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之法》阅读笔记六:代码审查的缺失与代码质量提升
在以往的小组项目开发中,我对代码审查不够重视,总觉得自己写的代码自己清楚,只要没语法错误、功能能用就行。在这种观念影响下,我编写代码时缺乏规范,风格随意,结构混乱。
在一个多人协作的课程项目里,这个问题带来了严重后果。团队成员各自编写代码,没有统一审查标准和流程,代码风格五花八门。有的代码命名不规范,难以理解功能;有的逻辑复杂,结构混乱,阅读维护困难。更严重的是,部分代码存在安全隐患,如未对用户输入有效验证过滤,可能引发安全问题。到了项目维护和功能扩展阶段,新加入的小组成员花费大量时间熟悉代码,修改时还容易引入新问题,大大增加了维护成本,延长了项目周期,最终项目整体质量受到影响,在验收时被老师指出诸多不足。
《构建之法》指出代码审查是保障质量的重要手段,可发现潜在问题,提升代码可读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缺乏审查会给项目后期维护带来巨大挑战,这让我意识到自己之前做法的错误。
在之后的小组项目中,我们建立了完善的代码审查制度。每次代码提交前,必须经至少一名成员审查。审查人员从语法、功能、风格、结构、性能等多方面检查代码。我们制定了统一代码规范,包括命名、格式、注释要求等,审查时对照规范提出修改意见。借助代码审查工具记录跟踪意见,确保问题及时解决。通过持续审查,团队成员养成了良好编程习惯,代码质量显著提升,项目维护和扩展变得轻松许多,在后续的项目评比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