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25 年,对外提供 AI 服务的风险版图发生了两个“质变”:
* 监管时点进入“刚性窗口”:中欧两地的关键义务陆续到期,例如合成内容显著/隐式标识的制度化要求,以及欧盟 AI 法案对通用目的 AI(GPAI)的透明度和版权义务正式适用。忽视这些“时间节点”,意味着上线即可处在合规敞口。([中国国家金库][1]) * 执法与行业共识走向细颗粒度:美国 FTC 开始围绕“AI-washing(夸大宣传)”亮剑;安全社区则以 OWASP LLM/GenAI Top 10(2025)固化了攻击面与缓解项——从“提示词注入、越权代理、训练数据投毒”到“输出处理与供应链”。([Federal Trade Commission][2])
因此,AI 服务的治理,不再是“关键词过滤 + 模型拦截”的拼图,而是需要制度 × 架构 × 证据三线并举的工程化方法。    阅读全文
        
            posted @ 2025-10-03 13:22
呼啦哗啦圈
阅读(34)
评论(0)
推荐(0)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