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声音少吗?

郑昀@玩聚SR 20091223

est一篇大作《国内互联网已经很少存在理性的声音了》,根据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中国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相关报道究竟谁才是真相,讲述了中国特定群体网民“非此即彼”的现状,以及刻意采信负面报道的“逆反心理”,他进一步抨击国人趋同性太强,常常要么认同中国官方媒体的渲染报道,要么彻底折服于某几个意见领袖的选择性报道,而很少收集足够多样性的声音分析出自己的结论。

 

首先,我想讲述一个“常识”:偏见无处不在。无论国内媒体、国外媒体、业界专家、草根博客、精英博客、意见领袖,往往都充斥着偏见。人们有意识地寻求公共知识分子的见解,往往只是要验证自己的观点。你之所以觉得某几个人经常持公正客观的立场解析事件给出有说服力的观点,其实多数是因为观点契合你心罢了。如果与你的潜意识不合,即使他说的是对的,你也会觉得他是偏见。譬如说任志强,譬如说对李宇春的争议,偏见与否,只是取决于作为受众的你的潜意识之立场罢了


其次,国内互联网高端人群的理性声音非常多,只不过被广泛传播、被凸显到大众面前的不多。这也是传播学或者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课题。

大众(甚至小众)始终期待迎合自己口味的报道和文章,如果你的理性分析(一般理性分析都写得很蹩脚或罗嗦或没有煽动力)无法打动他们的心,就不会得到传播、推荐、分享、点击和评论。人们只愿意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跟作者理性不理性思考无关。

问题出在大众传播身上,而不是媒体或者理性思考者身上。媒体甚至知名博客都会有意识地迎合大众的口味。

理性思考者中,是否愿意站在聚光灯前呢,他们发出的声音大众愿意接受吗?大众如果不接受这些人的理性思考,不愿意传播,或者始终存在敌意,比如王石或任志强,那么理性思考者就慢慢看上去“越来越少”了,要么是被吓的,要么是湮没了。

所以,不是“已经很少存在理性的声音了”(一点都不少),而是“不迷信权威、不非黑即白、能理性思考的受众人数相对太少”,无法让有理有据的观点第一时间传播。相反,那些乱力怪神、情感激烈、奇技淫巧的论点会快速传播,人的接收信息能力有限时,就会让这些声音充斥大脑,而根本接收不到理性的声音。

 

对于这一个传播特性,est原文下有一个评论说得很好:

whatever:这叫做信念的数字游戏。就是当一个人相信+1,而你要让他相信0,就必须让自己变成-1。当一亿人相信+1,你要他们相信0,你就必须是-100,000,000。

这就是为什么你没听到“理性的声音”,因为理性的声音传不开。它们太严谨了,无法在这个用扩音筒对话的网络世界里发光。你丢出一个平衡的0,+1的人当耳边风,-1觉得没意思。

 

郑昀 北京报道

posted @ 2009-12-23 20:11  旁观者  阅读(8459)  评论(14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