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测试基础第三天
1.测试点分析
通过分析需求描述中的输⼊、输出、处理、限制、约束等,给出对应的验证内容(功能测试)
各个模块之间的业务顺序,和各个功能模块之间传递的信息和数据,对存在给你交互的功能项,给出对应的验 证内容(功能业务测试)
考虑到需要的完整性,要充分覆盖软件需求的各种特征,包含隐性需求的验证,⽐如界⾯的验证,异常情况 (界⾯、易⽤性、兼容性、安全性、性能)
测试需求相关⽅影响
2.开发约束
由于了解需求不明确,功能研发不合格导致很多BUG
对于BUG反复修改,影响进度和团队情绪
进度影响,很可能使公司产品失去市场先机
3.测试约束
与开发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果不了解需求,会⼤部分时间都被开发牵着⿐⼦⾛
不能及时发现开发的偏差,影响进度和团队情绪
没办法保证测试质量
4.测试⽤例七⼤设计⽅法
测试⽤例概述
测试⽤例是为特定的⽬的⽽设计的⼀组测试输⼊、执⾏条件和预期的结果。测试⽤例是执⾏的最⼩实体。简单地 说,测试⽤例就是设计⼀个场景,使软件程序在这种场景下,必须能够正常运⾏并且达到程序所设计的执⾏结果。
测试⽤例步骤 拿到测试需求 -> 分析需求(画思维导图) -> 编写⽤例 -> 划分⽤例优先级

测试用例编写特征
⼀致性:主要包括⽤例模板⼀致;各同事的编写⼿法⼀致;以及⽤例的细腻度⼀致。
覆盖率:主要包括对需求的覆盖(也包含隐含的需求);新需求可能对那些功能会产⽣影响的覆盖;对各种场景的覆盖等 。
可执⾏性:主要是指步骤易于理解、信息描述准确、且能快速识别出测试点 。
执⾏准确性:是指⽤例执⾏的准确度,本身没什么技术含量。但这⾥需要注意的是执⾏⼈对待执行用例的态度。不要因为⽤例简单或者⼀些外界的因素,导致部分⽤例未实际执⾏标为通过的情况。
持续更新:要及时不断的更新,要尽量减少⽤例库中失效的⽤例 。
复⽤性:主要⽤例可以被不断的复用,从⽽减少维护成本
测试⽤例组成元素
⽤例ID;
⽤例名称;
测试⽬的;
测试级别;
参考信息;
测试环境;
前提条件;
测试步骤;
预期结果;
设计⼈员。




测试⽤例设计原则
测试⽤例的代表性:能够代表并覆盖各种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合法的和⾮法的、边界的和越界的以及极限的输 ⼊数据、操作和环境设置等。
测试结果的可判定性:即测试执⾏结果的正确性是可判定的,每⼀个测试⽤例都应有相应的期望结果。
测试结果的可再现性:即对同样的测试⽤例,系统的执⾏结果应当是相同的。
2.测试⽤例设计⽅法
等价类划分⽅法
1、定义 等价类是把所有可能的输⼊数据,即程序的输⼊域划分成若⼲部分(⼦集),然后从每⼀个⼦集中选取少数 具有代表性的数据作为测试⽤例。该⽅法是⼀种重要的,常⽤的⿊盒测试⽤例设计⽅法。
2.设计测试⽤例
在确⽴了等价类后,可建⽴等价类表,列出所有划分出的等价类输⼊条件:有效等价类、⽆效等价 类,然后从划分出的等价类中按以下三个原则设计测试⽤例:
1)为每⼀个等价类规定⼀个唯⼀的编号;
2)设计⼀个 新的测试⽤例,使其尽可能多地覆盖尚未被覆盖地有效等价类,重复这⼀步,直到所有的有效等价类都被覆盖为⽌;
3)设计⼀个新的测试⽤例,使其仅覆盖⼀个尚未被覆盖的⽆效等价类,重复这⼀步,直到所有的⽆效等价类都被覆盖为⽌。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