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WPF之三(XAML的名字空间)

前一篇文章中,指出xmlns的作用是设置XML文件的命名空间。类似的,xmlns:x的作用也是指定命名空间。这里为什么是x而不是其他的,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其只是MS的一个命名而已,没有任何特殊的意义,当然,为了避免和它的冲突,我们定义自己的命名空间的时候不能是x

而另一个x:Class的作用就是支持当前Window所对应的类,前面已经说过每个XAML元素都是一个CLR类型,这里的x:ClassWindow的一个属性,属性的内容指出当前的窗口类是FirstXAML名字空间下的Windows1。为什么需要类,而不全部用XAML实现?XAML的主要作用还是编写UI部分,我们仍然需要用代码对程序逻辑进行更深层次的控制。

好了,这是两个最基本的名字空间。同样地,名字空间也可以自定义,并且这个自定义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方便。我们定义如下的一个类:

namespace DataBind4Image
{
   public class GroupData
   
{
      
//具体的细节忽略
   
}
}

如果想在XAML文件中使用这个GroupData类对象,我们就可以通过自定义的名字空间引入这个类:

xmlns:local="clr-namespace:DataBind4Image"

这里的后缀local只是一个标识,你可以设置为任何你喜欢的唯一标识。通过这个引入定义我们就可以在XAML文件中用local来标识DataBind4Image当中的任何类。访问GroupData类时只需要加上local就可以识别了:<local:DrawingGroupData/>

利用名字空间,除了可以引入我们定义的当前工程的类,还可以引入任何的Assembly。直接看例子是最简单的:

<Window x:Class="WindowsApplication1.Window1"
  xmlns="http://schemas.microsoft.com/winfx/2006/xaml/presentation"
  xmlns:x="http://schemas.microsoft.com/winfx/2006/xaml"
  xmlns:sys="clr-namespace:System;assembly=System"
  >
  <ListBox>
    <sys:String>One</sys:String>
  </ListBox>
</Window>

例子当中引入.NETSystem Assembly,通过它我们就可以直接使用System的任何类。利用这种类似的方式,我们可以在XAML中使用几乎所有的DOTNET框架类。

最后说明一下在XAMLinline嵌入程序逻辑处理代码的情况。利用<CDATA[…]]>关键字引入处理代码。这种情况在实际当中不太合适,我们不应该采用UI和逻辑混合的方式。详细的解释可以参数Windows SDK文档。

<![CDATA[
    void Clicked(object sender, RoutedEventArgs e)
    {
        button1.Content = "Hello World";
    }
  ]]></x:Code>

前面提到过每个XAML元素表示一个.NET CLR类。多数的XAML元素都是从System.Windows.UIElement, System.Windows.FrameworkElement, System.Windows.FrameworkContentElementSystem.Windows.ContentElement继承。没有任何的XAML元素与.NET CLR的抽象类对应。但是很多元素都有一个抽象类的派生类对应。

 

通常有如下四种通用的XAML元素:

Root元素:WindowsPage是最常用的根元素。这些元素位于XAML文件的根元素,并包含其他元素。

Panel元素:帮助布置UI位置。常用的是StackPanel, DockPanel, GridCanvas

Control元素:定义XAML文件的控件类型。允许添加控件并自定义。
Document元素:帮助实现文档提交。主要分为Inline和Block元素组,帮助设计的外观类似文档。一些有名的Inline元素有Bold,LineBreak, Italic。Block元素有Paragraph, List, Block, Figure和Table。

XAML元素的属性与.NET类对象的属性类似,XAML的面向对象特征使得它的行为与之前的HTML类似。每个属性(实际上是类属性)继承了父元素的属性或者重载(如果重新设置了属性)。

posted @ 2006-12-15 13:33  赖仪灵  阅读(12809)  评论(1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