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基础
计算机网络:
定义:连接计算机客户端与客户端,达到共享信息、交互的目的
计算机网络的演进:
PSTN(公用电话交换网):通过交换机接通,连体婴儿,必须带着交换机联通交互
局域网:通过一个主机——司令部 进行连接,有事都打给司令部(中继站),司令部再接通目标
互联网:多个路由器接通外网和内网,由路由器选择最佳路径进行交互连接。
因特网:形成集合体如ISP、校园网、企业等,进行相互连通交换信息
modem:将计算机数字信号 转换为 电线传输的 脉冲信号【电流】,或将脉冲信号 转换为 计算机数字信号
OSI 分为七层:
物理层:将数据转换为通过物理介质传输的电子信号
数据链路层:将数据分帧,处理流控制,指定拓扑结构、寻址。找通路,画地图。
网络层:数据经过大型网络,路由,导航,选择最佳路线。
传输层:提供终端到终端的可靠连接(掉包率,劫持,篡改等问题)。
会话层:允许用户通过名称建立连接(类似登录)
表示层:数据的表现格式
应用层:程序与网络的接口
TCP/IP
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应用层
运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物理层——网络接口及硬件层
广播:给所有接口的客户端发送数据包,找到目标的mac地址,建立连接。
主机连接的mac地址表有限,mac地址表满了之后,会重新广播并把距离时间最远的mac地址挤掉。
网卡:数据包是通过一块网卡传送到另一块网卡的。网卡地址是数据包的接受和发送地址,网卡地址也叫mac地址,每个设备都有唯一的mac地址。
链路层:发送数据包时,会将目标mac地址放在首部,子网的主机接受到包后,会读取并比对首部的mac地址与自身的mac地址,相同-做下一步处理,不同-丢弃该包。
网络层:
ip协议:网络部分,主机部分,子网掩码
ARP协议:获取目标ip的mac地址
发送首部包含目标主机ip地址的包,主机接受后对比ip地址,相同返回自己的mac地址,不同丢包。
网关:互联网上子网与子网之间的桥梁
路由协议:根据信道情况,选择并设定路由,以最佳路径来转发数据包。
通过ip协议判断两台主机是否在同一子网中,是:通过ARP协议查询对应MAC地址,然后以广播形式向子网内主机发送数据包。
否:以太网将数据包转发给本子网网关,网关进行多次转发,最终转发到目标ip所在子网中,然后通过ARP获取目标机的MAC,再以广播形式转发给接收方。
传输层: 定义端口,标识应用程序身份,TCP协议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链路层定义主机身份——MAC地址
网络层定义ip地址——主机所在网段
这两个地址使得数据包可以从一个主机发送到另一个主机
【实际上,数据包时由一个主机的应用程序发出,由对方主机的应用程序接收。而每台主机同时运行多个应用程序,当数据包被发送到主机上后,无法确认接收应用程序】
为解决这个问题,引入了UDP协议给每个应用程序标识身份。
UDP协议:
给主机上的每个应用程序指定唯一的端口号,但无法知道对方是否收到,可靠性较差。
TCP协议:
发出的每个数据包都要求确认:
收不到,发送方需要重发数据包
可靠性:建立了三次对话的确认机制
TCP和UDP都是由 首部 和 数据两部分组成的
TCP数据包没有长度限制,理论无限长【考虑网络的效率,长度不会超过IP数据包的长度,以确保单个TCP数据包不被再分割】
应用层:http、ftp、smtp
定义数据格式并按照对应的格式解读数据
OSPF分组
1.问候分组 问候邻居建立关系
2.数据库描述分组 DBD 发送请求,取回条目
包含 不完整的 链路状态数据库 信息,仅有数据库每个条目的概要。 新连入的路由器 hello 问候 建立双向通信 关系 ,收到反馈的 DBD 分组 检查所有概要,发送链路状态 请求分组,取回完整条目信息
3.链路状态请求 分组 LSR
请求 邻居 发送其 链路状态数据库 条目的 详细信息。 更新 过期或缺少 条目
4.链路状态更新 LSU
应答链路请求分组,变化时实现洪泛(flooding)
5.链路状态确认 LSAck
应答链路状态更新分组 使更新分组的泛洪法可靠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