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项目组Z.XML会议记录 2013/09/25

软件工程项目组Z.XML会议记录

【例会时间】2013年9月25日周三21:30-22:10

【例会形式】小组讨论

【例会地点】三号公寓楼会客厅

【例会主持】李孟

【会议记录】肖俊鹏

会议整体流程

  1. 签到
  2. 工作简单汇报与工作互评
  3. 对PM、DEV、TESTER工作特点剖析
  4. 对组内成员在第一轮开发中角色分配
  5. 对小组分数分配规则公式化

会议详细记录

一、签到
本次到会人员有:

薛亚杰 周敏轩 马辰 肖俊鹏 李孟 毛宇 罗凡 (全部到齐)

二、工作简单汇报

任务内容主要是依据上次会议讨论的分工,完成bing桌面助手的评测。

组员 完成情况 后续安排
马辰、罗凡 自选部分:bing桌面助手发展前景及改进方式。完美的完成了任务 后文详述
毛宇、肖俊鹏 体验部分:软件成长性、适应性、用户控制权。完美的完成了任务 后文详述
周敏轩、薛亚杰 功能部分:核心功能、辅助功能、差异化、效能等。完美完成任务 后文详述
李孟 综合:论文结论给出,整片论文润色。完成任务 后文详述

因为这次工作任务重,时间紧。而整个团队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充分的试用了微软必应桌面助手。所有组员均完成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因为有的组两篇体会整合成为一片,所以一共5片在博客上),并发布到blog上。整个团体的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态度与激情值得赞扬。所以这次小组互评都给了对方满分的成绩。决定授予每位成员1.0的难度系数和10分的完成情况分。

三、对PM、DEV、TESTER工作特点剖析

 我们参考了邹欣老师的blog,归纳如下:

  PM 的具体任务:

    带领团队形成团队的目标/远景, 把抽象的目标转化为可执行的, 具体的, 优美的设计。

    管理软件的具体功能的生命周期 (需求/设想/设计/实现/测试/修改/发布/升级/迁移/淘汰)。

    创建并维护软件的功能说明书 (specification), 让它成为开发/测试的及时准确的指导, 而不是障碍。

    代表客户和用户的利益, 主动收集用户反馈, 预期用户新的需求。 协调并决定各种需求的优先级。

    分析并带领其他成员形成对缺陷/变更需求的一致意见, 并确保实施。

    带领其他成员确保项目保持 功能/时间/资源 的合理平衡, 跟踪项目进展,  确保团队发布让客户满意的软件。

    收集团队项目管理和软件工程的各种数据, 客观地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优缺点, 推动项目成员持续改进, 从而提振士气。

  测试人员的具体任务

    搞清楚我们的软件是否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运用各种手段, 在软件工程的各个阶段确保软件的质量能帮助软件团队实现目标。

    高质量的完成测试代码。做好程序的BUG与客户之间的最后一道防线。

    完成单元测试、代码覆盖率测试、建验证测试、验收测试、回归测试、场景/集成/系统测试等测试内容。

    启发开发者,进行伙伴测试,有条件的话进行结对编程。

  开发人员的具体任务

    理解问题或任务

    提出多种解决办法并估计工作量

    与相关角色交流解决问题的提案决定最终方案

    执行把想法变成实际中能工作的代码

    修复缺陷,  对结果负责

    与开发人员进行交流,保证效率与代码有效性。

 四、对组内成员在第一轮开发中角色分配

  我们在进行角色分配的过程中,出现了比较激烈的争执。主要的原因,就是小组内对于PM这个角色是否应被分配意见不统一。因为我们需要做的不是一个大的项目。即有可能基于前辈的项目进行开发,又有可能做一个独立的小项目。在这种情况之下,PM存在的意义就不是那么的明显。由于项目对于市场、客户的需求目前看来不是很敏感。经过讨论,我们决定采用学长的意见:先定出PM。再在项目实际分配下来之后,执行的过程之中再次讨论确定当前人选是否合适。

  初步的结果如下,在第一轮迭代开发过程中,开发任务可能比较重,所以Dev暂定4人。在第二轮迭代开发过程中,Test任务可能比较重,所以test,dev交换角色。:

  • PM:李孟(同时兼test)
  • Dev:毛宇,薛亚杰,罗凡,肖俊鹏
  • Test: 周敏轩,马辰

  在分组的过程中,有成员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一开始当Dev没有知识储备怎么办?毛宇和李孟认为2次迭代开发既然要互换角色,对于每个人,总的工作量实际上是差不多的。并且根据一开始肖俊鹏做的PM,Test,Dev介绍,PM与Test也需要强大的代码功底。所以对于每个人来说,任务的难度是一样的。只不过有些成员基础好,有些成员基础稍微弱一点。这就要求团队合作,有效互助,进行开发。

五、小组分数分配规则公式化

  在第一次小组会议的时候,我们已经确定下来评分规则。但当时只是一个指导意见,并尝试实行。在试执行该规则2周之后,经过小组讨论,决定继续沿用这个规则。并将规则公式化,消除歧义,方便最后成绩的计算。关于成绩具体计算方式将有另一篇随笔详细介绍。

编辑:肖俊鹏

posted @ 2013-09-30 16:40  Z.XML  阅读(28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