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大全2》第四部分阅读笔记

一、语句相关要点

  1. 语句简洁性:编写语句时应追求简洁明了,避免复杂冗长的表达式。例如,能用简单的赋值语句完成的操作,就不要嵌套多层函数调用和复杂的逻辑判断。简洁的语句不仅易于理解,还能降低出错概率,提升代码维护性。
  2. 语句的顺序:合理安排语句顺序至关重要。通常按照逻辑流程,先进行必要的初始化,再执行核心业务逻辑,最后处理收尾工作,如资源释放等。这样的顺序符合人的思维习惯,方便阅读者跟进代码思路。
  3. 避免冗余语句:要时刻警惕冗余代码,重复执行相同功能的语句不仅浪费资源,还会让代码库变得臃肿。若发现多处相似逻辑,应考虑抽象成可复用的函数或模块。

二、控制结构要点

  1. if-else 运用:在使用 if-else 结构时,尽量保持条件判断简单易懂,避免嵌套过深。若出现多层嵌套,可考虑重构代码,通过提前返回、使用卫语句等方式优化逻辑,让代码层次更清晰。同时,条件表达式应具有明确的语义,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布尔表达式。
  2. switch 语句:switch 适用于多分支且基于同一变量取值的场景。但要注意每个 case 分支的完整性,避免遗漏 break 语句导致逻辑错误,必要时添加 default 分支处理意外情况,增强代码的健壮性。
  3. 循环结构
    • for 循环:常用于已知循环次数的场景,初始化、循环条件、迭代操作在一处声明,清晰直观。使用时注意循环变量的作用域,避免外部误修改。
    • while 循环:侧重于条件满足时持续执行,适用于循环次数不确定的情况。但要防止因循环条件设置不当造成死循环,务必保证循环体内有使条件不成立的操作。
    • do-while 循环:至少执行一次循环体,然后再判断条件。这种特性决定了它在特定场景下的优势,如用户输入验证,首次输入必然需要处理,后续再依据输入是否合规决定是否继续循环。

三、异常处理要点

  1. 异常的抛出:当程序遇到无法正常处理的错误情况时,应适时抛出异常。抛出的异常应携带足够信息,以便上层调用者能快速定位问题,如错误类型、出错位置等详细说明,避免抛出过于笼统的异常,增加调试难度。
  2. 异常的捕获:在捕获异常时,要有针对性,避免过度捕获所有异常,掩盖了真正的问题。应根据业务逻辑,只捕获预期可能出现且能处理的异常,对于无法处理的异常,最好重新抛出或记录详细信息后终止程序,防止程序处于不稳定的异常状态继续运行。
  3. 异常处理策略:可以采用分层处理异常的方式,底层函数专注于抛出与自身功能相关的基础异常,上层业务逻辑根据具体场景对异常进行汇总、转换或向用户提供友好反馈。同时,异常处理代码应尽量与正常业务逻辑分离,保持主流程代码简洁清晰。

四、代码模块化要点

  1. 模块划分原则:依据功能相关性、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划分模块。每个模块应专注于一项明确的任务,模块内部元素紧密协作,而模块之间的交互应尽量简单、规范,通过清晰的接口进行通信,降低系统复杂度。
  2. 接口设计:模块接口设计要简洁、稳定且易于使用。对外暴露的接口应隐藏内部实现细节,避免接口变动对外部模块产生连锁影响。接口参数应具有明确的含义,返回值也应符合调用者预期,保证模块的易用性和可替换性。

通过对《代码大全2》第四部分的阅读,深刻认识到在编写代码时,从语句细节到架构层面的模块化,每一步都关乎代码质量、可维护性与可扩展性,这些要点需在实践中不断运用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