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过的书里,这本书是跟现在的工作最接近的,我们一直做关于中国国家经济地理的研究,这本书对我们的工作指导很大,虽然本身内容不是很深,都是一些描述性和介绍性的内容,但覆盖的非常全面,方方面面,全部覆盖到了,我们整个的工作也没有超过这本书的框架,特别是关于中国各产业地理分布和各区域发展现状的基础性描述,非常系统,我觉得搞我们这个行业的人一定得看了这本书之后,才能写一些背景宏大的专业性文章。

 

开始买这本书的时候,因为对立信会计出版社不了解,所以犹豫了一下,没想到看里面内容的时候,才发现不错。虽然书早就买了,不过直到最近才看完,其中还在做火车的时候看了上百页,有时候感觉,很多上班的时候因为忙没时间看书,即使下班后看书效率也很低,这本书我平时两周也才看了不到百页,可坐火车看了一天就能看近百页。这次十一在回西安和去深圳的火车上,基本上把书看完了,一边飞驰着透过窗外欣赏祖国的大好美景一边看这本中国经济地理,别有一番感觉。

 

书本身的内容很好,如果完全是一个人写的,那这个人的功底一定非常深厚,积累了海量的素材。书的内容很多,我记了一些笔记,下面我只列一下书的第一章的笔记:

 

 

1绪论

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地域表现。它运用综合和区域的观点,从自然、技术、经济、社会的相互联系以及市场需求及其变化中,研究经济活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布局的客观规律,并进而研究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的部门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形成、发展、转换、演变的规律。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各种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蓬勃兴起(如泛长三角、珠三角)改变了这一点(主流经济学在长时间内是非空间的,不承认和地理学有什么关系),使一些经济学家开始重视地理因素、空间联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区域协调发展及参与涉及地域空间建设重要项目综合论证是中国经济地理学在当前的主要研究内容。

 

1经济布局概论

经济布局与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关于我国经济布局的展开:

(1)大区域布局失衡与“西部大开发”,经济重心沿海化与经济地域多元化

至上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虽然快速增长却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并由于追求高速增长而付出巨大的生态环境受损的代价;还有涉及产业布局不合理以及大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失衡,使地区差距不断拉大。地区差异又反过来影响到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经济格局具有明显的“经济重心沿海化”趋势,即国家经济重心和二十多年高速发展的成果几乎全部聚集于东南沿海,这种趋势及其惯性力阻碍了国家宏观层面上从东部向中西部的经济梯度推进和产业转移。

从可持续发展、国家安全和国际地缘战略考虑,有必要使生产力战略布局合理化,将我国经济重心和战略重心逐渐内移,并由此带动全国范围内经济布局合理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实现经济地域多元化。

(2)市场经济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

(3)经济发展的区域化趋势及问题

各省区因资源、区位等条件的不同,以及对外开放程度和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历史文化传统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差异,使各省区之间在经济发展速度、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经济布局的合理展开方面,渐渐拉开距离,未能实现协调发展。在此情况下,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崛起以及加速区域城镇体系建设、城市圈的形成和城市化进程,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影响经济布局的主要因素分析:

(1)布局问题受多种因素影响,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变化加快,并对经济布局的影响加大。

经济布局特征的形成与自然资源、知识智力资源、生产技术和社会经济(包括历史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政策变化等)诸因素有着密切关系。进入21世纪以来,某些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变化加快,对经济布局的影响加大。如气候变化、矿价飙升等。

2)自然资源约束对经济发展和布局的影响加大,资源严峻形势日趋加剧,资源已成发展瓶颈

自然资源的适度开发不仅可带来长远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也能促进资源本身的可持续利用,反之,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粗放式增长,只会给经济发展及其布局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由于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链中仍处于低端位置,我国的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资源的消耗。资源约束对经济发展和布局的影响愈加明显。为此,应提出对全国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战略和具体方案,优化经济结构。在加强资源勘探的基础上,形成合理规模的适度开发,同时通过对有限资源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3)人力资源能力、知识与智力因素对经济布局的影响力更趋明显,高素质劳动者已成为资本的载体,并直接影响科技含量高的一些部门的配置。

农业经济以土地和劳动力为基础,工业经济以能源和矿物的耗用和深加工为特征,知识经济则以创新为动力。

知识经济的崛起,产品制造模式走向知识密集型,伴随的是柔性制造系统时代的到来。产品中蕴含的知识量成为竞争的基础,无形资产的地位逐年提高;知识、科技先导型企业成为经济活动中最具有活力的经济组织形式;高新技术园区崛起。北京上海等城市的经济规模和经济布局结构的形成,除政策、区位因素外,还同其自身的知识和智力资源因素密切相关。

中科院发布的我国面向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认为,今后1020年,可能发生一场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八大经济社会基础和战略体系:可持续能源与资源体系、先进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信息网络体系、生态高值农业和生物产业体系、普惠健康保障体系、生态与环境保育发展体系、空天海洋能力新拓展体系、国家与公共安全体系。

(4)技术与工艺流程的变化对经济布局的影响

技术进步是影响经济增长和布局改变的三大源泉之一:常规投入、技术进步、制度创新。

“向低碳经济转型”对经济发展和布局产生巨大影响。互联网经济对经济布局有着重要影响(如西安,内地,高校密集,发展服务外包)

5)政治环境和政策变化对经济布局的影响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布局,比较重视经济效益,但对生态环境效益重视不足。这其中,以造纸业等产业和乡镇企业等尤为明显。

外商投资一般集中于加工工业,以劳动密集和加工型为主,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占比例小。国家与07年出台《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09年实施《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促进能优化产业结构的产业转移和有序承接,要防止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趁机向中西部转移)。

政策方面,97年确定的16个重点建设地区,99年起实施的西部大开发,近年的多项区域发展战略

6)地域文化及商帮对经济布局的影响

二者相互影响,地域经济起来后,可借助地域文化打造自身特色,形成品牌效应。

经济布局合理化的思路:

(1)因地制宜确定区域发展战略,促进不同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及布局的改善,实现经济地域多元化

在我过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先进地区和后进地区的关系,主要是处理好东部沿海经济地带和中西部经济地带的关系。一方面,东部沿海应继续发挥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并推进地区经济技术合作。另一方面,中部地带发挥其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区位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以水陆交通干线为重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带;西部则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水利、通信、电网及城市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如“西气东输”等,同时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优势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深加工。

即通过宏观调控,发挥不同地域的比较奥优势,从不同层次参与地域分工,实现经济地域多元化。

(2)经济布局应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应注意防止因条件有利而投资过度,从而使布局过度密集化

(3)经济布局应有利于发挥地域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生产专业化和综合发展相结合,避免重复建设、产业趋同、结构趋同

应实行地域分工,逐渐建立并形成以本地区专门化部门为主导、多种部门互相协调的地域经济结构。避免结构趋同和产业趋同的现象。

(4)经济布局应做到集中于分散相结合,避免出现两个极端(布局过度集中与过度分散)的不合理局面

(5)经济布局应有利于实现区域性联合与协作,逐渐形成客观合理的经济协作区网络

(6)经济布局应与其组要载体——城镇相互协调,即同区域规划、城乡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相互协调、同步进行

(7)经济发展和布局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防范掠夺经济、越境污染及相关产业链形成,更需谨防经济奇迹变为生态危机,经济繁荣毁于环境报复。需根据环境容量搞开发建设和布局。

我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承受着最大的环境压力。

我国经济布局合理化应注意寻找发展和环保之间的平衡点,并考虑使增长模式、产业结构及其布局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保护生态和保持生态平衡,主要包括三个内容:适度开发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依法防止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科学地改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在审批生产布局方案时,将环境生态原则提高到一票否决地位的高度。

目前,国内又一波重化工浪潮兴起。

另外,越境污染问题引发的风潮,也可能使近二十年来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的合理发展趋势会受到阻滞。

 

2农业布局及其区域比较因素

关于农业经济结构和布局的变化:

农业发展由过去的资源约束型转变为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社会对农产品需求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高,农业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农业外部的资本和技术投入。

目前我国农业的成长空间大致是:农业经济约占整个经济的11%,年均增幅约4%

农业生产结构形成了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三元结构的格局。大农业结构则有单一的以种植业站绝对优势的简单农业,发展为农林牧渔均有发展的庞大的农业生产系统,正向以提高农业生产率、商品率以及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为中心的现代农业转变。

地域性是农业生产的鲜明特征。因此需要认识和发挥本地区的自然地理优势,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生产,建立合理的农业劳动地域分工。

上世纪90年代,农业发展和地域分布变化表现在:随着二、三产业发展,农业劳动力开始外移。沿海的农村地区,已将农业综合开发优势与对外开放优势结合,实现了农业投资的多元化、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化、农产品特色化、农业企业化、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和外向度。

十五期间,以优质专用农产品快速发展、生产要素配置优化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为特色,十一五期间,以城乡统筹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农业格局不断优化为特色。

当前的问题:

农产品的区域结构调整未完全达到立足于各地比较优势拟定的目标。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方式依然落后,另一方面土壤污染加剧。此外,农产品的加工能力较低。并且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如何使产业链最初端的亿万农户也获取整个产业的平均利润,仍然是一个难题。农村内部分化亦很明显。

posted on 2011-10-16 18:26  张进洁  阅读(97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