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泪与笑间寻正念

发一篇读书笔记迎接新年。祝大家新年精进吉祥!

泪与笑间寻正念

匆匆过了二十多年,我自然也是常常哭,常常笑,别人的啼笑也看过无数回了。可是我生平不怕看见泪,自己的热泪也好,别人的呜咽也好;对于几种笑我却会惊心动魄,吓得连呼吸都不敢出声,这些怪异的笑声,有时还是我亲口发出的。 ——《泪与笑》梁遇春

第一次读梁遇春是在高中一年级的语文练习册上。在那个昏昏欲睡的下午,我偶遇了这篇在之后数年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想起并拿来细细品味的随笔短文《泪与笑》。

一、泪

泪却是肯定人生的表示。因为生活是可留恋的,过去的春天的日子,所以才有伤逝的清泪。若使生活本身就不值得我们的一顾,我们那里会有惋惜的情怀呢?

梁遇春活跃于20世纪初期,他凭借别具匠心的散文在现代文坛留下了率性的一笔,却于27岁时猝然病逝。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时,我就对梁遇春有了惺惺相惜之情。当他讲到在他幼时,常因心中有无名的苦恼,而故意臆造些伤心事情引自己流泪时,我更是因为做过类似的事情而对他后面提到的挤出泪水后的快乐深有同感。学生时代的我每次被父母被老师批评后,总要在心里把他们责怪的话篡改的更严厉几分,甚至想象出巴掌打在脸上的辣痛,然后自叹自怜一番才终于觉得又累又痛快。现在想想,有些人专门喜欢找些悲剧看,然后抱着纸巾痛哭流涕,应该也是类似的心态吧。那些能使人慨当以慷,甚至挥然洒泪的故事似乎有特殊的魔力,闪着悲壮而妖异的美,不断吸引人们靠近并使他们沉醉其中。
我同梁遇春一样并不认为流泪本身有什么好羞愧的,因为它常常饱含着对生活的希望和温情。但再回过头看年少时的“假哭”,就感到有些好笑了。倘若现在再听说有哪个同龄人还在做这种滑稽的事,我恐怕是要嘲笑他的浮夸的。

二、笑

“Of all tales 'tis the saddest——and more sad. Because it makes us smile.”
在所有故事中它是最可悲——而且还要可悲,因为它让我们微笑。

在这篇散文中提到了很多种笑,有被朋友伤害误解后无聊赖的干笑,有碌碌无为求而不得的吃吃傻笑,也有下人被责骂侮辱后违心的陪笑,甚至春风得意者对于贫贱故交的冷笑。作者说“这些笑全是‘自然’跟我们为难,把我们弄得没有办法,我们承认失败了的表现,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
之前在读彼得·海斯勒(美)的四川支教故事《江城》时,我从一个老外眼里看到了针对中国人几种笑的更细腻的描述。

这是一种中国式的微笑,它仿佛是一个面具,掩藏了更深沉的情感。那些微笑可以掩藏很多情感——尴尬、愤怒、悲伤。当人们这样微笑时,仿佛有一种情感正在被紧紧的扭曲着、转移着、这时候,只需要瞥一下他们的眼睛、嘴角,甚至是额头上一丝凄惨的皱纹,你就能发现这一点。
黄小强的爷爷是地主,在解放后的土改运动中被镇压了。黄小强比划了一下他被镇压的动作——就在后脑勺部位——然后他笑了笑。但这是中国人特有的笑容,有些令人不安,跟幽默毫不相干。这样的笑容取代的是纯粹没有说出来的话语。
琳达因为怀孕流产被驱逐出校:她竭力想要挤出一丝笑容,也就是中国人那种勇敢的微笑,掩藏了所有的感情,受着压抑,受着控制,被挤进了边沿——也许是嘴角一翘,也许是眉头一皱。
——《江城》

这些不由衷的笑也罢,哭也罢,漠然也罢,以及作者不多提起的其他情感,很多时候确是似真似假,好像一张附魔的面具,我们看似和它做成交易借助它保护自己隐藏自己,但有何尝不是无可奈何地被它吸引,故作聪明地将之戴在脸上,麻木心中真实所想,忘却本来念头。

三、情绪的奴隶

我总是在想:为什么人人歆慕圣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却动辄变颜变色;哪个是真实的情感,哪个是骗人骗己的虚伪面具,如何才能诚其意;心中那股说不出来的苦闷到底是什么,是该隐藏还是该宣泄?

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华严经》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心经》

其实这些问题在许多经典里都有解答,古人最爱教导人们认识清净自我。但是知易行难。我一度认为就是应该追随真性情,放纵当下的悲喜,没必要压抑情感。但几次放纵之后我总有一种空虚感,感觉之前的自己像是被控制了一般,甚至连当时的记忆都不清晰了。逐渐我意识到那种沉浸在伤心或欢喜里的感受,往往是被放大了的不真实的。很多时候是我自己渲染出各种情绪,本想拿之来保护自己,却最终成了它的奴隶。

《暗时间》的作者刘未鹏,擅长从生物学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行为,他在《逃出你的肖申克》一系列文章中提到人有两个抽象大脑——情绪大脑和理性大脑。

为什么投降的一方反而是代表着更高级认知能力的理性大脑?从进化角度来说,我们原始的情绪大脑早在远古的远古就已经存在并且为物种的生存繁衍作出卓越的贡献了(虽然大脑中的这一部分系统只能进行很简单的判断和条件反射,但他们无疑把守了对物种的持续存在而言最为基本且重要的一些功能——食物,性,自然环境中的危险,社会交互行为,道德感等等(《欲望之源》,《进化心理学》))。它们的进化年代要比理性大脑深远的多,它们就像漫长岁月中伴随着生物一路进化走过来的老功臣,拥有强大的权力和力量,却没有意识到世界已经在最近的5百年发生了迅速和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于几十上百万年的漫漫进化路来说只仿佛一瞬,然而就在这一瞬间,整个世界完全不一样了,可老功臣还没有来得及退休,还在掌管着我们的大脑,引导着我们作出各种跟不上时代的决策。
只要我们的情绪大脑首先认定了一件事情,我们那点可怜的理性思维便很容易屈从于情绪大脑发下的命令——把事情往利于自己的方向解释。
——《暗时间》刘未鹏

可见如果我们沉湎于自己一时感受中就会加重情绪大脑的影响作用,慢慢失去理性。等到情绪过后,再回头看自己当时的行为自然感觉莫名其妙甚至不愿面对了。

四、正念

在2016年樊登读书会的节目中,《正念的奇迹》被多次提起。作者一行禅师是位越南籍高僧,颇有著述。书中也提到了“人们在协商、解决和处理各种状况时,若要获得圆满的结果,平静的心和自我控制能力必不可少。任何人都明白。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控制自我,反而让焦躁和嗔怒干扰了我们,那么我们的工作不再有任何价值。”而禅师给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正念。佛教有八正道,包括: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念就是其中之一,意思是觉照,深入而专注,强调有意识、不带评判地觉察当下。
书中记录一次禅师和一个学生一起吃橘子。学生嘴里的还没有嚼完,就去掰另一瓣。禅师说“你应该先把嘴里的吃了。”这时学生才意识到自己刚才出离了正念的状态。后来这位学生因为反战而入狱,禅师写信给他说“还记得我们一起吃的那个橘子吗?你在监狱里的生活就像那个橘子,吃了它,与它合为一体。明天一切都会过去。”我想禅师是在告诉学生,在家在监狱的区别远比想象的小,细细体察此刻真实的直观感受,而不要被臆想的情感和患得患失束缚陷进痛苦的循环。

洗碗就是洗碗,
纠结就是纠结,
限制就是限制,
自由就是自由,
痛苦就是痛苦,
喜悦就是喜悦,
是什么就是什么,
中立的,关照自己的内心,
如同镜子一样,映照所有影像,不偏不倚。
...
不要失去正念让任何一个最细微的动作滑了过去,心中要了了分明。
如果你的心散乱了,就要先看好自己的呼吸。
——《正念的奇迹》一行禅师

据说近几十年来正念为心理学界所注意,由乔﹒卡巴金等学者介绍和科学研究,渐渐改良和整合为当代心理治疗中最重要的概念和技术之一。

大四时,我痴迷于武侠小说,黄易就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作者。金庸很擅长写人物武功的招势动作,黄易却更爱花笔墨构建人物的修为境界和不入俗流的世界观。《大唐双龙传》中的一段对话就描述了“双龙(寇仲、徐子陵)”的好朋友跋锋寒的特别心法。

跋锋寒道:“回忆就是这样,一件事勾着另一件事。所以我很少思念和回忆,此为武道修行的大忌。修行者没有过去,没有将来,就只有眼前这一刻。不但只有这一刻,还要掌握这一刻,知道这一刻,否则生命会像梦幻般不真实,糊里糊涂的过去。就像我此刻除望着武陟城,更同时察觉到那望着武陟城的‘我’,这就是我从沙漠百日修行领悟回来最重要的心法。”徐子陵默然片晌,一震道:“这么简单的心法,为何我从没想过,不过这心法是知易行难,在战场上面对生死,我们是被迫不敢错过眼前任何一刻,但在平时令我们分神的内外在因素千头万绪,防不胜防,像此刻我和你说话,便察觉不到那和你说话的自己,掌握不到眼前此刻。”跋锋寒笑道:“子陵是可以办得到,只不过你对自己没有要求,故而抱着随遇而安的心态,至乎享受生命那种梦幻般不真实,浑浑噩噩的感觉。哈!假设你不是有寇仲这位四处惹麻烦的兄弟,你肯定没有今天的成就。
——《大唐双龙传》卷五十二 第四章  黄易

这种心法体现的就是一种正念吧。后来每当自己感觉到快被某种强烈的情感包围时,就会尝试将此刻经历波澜的“我”想象成一个人生游戏的角色,而另有一个“真我”在注视关照这一切。等真的站在这个“真我”的视角看自己看事情后,就好像不会那么容易被贴在事物上的喜恶或得失的标签所误导。进而两个“我”感受到一切都能变得平实,很多原本看不透想不通的问题也就真的没那么难了。

把零散在几本书中的内容牵强附会凑成一篇笔记,但愿不都是我的幻想。

资料

《泪与笑》 梁遇春
《江城》 彼得·海斯勒
《暗示间》 刘未鹏
《正念的奇迹》 一行禅师
《大唐双龙传》 黄易

PS:2016年的最后一天。看到有人在朋友圈里晒出了年度总结和规划,自己也想写一篇,但又没什么可写。2016年对我来说应该是个人生的拐点,而拐向何处就要看2017年,真是让人期待而又有些担忧。放下妄想,正念呼吸——PM2.5 500。

转载请注明 作者 Arthur_Qin(禾众) 及文章地址 http://www.cnblogs.com/arthurqin/p/6243535.html


欢迎关注公众号 知其一二 ,每月至少一篇脑洞笔记。
1211111.jpg

posted @ 2017-01-01 23:26  ArthurQin  阅读(39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