因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习惯网上购物,不再在实体商店消费。那些商店的售货员就被电脑后面的网店客服替代了,而网店客服以后也很可能被软件替代,因为客户的问题其实就是那么几类,软件完全可以处理。
问题:如果将来都是机器驾驶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它们的技术目标就是不需要人的参与!"

 

社会流动性正在减弱:(案例很经典!!!)

 

    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发现,他们能得到的职位,不是因为雇主需要他们的劳动技能,而是因为人工比机器便宜。比如,造出一个会送货、会烧菜的机器人,技术可以做到,但会很贵,使用真人更便宜。所以,快递员和厨师这样的工作,将会持续地吸纳大量劳动力。但是,他们的工资很难增长,一旦成本大幅上升,机器人就会取代劳动者。
案例:劳动者

 

 

 

  "以前跟你一起竞争的,是其他的人,只要你比他们努力,就能出头;现在跟你竞争的,是软件和机器人,无论你怎么努力,都不会超过它们.。"

 

      技术虽然带来了收入不平等,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平等,主要是在享受技术成果方面。比如,普通人完全可以使用跟美国总统或世界首富一样的手机。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几乎都体现在非技术方面,比如收入、地位、住宅等等。
感想:技术共享

 

 

 

 

未来世界的幸存者  文章:传送门

 

 

  “以前,技术革命只是对蓝领工人不利,贸易全球化和自动化技术使得低技能工人,失去工作或者一直拿着低工资。而现在,技术革命开始威胁那些有技能的人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办公自动化正在快速地消灭办公室职位。”

 

    美国曾经有一种工作,叫做“税务顾问”(tax consultant)。因为税法非常复杂,普通人根本搞不清楚,所以你会请他帮你报税。这样就不用自己填写复杂的表格,而且他还会告诉你各种节税诀窍。可是,现在有报税网站和软件,你只要在电脑前回答几个问题,电脑就会告诉你应该如何报税,简单、快速又便宜。那些税务顾问发现,自己没法与软件竞争,只能纷纷转业。这个职业在美国已经开始消失了。

    我再举一个更常见的例子。银行职员(比如柜台操作员)以前是一份可靠的工作,有稳定的薪水可以养家。现在不是了。如今,你去银行存款或者取款,会找柜台人员吗?不会,大多数时候你直接去 ATM 机。24小时服务的 ATM,正在取代一天工作8小时的柜台人员。

    如果你说,柜台操作员不算严格意义的白领,那么信贷员算不算?银行都有一个信贷部门,这是银行利润的关键来源。信贷员负责寻找贷款对象和审核贷款,业绩往往与贷款挂钩,如果做得好,收入非常可观。

    可是,现在有了“自动贷款”,比如支付宝的“借呗”业务,它会根据消费者的购买历史、信用记录和支付能力,自动计算出每个人不一样的贷款额度。你只要点一下同意按钮,贷款一秒钟就到帐。整个过程完全自动化,根本不需要信贷员参与。将来每个人、每家企业的数据都储存在数据库里,计算机自动评估能不能向你贷款、可以贷多少,那么谁还需要信贷员?

    如果仔细考察,你会发现很多银行职位都有消失的危险,比如风险控制、信用记录、外汇交易等等,软件都可以完成。对于现在这些职位上的白领人员来说,这是非常可怕的压力
案例:“税务顾问”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机器的判断能力和处理能力,使得很多办公室职位变得不必要了"

 

    (1)人性化和人格魅力。机器提供的服务是没有人性的,也不会有人格魅力,更不会感动人心。这注定了,有些感受是机器无法提供的。最简单的一个例子,老奶奶在街上突然摔倒了,你会感到心痛和惊慌,要是一台机器突然故障了,你大概不会对机器产生同情心。所以,一个富有人格魅力和人性的人,在计算机主导的时代,是有优势的;相反的,一个没有个性、人云亦云、千面一律、会消失在流水线上的人,则天然具有竞争劣势。

    (2)创意。计算机只能根据算法,做出下一步行为,没法超出算法的范围。这意味着,只要掌握了算法,就掌握了计算机的一举一动。人类则是难以预测的,常常会有天马行空的创意。机器最难以与人类竞争的,就是创造力。目前,还没有一种软件,能够写出一部人类爱看的小说,估计将来也难有。另外,科学家曾经有过争论,计算机会不会“顿悟”?目前看上去,大概也是不会的。

    (3)决策和领导力(即企业家能力)。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得曾经说过,生产力增加的主要原因,除了资本和劳动力,就是企业家能力。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可以团结所有资源,创造出超额利润,最典型的就是乔布斯那样的人物。计算机没有办法团结领导一群人,齐心协力完成一个使命
有三种能力,机器不大可能实现。

 

 

为什么世界上没有安全的工作?  文章:传送门

 

 

    它是一种软件,用来制作网页游戏、动画,以及视频播放器。只要观看网络视频,基本都会用到它

    多年前,它是最热门的互联网技术之一。如果不安装 Flash,很多网站根本打不开。那时还流行用它制作动画,随便一个作品,就有几十万、上百万的浏览量。电视台甚至开辟栏目,播放网上流行的 Flash 动画。各大互联网公司都有专门的 Flash 工程师,还是属于那种比较抢手、收入较高的工程师。我记得那个时候,社会上也有大量的 Flash 培训班,它们的招生广告都写着保证就业。

    后来,Flash 就不行了。2010年,乔布斯宣布,苹果手机不会使用 Flash,因为影响手机性能。再后来,新的技术兴起,它就开始没落了。BBC 发表一篇报道,名字就叫《Flash 还能活多久?》。话音刚落,一周后,这项技术的拥有者 Adobe 公司宣布,放弃 Flash 这个名字,软件将重新定位,只用来制作动画。



    我并不感叹 Flash 这项技术的没落,这也是很正常的事,而是感叹那些从事 Flash 开发的工程师,他们该怎么办呢?你在一个领域钻研多年,都成了专家,突然之间那个领域过时了,你的所学所长没人需要了,那将是怎样的处境?

    那些年里,我在上海遇见过一个朋友。他开了一家软件公司,专门面向海外市场开发 Flash 游戏。公司不大,十几个人,那时正是最好的年景,每个月都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民币进账,看上去前景一片大好。

    可是,谁能想到 Flash 技术突然就会不行了呢?开始时,公司还能维持,后来手机游戏起来了,Flash 游戏的市场顿时萎缩。我见过他的招聘广告,改招手机游戏的开发者。再后来,就再没听到过他的消息。

    当一种技术消亡的时候,与它相关的工作岗位也就消亡了。这种事情在技术行业特别多,因为技术的升级换代太快了。
案例:Flash

 

    苹果手机出现之前,最流行的手机都使用诺基亚公司开发的塞班操作系统。你可能还记得,它的典型标志就是九宫格菜单。那时,塞班工程师也是非常抢手的,彻底掌握它那一套开发技术,我估计至少要一两年时间。

    后来,智能手机流行,塞班一败涂地。2010年,诺基亚宣布放弃塞班,改用微软的操作系统。再后来,诺基亚自己也没了,所有手机工程师都遣散了。我知道,诺基亚中国有一个资深工程师,选择重进大学去读 MBA 学位。

    试想一下,你花了多年的心血,孜孜不倦地投入和练习,终于掌握了一门赖以谋生的手艺,还进入了世界排名第一位的通信业跨国公司。就在你觉得人生终于有一点安全感的时候,一切就变了,几年之间,曾经的巨无霸土崩瓦解,不仅你的职位没了,更可怕的是,以前的产品已经没人用了,全世界现在不生产任何塞班设备。你的手艺的价值变成了零。

    简单说,可怕的不是你的工作没了,而是你所在的那个行业没了。
案例:诺基亚

 

  程序员,乃至其他很多技术岗位,其实是青春饭。只有底层的技术,还有一些稳定性,越接近应用层,技术的升级换代就越快。你学会一门技术,然后吃上三十年,这种事情越来越少见了。更常见的是,几年以后,你会的东西就淘汰了,你被迫重新学习新东西,或者重新就业。

 

  为什么中国很少见 35 岁以上的程序员?"因为他们上学时学习的东西都淘汰了,必须和年轻人一起学习新技术。你很难比年轻人更有竞争力,其中最关键的是,雇佣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比雇佣你便宜得多。"

 

  "公务员可能比较安全,因为这个职业改变得很缓慢,而且没有技术升级的压力。医生和律师,也比较安全,因为对于这些行业,经验很重要,但技术正在把它们的成本降下来。厨师和物流,也是比较安全的行业,因为烧菜机器人和送货机器人,实现成本很高,人力实现比较便宜,暂时不会被取代。但是低端的厨师和物流是纯粹的体力劳动,非常辛苦,没有进入门槛,供给非常大,拿不到高工资。"

 

 

  "由于机器人的购买成本昂贵,那些低端的体力岗位暂时得以保全。一旦工资开始上涨,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就会考虑机器人替代人工。"

 

    “渣打银行今年7月发布的《中国、东盟及前景》报告中,调查了珠三角地区200多家企业制造商,这些制造商们预计工资平均涨将或达7.2%。在这样的背景下,希望使用更多机器人来代替工人的企业家不在少数。”

    “6月28日,在深圳举办的华南国际工业自动化展览会上,几乎每一个人展台前都展示着正在工作中的机器人,一个个规律地进行着重复工作,动作整齐。多个行业的厂商前来寻找能够给他们的生产线导入自动化设备的机器人企业,用那些不知疲倦的机器人代替需要吃饭、休息工人。”

    “广东省是中国的大型制造业中心,也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聚集地。这些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厂,正在努力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减少对从事基础劳动力的需求,而机器人的市场则正在越变越大。2013年以后,中国已连续四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中国占全球市场的市场份额从2013年的1/5,到2016年已接近1/3。”
案例:报道

 

    ”范伏清是贝尔顺集团的董事长,他的公司主要制造和销售骨传导耳机等可穿戴设备,有8条生产线,近800名员工。范伏清说,去年看到一位家电企业老板的朋友引进去数台机械手,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部门岗位的人工需求的同时,还拿到了60万元的政府补贴,他今年也决定效仿。……如果机械手成功安装,范伏清的每条生产线可以节省30名以上的工人,这意味着每个月能省下24万元的现金工资,以及60名员工的食宿成本。“
案例:企业家为什么更喜欢机器人

  "最终来说,制造业和服务业都将高度自动化,它们现在吸收的大部分劳动力都将失业。"

 

 

 

 

那些无用的人  文章:传送门

 

 

     作者感叹道,人类社会存在了七万年,真正的大发展只是最近两三百年。但是,再过一千年,人类是否还会存在,已经很可疑了。

    “今天,人类正在让许多物种灭绝,甚至可能包括自己。如果今天发生核灾而让世界末日降临,人类将毁灭,而老鼠和蟑螂很可能继续生存下去。或许6500万年后,会有一群高智商的老鼠心怀感激地回顾人类造成的这场灾难。“

    ”我们还有多久时间?没有人真正知道。如果智人的历史确实即将谢幕,我们这些最后一代的智人,或许该花点时间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我们究竟想要变成什么?”
案例:《智人末日》

 

  “技术造成的人力精简,将在今后5年内,导致全球发达国家失去710万个工作岗位,但在科技、专业服务及媒体领域,将创造210万个工作岗位。两相抵销之下,未来五年内,将会净损失500万个工作岗位,其中以行政工作与白领阶级为主。” ---- 摘自世界经济论坛《未来的工作》,2016

 

  上一次的工业革命,体力劳动被替代了,比如,水车替代了拉磨,汽车替代了马车。这一次的信息技术革命,智力劳动将被替代,计算机替代我们做计算和判断。

    2016年5月,美国达拉斯发生袭警案,一名狙击手放冷枪,打死了5个警察。最后,他被包围在一片建筑群里面,但不知道他的确切位置。

    警方就派出一个遥控机器人,在建筑群里巡查,一发现目标,就扔出一颗炸弹,一下子就把罪犯炸死了。整个行动高效、快速,警方没有任何流血。更重要的是,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机器人警察杀死人类。

    可以想象,随着犯罪行为的增加,以及罪犯装备的升级,机器人警察将会得到推广,取代人类警察打击犯罪。人类士兵也会被取代,以后的战争就是机器人战争。
案例:警察与机器人

 

  《人类简史》的作者公开说:“未来可能不再需要司机。我们已经有了无人驾驶的汽车。他们不喝酒,不疲惫,比人类驾驶还要安全。当所有的汽车都变成了无人驾驶,我们就可以把所有的车辆联网,形成一个车联网。这样的话,交通警察可能也不需要了,因为所有的车都可以通过这张网络获取道路信息。”

 

  无人驾驶不仅会让司机和交警失业,而且长远来看,会消灭整个运输物流行业的工作岗位。比如,既然车辆可以自动到达目的地,那么送货的快递小哥也不需要了。

 

  “”工业革命吸收了农业释放的数十亿人力,将人类的劳动形态从田野和作坊,变成了工厂和办公室;现在,工厂和办公室开始释放人力,又有什么行业可以吸收他们呢?“

 

  “越来越多的人将会发现,他们根本不可能找到工作。智力和体力两方面,机器都比人类能干。你要么比机器更能干,要么比机器更便宜,否则你怎么跟机器竞争工作岗位呢?”

  

  

    “世界经济论坛统计,目前的小学生长大后,65%会从事现在还不存在的工作。孩子们在中学或者大学学到的大多数东西,等到40、50岁的时候可能都会变得无足轻重。如果他们还希望继续保住工作,那就得不断地改造自己,而且频率得越来越快才行。”
案例:世界经济论坛的统计

 

  “将来,不仅可能出现大量的失业(unemployed),还可能出现人们无法再就业(unemployable),因为他们没用了。低技能的工作,都自动化了;高技能的工作要求多年的学习和艰苦的投入。那些无法就业的人退休还太年轻,从零开始再学习又太老。”

 

  “随着人工智能变得越来越聪明,会有更多的人被挤出就业市场。没人知道大学该学什么,因为没人知道20岁的时候学的东西到了40岁还有没有用。等你知道的时候,已经有数十亿人变得一点用都没有了。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穷忙的人生  文章:传送门

 

 

香港曾经有一档电视真人秀,叫做《穷富翁大作战》,专门邀请富人体验穷人的生活。

有一期节目的主人公是田北辰。他的父亲田元灏是香港纺织界的头面人物,人称“一代裤王”。他本科毕业于康奈尔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又去读了哈佛大学 MBA,回到香港后创办了服装品牌 G2000 和 U2,是那种很努力的“富二代”。

他崇尚自由竞争和人生奋斗,座右铭是“如果你今天对自己满意,明天就会被淘汰”,一直宣扬 “如果你有斗志,弱者也可以变成强者。

但是,参加了这次电视节目以后,他的观点发生了180度转变,对着电视镜头公开说:“这个社会在极严厉地惩罚,那些没条件读书的人。穷人一輩子都不可能变有钱人。在強弱悬殊的情况下,只有弱者越弱,越來越慘!”

田北辰为什么改变观点,认为穷人不可能翻身呢?原来,节目组请他体验了两天清洁工的生活,薪资是每小时25港币,每天的生活费只有50港币,住在只有1.6平方米的“笼屋”,月租1350港币。

所谓“笼屋”,外面看着像衣橱,门一拉开,里面只能放下一张床,关上门四面全挨着木板墙,东西都挂在墙上。就是这种条件,房产中介还称它为“豪华笼屋”,因为还有600港币的更低档,就是在马桶上放一块木板睡人。

上班时间是早上五点,地铁头班车还没开,只能坐夜宵巴士,车费是13港币,田北辰惊呼:“每天生活费只有50港币,这怎么坐得起!”

开始工作后,好不容易熬到中午吃饭,但只有15元的预算,大部分的饭要20元,他最后只能坐在街边的楼梯上,就着白开水嚼干粮。

吃完了,还要抓紧时间躺在花坛上休息一会。

做满9个小时,就可以下班了。但是,真正的清洁工为了养家糊口,还要去做夜班,一天在外近17个小时,只能睡5、6个小时。田北辰说,因为只有两天,自己才有斗志坚持下去,如果要做一个月,甚至半年,那就太绝望了!

“没有学历、技术的人,为了活下去,不是住笼屋就是要工作到半夜,对于他们,最重要事情是下一顿吃什么,怎么会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未来怎么发展?来来去去都在死胡同!
案例:《穷富翁大作战》

 

“穷忙族是指那些薪水不多,整日奔波劳动,却始终无法摆脱贫穷的人。最早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指拼命工作仍然无法摆脱最低水准生活的人们。日本经济学家门仓贵史在《穷忙族》一书中,他对“穷忙族”下的定义是:每天繁忙地工作却依然不能过上富裕生活的人。”

不仅香港有“穷忙族”,内地也越来越多。举例来说,根据报道,2016年上海送外卖最多的送餐员,是一位叫做何文妹的中年女性,至少送出了12214单。即使全年无休,每天平均也要33单,从午饭时间一直送到深夜,一刻不停。电瓶车的电瓶,一天要准备6组。车上插着两个手机,一个导航,一个接单。

这种强度的劳动,每年能有多少收入呢?每单的送餐费是8元,这就是说,何文妹一年的送餐总收入在10万元左右。扣除电瓶费、车辆维护费、通信费等等以后,净收入大概还能剩下8万多元。这是“送餐王”的收入水平,大部分送餐员的收入,应该远不如她,可能只有一半左右。

上海的底层劳动者,收入基本就是这种水平。他们还要用这些钱支付房租。每天下班回到家,累得就想睡觉,睁开眼就要去上班,日复一日,人生的出路在哪里?

将来的“穷忙族”,不仅是低技能的底层劳动者,还将包括很多受过高等教育、写字楼工作的白领。年轻人如果没有家庭支持,想要靠自己的努力出人头地,会变得越来越难。因为单靠工资收入,已经不足以积累财富了。
案例:穷忙族

 

 

 

 

为什么你可以不读大学  文章:传送门

 

 

    我一直相信,互联网教育是未来的方向。美国三个主要的在线教育网站----Udacity,Coursera,可汗学院----我都经常访问。

    2016年四月,Udacity 进入中国,推出了中文版“优达学城”,一下子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它干了一件没有先例的事情:颁发网络文凭。它办了一个网上的“硅谷大学”,自己发文凭,名称是“纳米学位”。

    “纳米学位(Nanodegree)是优达学城此前与 Google、Facebook、亚马逊等互联网公司联合推出的学历认证项目。学员在线学习,所有项目考核合格之后即可获得纳米学位。”

    现在总共有12种纳米学位,包括机器学习、无人驾驶车开发、VR 开发这样非常前沿的领域。

    官网这样介绍:

    “我们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录取流程,对报名者唯一的要求是学习该纳米学位项目所必须的先修知识和技能。纳米学位项目采取自主学习模式,你可以按照你喜欢的速度完成项目。”

    该公司宣称,国内的许多互联网公司(比如滴滴出行、优酷土豆、京东、新浪)已经认可了纳米学位。
    
    我忍不住想,会不会以后找工作,大家手里拿的不是大学文凭,而是网站颁发的文凭?如果雇主认可网络文凭,我们是否还需要大学文凭?
案例:纳米学位

 

 

  当代的大学模式的两大弊端:一个是传授的知识老化,另一个是极其浪费学生的时间

 

农业社会,上一代人的知识可以一成不变地用在下一代。而在信息社会,前几年的知识,再过几年就不能用了。

    举例来说,眼下就业前景最好的行业,我觉得有两个:区块链和VR。它们在五年前都是不存在的,那时就业最好的是苹果iOS系统的应用开发,可是再往前推五年,它也是不存在的。伴随着它们的是,很多旧工作岗位的消失,比如塞班、黑莓、Windows Phone的开发。

    这种情况下,大学应该教什么,我们根本不知道。学生毕业后的行业,现在根本还没有出现。因此,大学只能重点教基础类课程,而且各个方向都必须教到,因为不知道学生将来会用到哪个方向的东西。这样就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学习专业的各种基础知识,其中许多对人生来说是没用的。学生常常感叹,考试一结束,有些课程这辈子再没有用到的机会了。

    更糟糕的是,学生的培养计划,都是一些二三十年前毕业、然后一直待在大学里、与社会生产实践脱节的人制定的。他们的知识和思维早已过时了。这样的人指定你应该学习的知识,很可能在你学的时候就已经过时了。
什么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

 

 

 

 

  "如果(大学)只学最需要学习的东西,一年就够了"

 

  四年时间足以让一个人在任何领域成为资深业者,甚至专家。可是我们的大学生呢,经过本科四年,不要说领域专家,甚至能力强的学生都寥寥无几。我们的大学制度用了四年时间,培养出了大量一无所长的、迷茫困惑的、市场滞销的年轻人。

 

  

    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村修二,就曾经写过一篇长文,名字就叫《东亚教育浪费了太多的生命》。

    世界著名程序员 Jamie Zawinski 曾经解释,为什么他只读了一个学期的大学就退学。

    “进了大学以后,每天8点就要起床,开始训练记忆力。有一门课我早就会了,想申请免修。教务长说不行,你必须上,这是政策。见鬼,我为什么要自己付钱,来这种地方。我就退学了,从来没后悔过。”

    我们时代的很多成功者----乔布斯、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等等----都是退学生,这绝不是偶然的。不是他们在大学待不下去,而是他们发现,没必要在那个地方待四年。如果他们咬着牙忍受下去,熬到拿到文凭的那一天,苹果公司和微软公司可能都不会有了。

    读大学,只是18岁时很多种选择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选择,更谈不上是最好的选择。校园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但是如果一定要在里面待上四年,那还是算了吧。
案例: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村修二

 

  德国和瑞士的中学生毕业后,要选择走学术道路还是职业道路。只有不到30%的人,会去读大学,其余的人都接受职业培训,为职业生涯做准备。

 

    以前,人生的选择很少,你不得不去读大学,因为没有其他地方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社会还把很多机会与文凭挂钩,先有文凭,然后才能有就业、职称、住房等等。

    但是,时代已经变了,文凭正变得越来越不重要。那些与文凭挂钩的东西,正在一项项脱钩。

    互联网将教育的自主权,交到了每个人自己手里。上什么课程、什么时间上,都完全由你决定。你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利用夜晚和周末,学习网络课程。这样的话,不仅早早就会有收入,而且只学那些对自己最有用、最感兴趣的内容,学习的效率很高。如果发现对学术有兴趣,将来再回大学,攻读更高的学位,也是完全可以的。

    等到22岁,别人刚刚开始找工作,还在为归还学贷发愁,你已经有了四年工作经验和一些积蓄,认清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开始向事业的高峰冲刺了。
案例:文凭

 

  作者建议:大学课程是为了那些不知道学什么的人设计的,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找不到方向,而被这些课程”画地为牢“限制住。你要主动去接触和学习,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引用一个网友的话,”你要做的就是自主、跨界、终身学习“

 

posted @ 2018-08-06 00:06  Cynical丶Gary  阅读(40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