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公司刚成立的时候,大家对富国图景的取名一致称好,但不知渊源,至今仍不知,但我更情愿相信,这来自一本书的名字——《富国裕民的梦寻:经济学的进化与当代图景》,第一个和最后一个词的组合,尽管,这本书本身与商业公司毫无瓜葛。

 

带着追本溯源的情怀,对这本介绍经济史的书细细的品读了一番。与书名同样温情的是,这本书与大多数批判的过于理性的经济史读物不太一样的是,这本轻松的读物带有作者强烈的人文主义气质和情感倾向,可读性很强,不枯燥,不复杂,即客观又感性。非经济学出身的我不敢对这个本书有任何评判,就这么一页页看下去,从经济学的滥觞到“资本的最初解释者”,从“伤感批判家”到经济学的“哥自尼体系”,整个经济学的进化史款款而来,正如序言中提到的,这并非是讲解经济学的理论发展过程,而是再人类对经济生活的理解和掌控逐渐深化的进程中,探寻其背后的精神家园和理性光辉。

 

 开篇并非是温情脉脉,一句“经济学就是贪婪的科学”,一句“的确,经济学家永不会失业,因为新的问题不断产生,而老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为全书最后的对经济学的反思和总结埋下了伏笔。对学科史的阅读远远比学科理论本身要有趣的多,但在经济学,经济史的地位似乎比别的学科史之于别的学科更为重要,因为隐含在经济史中的历史逻辑和学科演化是理解经济理论的关键,这也见证了经济史所谓的连续原理。中间的内容无须多述,像读传记一般,倒是最后的总结和反思值得品读。

 

对经济学的反思最核心的焦点在于经济学本身的科学性和科学精神,即“完整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传统应包括源于追求对世界进行系统理解的哲学家传统以及源于追求技术与工艺进步的工匠传统”,但经济学似乎只保留了工匠传统,这不仅落入了马克思所鄙夷的庸俗经济学的范畴,也在工匠上走的过于“唯数学论”,即对数学的滥用,另一方面对哲学家传统的背离也失去了应有的人文精神。从纯学科范畴讲,正如沃勒斯坦的《开放社会科学》中提到的人类知识体系的偏狭,经济学的偏狭在于:现有经济学的欧洲中心主义、静态主义(历史逻辑的缺乏)、现实主义(人文主义的缺失)、男权主义。这些怀疑往往会动摇经济学的根基,例如“经济人”的假设等等。其实这种思维不光用于经济学,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所有领域,也都在某种程度上适用,比如我所学的GIS专业,如果过于工匠化的教学,就失去了对地理学本身的科学理性和理科中具有普世概念的自然秩序的感悟。到最后,如果想在思想和逻辑上提高,还得重新再深入地理学本身或者学习哲学等。再比如区域经济专业,如果纯粹是不断的实证研究和对策罗列,根本就无法形成真正有价值的学科理论,这也是这个专业不纳入主流经济学的根源,再比如城市规划学科,如果没有人文主义的滋养是非常可怕的。值得关注的是,书中提到经济学实际上存在一个类似于印度种姓制度的等级结构,即高级经济学家对体系的支配和对“激进分子”的扼杀,非常有预见性,在我所接触到的学科中大量存在着此等现象。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经济学方法论的革命,这也是所有学科的方法论的革命,这就是复杂性学科的发展与应用,在硕士期间,我曾学过有关混沌的基本内容,但所知仍然甚少。复杂性学科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复杂性学科有助于解决经济研究所面对的各种不确定性问题和不可预测性现象,但最重要也是最终极的影响将是可能会带来经济学界科学精神与社会科学属性的统一。 这也许将印证奈特的预言:经济学最终必须回归伦理学。

 

 书中有提到对中国经济学史的分析,也有对中国当代经济学的批判,重点提到当前国人经济学工作中的理性缺失。即“这二十年经济理论界之失却理性,或许正是前三十年理性畸形的历史惩罚,是经济理论获得主体性这一历史进步所必然付出的历史代价。 ”这种理性缺失导致了包括重实用性对策,功利主义和冒进等现象,这一现象在当下的中国十分明显,争各种横向课题,争项目争资金,然后项目的本身质量有很大的水分。因此在当前中国,经济学界很重要的命题是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和体系的建立,即中国式经济学,否则这几十年来经济发展和政策的实践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过时,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必须到了需要对中国自己的经济运行理论进行建构的历史节点。否则,一切就将印证恩格斯在一百年前警告过的“将火地岛的政治经济学和英国的政治经济学置于同一规律之下”的错误了。

 

posted on 2012-05-04 19:51  张进洁  阅读(41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