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漫谈》读后感
在王老师的推荐下阅读了王概凯的架构漫谈,其中有以下几篇:1. 什么是架构
2.认识概念是理解架构的基础3.如何做好架构之识别问题4.如何做好架构之架构区分5.什么是软件7.不要空设架构师这个职位,给他实权8.从架构的角度看如何写好代码9.理清技术、业务和架构的关系。
下面是对其中的部分内容的具体学习感受和体会,什么是架构?文中首先谈到了架构一词在软件行业的定义上存在很多争议,不同人对其有不同的理解,甚至架构师在谈论架构时会涉及到应用架构、硬件架构、数据架构等不同层面。作者通过回溯架构这一概念的起源,指出架构最早是随着建筑出现的,因此有必要从源头出发,清晰地讨论架构的概念。接着,作者阐述了架构产生的原因。他通过人类社会的发展演进,比喻最初每个人都独立生活,但随着分工的产生,人们形成了群体,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分配和提高生产力。这引出了架构的动力,即必须由人执行的工作、每个人的能力有限、每个人的时间有限、人对目标系统有更高的要求以及目标系统的复杂性。文章总结了架构的定义,即根据解决问题,主动有目的地对目标系统进行边界界定和切分,并通过沟通机制使得各部分有机联系,最终完成目标系统的所有工作。这一思考可以应用于各个行业,如企业、国家、组织、音乐、色彩和软件等领域。
《认识概念是理解架构的基础》一文通过深入讨论概念的本质,强调了正确理解概念的重要性。作者通过桌子、杯子等日常事物的例子,揭示了概念的本质是解决人类面临的具体问题,而概念的名字是用来标识和交流解决方案的。在文章中,作者特别强调了“相”的概念,指出概念并非特指具体的物体,而是对某种作用的指代。通过“相”的概念,解释了为何一个事物会有多个名字,以及这些名字的变化是由于不同的名字解决了相同或相似的问题。此外,文章还讨论了抽象的概念。作者澄清了抽象并非用来定义一个事物,而是将不同概念中相似的部分合并,形成一个新的概念。强调了正确的认识概念是建立架构的基础,为在新领域快速学习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指导原则。总的来说,通过对概念认知的深入探讨,文章启发读者重新审视平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概念,并强调这种认识对于架构师解决问题的关键作用。在读后,我深感对于概念的理解不仅是学习的基础,也是构建架构、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
《如何做好架构之识别问题》一文深入探讨了在做好架构的过程中,正确识别问题的重要性。作者以一个轻松的笑话引入,强调了在解决问题时经常出现的误区,即过于关注解决方案而忽略了真正的问题是什么。通过分析“切土豆”的笑话,作者指出了处理问题时的常见错误,包括被告知处理解决方案而非问题本身,或者直接通过直觉产生解决方案而忽略问题的本质。文章强调了正确的问题识别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而架构师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能力。文章特别强调了“是谁的问题”这一关键问题,认为找到问题的主体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前提。通过对用户提需求的例子进行分析,作者说明了问题的主体对于问题边界的确定有多么重要,强调了问题的主体是问题的隐含边界,边界不确定则问题也不明确。在总结中,作者提出了两个关键问题:是谁的问题?有什么问题?并强调这两个问题的正确回答将为解决问题提供正确的方向。文章最后指出,架构师的能力主要体现在问题的主体识别上,这一过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阅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深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确切地识别问题的主体至关重要。这种正确的问题识别不仅是在架构设计中,对于任何问题的解决都具有普适性。文章通过生动的笑话、实例分析,生动地传达了正确识别问题的重要性,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总的来说,王概凯在深入的思考和类比,为读者提供了对架构概念的清晰理解,并启发了对问题解决和系统构建的思考。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