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兆武 上学记 下载

略评何兆武著《上学记》
  
  首先申明:笔者对何兆武先生没有任何恩怨,而且很敬重他淡泊之态。写这篇文字只是因为看不惯现在对他口述的《上学记》的吹捧。
  
  也许是对当今的高等教育极为失望之故,近几年来特别流行有关西南联大的回忆录和掌故之书,或是所谓的西南联大史料。近日,何兆武先生口述、由三联书店出版的《上学记》又受到追捧,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中国思想史的葛兆光先生还写了热情洋溢的序。由于受广告宣传的影响(该书出版以前,读书界就已经像宣传所谓的“国产大片”一样提前造势了,吊起读者的胃口),我也兴冲冲地找来一阅,还打算买一本。
  可是读完之后,大失所望。这部书所能提供给我们的“新东西”及其有限,也没有什么深度和文采。在众多参差不起的关于西南联大书中,也不出众。另外,按照一部“口述”书的标准来看,几乎没有“口述史料”的价值。在我看来,何兆武先生写这本小册子唯一的资本是,他老人家出身于西南联大,所以可以在80岁以后给后辈讲讲“掌故”。
  其实关于西南联大的书有很多,这其中,个人认为写得最好的应是翻译大家许渊冲的《追忆逝水年华——从西南联大到巴黎大学》(三联书店1996),不仅仅讲了一些令人新鲜的“掌故”,更重要的是读来极为感人、心潮澎湃,同时也极见作者才气。
  其次一本则是当今海外华人汉学领袖、著名历史学家何柄棣去年出版的《读史阅世六十年》(广西师大2005)。这部书的最精彩处倒不在于西南联大,而在于作者于近世一些史学大家、与中央研究院的恩恩怨怨之描述。顺便说一句,2006年最后一期《读书》杂志上就有一篇吹捧《上学记》的文章,拿何柄棣与何兆武说事,当我读到这样一句:“我不知道这两位历史学研究者在其专业领域各自高下如何不同”,不仅哑然失笑。作者既然对史学界这般无知,何以敢拿“二何”对比?我来回答作者:何兆武先生与何柄棣德的学术差别就像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与一个稍有名气的普通物理学教授的区别一样。众所周知,海外研究中国历史的大家有四:(按出生年龄依次是)萧公权、杨联陞、何柄棣和余英时 四位中央研究院士(像劳干院士、许倬云院士等半在台湾、半在美国,不算海外汉学圈),他们与国内各断代或专门史领域内的各史学大家最显著的区别是——他们是“多面手”,能在多个领域内都写出专深而不是大路货的学术论文,这在中国是家中,恐怕国内只有陈寅恪(中山大学,1890-1969)、日本只有宫崎市定(京都大学,1905-1995)有此作法。本文所涉及的何柄棣先生在中国农业史、人口史、社会史著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特别是他的《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研究》一书,是研究中国人口史的里程碑大著。我的兴趣虽然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可是业师给我开的必读书目中特列此书,可见其重要。何兆武先生研究的是思想史。我对中国思想史研究不大感兴趣,主要原因就是太空泛,不像是搞历史的,更像是搞哲学的。余英时先生的著作是个例外。比如同样是关于朱熹思想的研究,张立文那本《朱熹思想研究》算什么狗屁东西,居然在哲学界小有名气(我原来在书摊上贪便宜化5元钱买了本,后来1元钱又卖给旧书店了)。余英时先生《朱熹的历史世界》(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8,三联书店2004)则把对朱熹的研究带入了另一个世界,这是方法论和视野上的卓识,在具体的考据上也深见功力,让人读后的感觉是“空泛的思想史原来还可以这样研究”,反观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那算哪门子学问!台湾大学历史系陈若水教授《复性书思想渊源再探——汉唐心性观念史之一章》也是高水平的思想史研究,其他皆不足观。
  长话短叙,总之,何兆武先生的这本被人追捧的书只是像国产大片宣传一样,反差极大。读者诸君要听西南联大的遗老们讲掌故,我郑重推荐许渊冲的《追忆逝水年华》。(这书不仅有内涵和深度,还文采飞扬,读后真正感到作者的才气、傲气逼人。怪不得他翻译的作品那么好呢。)

第一卷

posted on 2008-01-29 09:47  无意  阅读(12763)  评论(6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