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S的伪元素::before和::after

>::before和::after
1、概念:The CSS ::before(::after) pseudo-element matches a virtual first(last) child of the selected element. It is typically used to add cosmetic content to an element by using the content CSS property. This element is inline by default.
从定义可知::before和::after匹配一个虚拟元素,主要被用于为当前元素增加装饰性内容的。他显示的内容是其自身的“content”属性,默认是内联元素。
其实::after和::before被引入css中,最核心的目的,还是为了实现语义化。在实际开发时候经常有这样的经历,为了实现一些效果,在文档中创建了一些没有实际内容的节点,或者加入辅助样式的文本,如:

<style>
    ul{
        list-style: none;
    }
    li{
        display: inline;
    }
</style>
<nav>
    <ul>
        <li>HTML 5</li>
        <li>|</li>
        <li>CSS3</li>
        <li>|</li>
        <li>JavaScript</li>
    </ul>
</nav>
View Code

“|”仅是显示时候用的间隔符,没有实际的意义,而他所在的li元素仅是为了装饰才被创建的,本是不应该被创建在文档内的。那么能不能由样式(css)去创建出节点把他们代替掉呢?
出于这样的需求,就诞生了::after和::before,这两个伪元素相当于是对当前元素的装潢,他们并不是节点,不会出现在dom树中,但是在显示上具备节点的效果。

<style>
    ul{
        list-style: none;
    }
    li{
        display: inline;
    }
    li:not(:last-child)::after{
        content: "|";
    }
</style>
<nav>
    <ul>
        <li>HTML 5</li>
        <li>CSS3</li>
        <li>JavaScript</li>
    </ul>
</nav>
View Code


2、使用
这两个元素默认是内联元素,但可以为其增添样式。::after和::before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必须设置content,否则这两个伪元素是无法显示出来的。而content属性,会作为这两个伪元素的内容嵌入他们中。

3、操作
::after和::before是虚拟节点,而不是正在的节点,不在documont里面找到对应Node对象。
::after和::before虽然是不能设置事件,但还会捕获用户事件,并把事件“冒泡”到伪元素所在的元素上。之所以“冒泡”二字加了引号,是因为他不是真的冒泡,更准确的说::after和::before帮所在元素去捕获去事件,事件的srcElement对象是伪元素所在的元素,而不是伪元素本身。
















posted @ 2018-11-29 08:59  payn  阅读(186)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