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再现
======================
会议主持者  :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下产品经理一职人选问题。
              现有两个候选人(小王、小张),简历、工作表现在你们手中,谈谈各自看法。
于经理      :小王不错。以前是我部下,任劳任怨,加班加点更是家常便饭。肯专研、有韧劲。
关经理       :是呀,每次项目组最后一个走的都是小王。对工作的认真劲、负责任样令人钦佩。
刘经理       :小张平时正点上班、下班,但总能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仅从两个人工作绩效、工作成果上没有差距。从对工作的态度上,我还是认同上面两位的观点。
会议主持者  :既然大家口径一致,产品经理一职由小王担当。


① 前提二人(
小王、小张)工作内容、知识背景、工作年限、工作强度等几乎一致。
② {
小王}和{小张} 均在没有他人打扰的前提下工作。
======================

如果您是管理层,场景中的对白将不会陌生。
产品经理一职人选问题解决,看似 自然、合理、服众、统一。

我还是有点顾虑,但我说不清楚顾虑在哪,隐隐中感觉有一点点欠妥和草率。

“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加班加点、
不辞辛劳” 常常形容{小王}这种人,也是我们组织中常说的“好同志”。
马克思的《资本论》有句话很经典 “通过现象看本质”。
我不是质疑领导层的决策能力,我只是想知道:
“为什么
把社会公认的一项{IT领域、工作年限5年、8小时}的任务量分配给两个拥有5年工作经验的IT人士,两个人虽都可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任务。但一个人可在8小时内轻松完成,而另一个却要加班加点。

{小王}和{小张}都是HR通过简历的筛选、根据学历、工作年限、职涯经历等基本信息,初步判断出应具备的经验、应掌握的职业技能,甚至还可以拟定胜任哪些职位,经历面试、试用才走进了同一家公司、同一个职位。在晋升产品经理之前,他们在公司经历了3年的沉淀。平时的表现如场景对话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我个人观点如下:
→两人的工作绩效、工作成果一致,都能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
→{小王}加班加点、兢兢业业、早出晚归并没有产生绩效、成果物的增值,仅是完成应有工作而已。
→{小张}无加班记录,只因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工作,并不能因此怀疑其工作态度。
→终上所述  {小张}综合能力、整体素质 >  {小王}
  “我建议{
小张}胜任产品经理一职

彼得・德鲁克说过一句话“一个平静无波的工厂,必是管理上了轨道;如果一个工厂常常高潮迭现,大家忙得不可开交,必是管理出了问题。”
{小王}和{小张}的例子就是这句很好的诠释。

加班加点、早出晚归、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一定好员工的真实写照。
退一步说,组织把他们放在现在的位置上,布置一些与其职位相等的工作量和强度。他在弥补过去的不足,在点灯熬油“恶补”中,你看到却是一种假象。我不是讥讽、挖苦这帮人,他们能认知自己的不足、通过努力缩短其差距,应该给予鼓励。组织因拥有这样的好员应感到庆幸。


假设一:
{小王}晋升产品经理一职后,加班至深夜凌晨是常有的事。职位要求和现有的能力的差距被放大,弥补其差距付出的努力就会越大。
{小张}完成现有的任务游刃有余,慢慢地感觉到这项工作的乏力、枯燥、无趣。
时间久了,
{小王}会被这种无形压力,显得日益颓废;{小张}会慢慢寻找下一个“平台”。

假设二:
{小
}晋升产品经理一职后,工作不再游刃有余,紧张、责任感骤升,正视自身的不足,加班加点少不了,一天天沉寂在挑战快乐中。
{小}对现有的工作越发上手、熟练,加班在逐渐减少。 坚信自己是下一个“产品经理”。
时间久了,{小王}和{小张}的下班时间就统一了。  
 
两个假设,两个结果。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对未知的一钟揣测。
“好员工”  “坏员工”不是由表面现象决定的,是过程、是管理者对其本质的分析。
 
 
菜鸟级 管理交流群:295388584
微信互动(管理心得交流站):GLXDJLZ
刚刚初步,菜鸟征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