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详解(基础篇)1-3章(韩立刚老师)
1. lnternet发展
- 网络:让部分电脑实现短距通信(较小范围:如实验室)
- 互联网:路由器连接多个网络形成互联网,实现远距通信。(任意部门或单位或个体都可接入)通讯介质可以是光纤或无线信号。
- 中国ISP:(主要移动服务提供商(ISP):联通,电信,移动)在全国范围部署网络线路,在主要城市建设机房(本地区的企业可以将服务器托管),给城市和农村的网民提供internet接入 ADSL拨号上网。
- 运营商的内网直接连接效率较高,运营商和运营商之间的连接效率会降低(降低带宽)。
- 网络的带宽指的是你连接到本地ISP的带宽。
- 多层级的ISP(一二三级):本地,公司,大公司。(根据服务范围选择ISP的层级)
2. 拓展知识:双线机房
同时连接两个运营商。(令同一个网站面对不同运营商的用户时的访问速度较为一致)实现电信用户访问电信线路,网通用户访问网通线路(不用转换运营商线路),这样实现电信网通均可以快速访问 。
3.拓展知识:局域网和广域网
局域网:内网(覆盖范围小)需要自己购买设备(交换机等设备)进行组网。
广域网:(覆盖范围大)需要租用ISP链路。
4. internet接入技术
- 电话线 ASDL (非对称数字线路):早期的,成本较低
- 有线电视(同轴电缆)
- 光纤 (光纤入户):集中于网民较多的小区
- 3/4/5G:通过ISP建设的基站进行无线通信
补充:按硬件分类:PC和服务器; 按软件分类:服务器和客户机
5. 服务器和客户机
- 按硬件分类:PC 和 服务器
- 按软件分类: 服务器 和 客户机
6. 总线型以太网
- MAC:每台机器有独立的MAC地址
- 每个计算机发送数据的机会均等(多路访问)
- 发送前要检测链路是否有正在传递的信号(载波侦听)
- 开始发送了也要检测是否在链路上发生冲突(冲突检测)
- 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技术(CSMA/CD协议)
- 使用CSMA/CD就是以太网 就是局域网,严格来说,不使用就不是。
- a与b的通信内容可以被同一局域网的其他设备获取
7. 集线器组建的以太网—星型
- 集线器(Hub)
- 平分带宽
- 不安全(a与b的通信内容可以被同一局域网的其他设备获取)
- 冲突域
- MAC地址
- 使用CSMA/CD协议
8. 扩展以太网
- 数量上扩展:(个人—集线器—集线器——...)
- 距离上扩展:利用光纤连接多个集线器(光电转换)
- 网桥优化以太网:(1)基于MAC地址转发帧(数据),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2) 一个接口一个冲突域。冲突域增加,冲突减少。 (3) 实现帧的存储转发,增加了时延(需要经过网桥进行选择是否传递)。 (4)不同接口可以是不同的带宽。
9. MAC地址表的构建过程
- a传给b数据时,网桥会学习其MAC和所处端口,同时在地址表中搜寻目标b的MAC地址和所在端口,若地址表中没有b的地址,则向除了传入端口外的端口广播该数据帧,从而让B获得该数据帧。(端口地址是相对网桥的)实际当网卡驱动加载的时候,网桥便学习到了该机器的MAC地址。
- 地址表是临时的,长时间空闲便会删除。
10. 交换机组网
- 交换机有两个队列:发送队列和接收队列(先来的先发,后来的存储了再发,避免冲突)
- 端口带宽独享
- 比集线器安全(只给对应的地址发送数据帧)
- 全双工模式不再使用CSMA/CD协议:无冲突(单工通信:电视台、广播电台。半双工通信(集线器):不能同时收发(冲突域)。全双工通信(因为有两个队列):可以同时收发)
- 交换机的帧格式和CSMA/CD是一样的,可以笼统地说交换机组网和以太网是一样的,严格来说并不是一样的。
- 接口可以工作在不同速率
- 广播帧会转发到全部端口(可能会导致网络堵塞)
11. 冲突域和广播域
- 交换机连接起来的所有设备叫广播域(路由器隔绝广播域)
- 半双工设备或集线器设备的区域叫冲突域
12. TCP/IP协议(计算机的通信)
由FTP、SMTP、TCP、UDP、IP等协议构成的协议簇
- 每一个网络和每一台主机都有唯一的IP地址
- 大文件不当作整体发送,并且每发送一个数据,确认一次,若未确认,发送方会将同一文件重新发送(避免线路占用,避免因网络原因而导致内容缺失)TCP
- 可靠传输:1. 分段 2.编号 3.按顺序发 4.自动重发
- 文件加上IP地址(发送方和接收方)叫做数据包
- 数据包再加上MAC地址,叫做数据帧(不同的链路有不同的链路层协议,有着不同的帧格式)
- PPP格式(点对点传输)需要封装成不同(相对以太网)的帧格式(加一个FF)
- 由于中间的多个网桥,计算机无法知道接收方的MAC地址,但是可以知道IP地址。
- IP地址可以决定文件从哪台机器传输到哪台机器;MAC地址可以决定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的转发路径
- **计算机通信的过程:0. 应用程序发送文件 接收文件 1. 分段进行可靠传输 。2.网络中的路由器为数据包选择转发路径 。3. 决定数据包在数据链路如何转发 不同的链路有不同的协议 不同的协议有不同的帧格式。(分层:TCP/IP协议(四层))
- **要把传输的数据变成各种信号 光信号 电信号 (数字信号 模拟信号) 无线电波
13. 协议
- 目的:避免纠纷(双方或多方对协议中的条款达成一致)
1. 应用层协议(双方协议:服务端程序 接收端程序)
- 计算机通信实质上是计算机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
- 服务端程序 客户端程序 需要协议·
举例:网络计算协议v1
计算服务(甲方) 计算器(乙方)
计算器向计算服务发送操作
只能计算加减乘除(协议限制)
服务器向客户端返回计算结果
若除数为零返回错误代码300
- 私有的应用层协议
- 国家标准化组织定义的开放式应用层协议
- 开放式应用层协议的作用:不同的厂家开发的服务端程序和客户端程序能够相互通信,相互兼容(访问网站HTTP 发送电子邮件SMTP 接收电子邮件POP3 域名解析DNS 文件传输FTP……)
- 国际标准化组织将互联网上常见的应用通信使用的协议进行标准化,使得不同软件公司开发的服务端程序和客户端程序能偶相互通信。
- 规范程序编写方式。
2. 传输层协议(双方协议: 发送端 接收端)
使得网络不同的操作系统能够实现可靠传输
- 实现可靠传输(1. 分段 2.编号 3.按顺序发 4.自动重发)
- 对通讯双方起效,与中间链路无关。
- 传输层协议就是传输层首部
- TCP UDP
3. 网络层协议(多方协议:发送端 接收端 网路中的路由器)
- 网络层首部(备注如何选择路径)
- 让数据包能从发送端到接收端
- 使得网络中不同的操作系统以及不同厂家的路由器能够转发数据包
- IP ARP ICMP IGMP
4. 数据链路层协议(同一链路中设备必须遵守)
- 使得同一个链路上的设备能够互相通信
- 以太网中的不同厂家的网卡都能识别以太网帧
- 为网络层协议提供服务
5. 物理层协议
- 物理接口标准
- 编码方式(数字信号 模拟信号 光信号)
- 带宽(10M 100M 1000M)
TCP/IP协议栈
(箭头表示谁给谁服务)靠下的内容为靠上的内容服务
### TDP和UDP协议的应用场景
* **TDP**(传输控制协议)
使用场景:应用程序发送的文件大 需要分成多个数据包传输
1. 解决的问题:文件大(200M)丢包 网络有可能拥塞 接收端要求降低发送速度
2. 解决方式:拆分发送 编号 避免网络拥塞导致丢包啥的(确认) 流量控制 需要建立连接(接收缓存 最大数据包多少个字节)
* **UDP**(用户报文协议)
使用场景:应用程序发送的数据小 一个数据包就能够完成发送
1. 域名解析
2. QQ聊天(传文件用TCP协议)
3. 实时通信
4. 广播通信(机房软件)
* 小结:TDP传输效率较低,但可以传输大型文件;UDP传输效率较高,但是传输不安全,容易数据缺损;实际应用时,两种协议相辅相成。
_________________
### 预备知识(进制转换)
1. 二(八,十六)进制转换成十进制(几进制即逢几进几)
2. 十进制转换成二进制: 辗转相除法
3. 八进制转换成二进制:八进制一位代表三位二进制
4. 十六进制转成二进制:十六进制一位代表四位二进制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 IP地址和子网划分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0. MAC地址和IP地址:
* IP地址处理谁和谁交换数据
* MAC地址处理数据怎么传递
_______________
### 1. IP地址的组成
1. 32位的二进制 (32比特,4个字节)
2. 一部分是网络标识、一部分是主机标识
* 计算机在和其他计算机通信之前,首先要判断目标IP地址和自己的IP地址是否在一个网段,这决定了数据链层的目标MAC地址是目标计算机的还是路由器接口的MAC地址。
___________
### 2. 子网掩码
* 指明哪些是主机标识(为0的部分)(IP地址)
* IP地址和子网掩码做与运算 主机位归0 就得到计算机说在的网段
* 同一个网段中的计算机子网掩码相同
_____________
### 3. IP地址分类
* **判断地址看第一个IP码
* **A类地址:255(1-126 IP码
下同).0.0.0(一般用于大型网络)255 * 255 * 255-2
* **B类地址:255(128-191).255.0.0(一般用于中等规模网络)**255 * 255-2个
* **C类地址:255(192-223).255.255.0(一般用于小型网络**)254个机位
* D类地址:第一个地址(224-239)是多播地址。该类IP地址的最前面为“1110”,所以地址的网络号取值于224~239之间。一般用于多路广播用户
* E类地址:保留地址。该类IP地址的最前面为“1111”,所以地址的网络号取值于240~255之间。
*
* 主机ID全 0的地址:特制某个网段
* 主机ID全为1的地址(广播网段):特指该网段的全部主机。若你的计算机发送的数据包使用主机ID全为1的IP地址,数据链层用广播地址FF-FF-FF-FF-FF-FF
* 本地环回地址:不需要本地连接(127.0.0.1)一般用来测试使用
* 自动私有地址:169.254.0.0-169.254.255.255
* **特殊** : 0.0.0.0 和他人的IP地址冲突时候产生
___________________
### 4. 子网划分
1. 地址浪费 :地址太多,计算机太少(多见于低级地址略不够)所以A B C这样的划分方式不怎么用
2. 子网划分:借用现有网段的主机位做子网位,划分出多个子网
- 等长子网划分:将一个网段分成多个网段,也就是等分成多个子网:
1. 确定子网掩码的长度
2. 确定子网中第一个可用的IP地址和最后一个可用的IP地址
规律:
1. C类:如果一个子网是原来网络的一半,子网掩码后移一位,若一个子网是原来网络四分之一,子网掩码后移 2 位(一个子网占据一个地址)
2. B.A类:在C类的基础上多了一个进位例如两个子网:子网1:XXX.XXX.0.1-XXX.XXX.127.254 子网2:XXX.XXX.128.1-XXX.XXX.255.254
- 变长子网划分:基本和等长类似,只是每个部分子网掩码长度不同
3. 等长和变长子网掩码划分打破了IP地址类的划分。
4. 子网地址范围不可重叠
5. 子网掩码的二进制写法:8 * 4(32位)
6. CIDR值(一个/ 右边跟着的是网络地址的长度(从左往右))
______________
### 5.超网合并网段
1. 合并网段 :网络部分一样才能合并
规律
C类:子网掩码左移一位,能合并两个连续的网段,但不是所有的网段都能合并(192.168.1.0和192.168.2.0就不行)关键是看网络部分是否相同(32位IP地址)只要第一个网络号能被合并数(合并几个网)整除(一旦被整除,说明该8位,的后都是0。除以2的几次方就是有几个0),就能左移一位合并
2.
判断是什么类别的地址,不是看子网掩码,而是看第一个IP码(**A: 1-126 自动私有地址:169.254.0.0-169.254.255.255 B: 128-191 C: 192-223 D: 224-239 E: 240-255**)
3.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