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与读书——一个普通读者的思考

工作十几年*,我发现书是自己购买频度最高的商品,基本上看见好书就买,或者临时急用的工具书也买,甚至碰到近期不会读的书,觉得不错也就买了。工作前期,薪水还是比较低微的,那时候买书要考虑价格,后*相对好一些,价格已经不再是买书的考虑因素,买书的地点也从实体店转移到了网络。现在算一下,还真想不起*哪本书是在书店买的,或有多久没去过实体店买书了。
之所以爱买书,一方面是因为喜欢读书,另一方面也和自己从事软件行业有关。软件行业对人的要求是终身学习,技术的革新和变化太快,2000年的软件技术和今天相比,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这一点我的哥哥和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是学水利的,毕业后一直在水利设计院工作,30岁以后我感觉他已经很少再学新技术了,因为那个行业技术更新慢,更多的是经验的积累,所以他到现场越*越多,那是为积累经验做准备呢。另外还有第三个因素,也是我很长时间没有意识到的,那就是书的价格。2000年书是几十块钱一本,到现在基本上还是这个价位。而2002年4千元一平米的房子,今天已经变成3万一平了。即使是从整个时代变迁的角度,书也算是涨价最慢的商品之一了,所以,买书是个事吗?

既然买书不是个事儿,那为什么写书的、翻译书的、出版社的,都在说苦呢,包括青年作家兼赛车手韩寒,在《给李彦宏先生的一封信》中写到,“一本书如果卖两万本,已经算是畅销,一个作家两年能写一本,一本可以赚三万四,一年赚一万七,如果他光写书,他得不吃不喝写一百年才够在大城市的城郊买套像样的两居室。”参加QCon大会时和图灵谢工聊天,她说好卖的技术书籍的标准是5000册以上,10000册以上已经是畅销书了,即使这样,出版社和作者、译者的利润也非常薄,这一点还是很让人震惊的。在了解这些背景之前,我琢磨着一本畅销技术书籍,怎么也得卖到十几万册吧?中国可是有十几亿人口基数的,但现实总能轻易突破你的底线。

什么原因造成这样一种局面呢?从个人读书买书和从业经验*看,我觉得有以下三点可以探讨:
1、中国人普遍不读书
2、国内对知识产权的漠视
3、电子书对传统产业的冲击

有人在微薄和Twitter上转过一个帖子,说“在日本地铁里,5个人就有5个人读书看报;在台湾,5个人就有3个人读书看报;在香港,5个人中有两个人读书看报;而在中国的地铁里,5个人中往往有两个人在讲话,另外3个人在听他们讲话。”当然有人回复说,中国地铁里都是人贴人,能说句话就不错了,哪还有空间读书呢。不过这从侧面也反映了一些问题,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有相当大一部分中国人,成年后就不读书了。既然书都不读了,买书就更少了。事实上由于IT从业者的强迫学习性,搞IT的已经是一个非常爱买书的圈子了。

盗版和对知识产权的漠视,是我们永远无法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在图书音像和软件领域。盗版毁掉了我们的通用软件整整十年,早期做通用软件和个人软件的公司要么倒掉,要么转行做企业软件和互联网。直到近期由于移动终端的ios和android平台提供了很好的个人软件开发模式,个人软件的开发才多了起*,但也仅限于移动终端。图书就更不用说了,从纸质书到电子书的盗版,比比皆是。国内对知识产权的漠视已经到了习惯的程度,盗版和用盗版都非常理直气壮,一个个都笑眯眯的。2010年我在twitter上发了一条关于中美书价的推,“感受最深的就是国内对知识产权的漠视。美国的一本薄薄的小说,卖25美金,一板黑巧克力4美金。国内一本类似厚度的小说20人民币,一板黑巧克力80人民币。”当时图灵的刘江老师回复说“因此我们的好书少。说书贵的同学,都思考一下”。这条推引发了热议,不过更多的讨论是关于巧克力的价格!这个还是让人感觉挺悲哀的。如果一个民族不尊重产生和创造知识的群体,那未*我们还能留下什么?

第三点就是电子书对纸质媒体的冲击。我现在阅读基本是三种介质:纸质书、iPad和Bambook,当然还有很多人用Kindle。这些优秀的电子阅读工具极大的冲击了出版行业,对于书价提升空间很小的作者和出版商*说,打击是超乎想象的。

电子书之所以能对纸质媒体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主要原因是软硬件技术的进步。现在的iPad、Kindle和盛大的Bambook,都是很好的阅读工具,尽管阅读只是iPad的一个功能,但是我知道很多人用到iPad最多的功能就是阅读。除了良好的阅读体验,这些阅读器都对应了强大的后端系统,iPad有iBook Store,Kindle有Kindle Store,Bambook有云中书城。还有一点,由于这些电子版本的书籍,去除了大量的生产成本,书的价格可以降的很低,比如Kindle Store上的很多电子版书籍只有纸质书籍的1/3,而云中书城上的书干脆只有几块钱,而且这些云端的书店还提供了大量的免费书籍吸引读者,优势显而易见。

所以对于书、阅读和出版行业*说,未*的方向只能是电子化。

纸质书不会消亡,总有和我一样的人喜欢手捧纸质图书阅读的感觉,对于纸质图书和传统出版业*说,只能像图灵公司说的,提供更好的内容和更好的质量。
而传统出版业和电子化图书的结合,前景更为广阔。当然,电子化并不是做成PDF或Word让大家付费下载,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那样做只会比纸质书的下场还惨。电子化是需要与云端的书店和移动的终端进行绑定。这一点美国已经做的非常成熟了,在苹果的iBook Store或亚马逊的Kindle Store中几乎可以找到你想买的任何书籍。而国内的类似应用云中书城,更多的是各种网络小说,技术图书和严肃作品相对还比较少,如果传统出版业和云中书城能够很好的结合,那么无论是对于书商、云端书店和读者,都是非常好的事情。
当然,还有一种思路就是把正版书籍做成iPad应用,放到苹果的APP Store中销售,目前类似的应用不少,但能否形成规模效应,还要看未*的发展。

做为一个读者,有感而发写了这么多话,还是怀念***总理的那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希望大家读书的环境越*越好,能读到更多的好书,也希望提供创造性内容的工作者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

也许不远的未*,创新和创造会越*越多,复制和盗版会越*越少!

posted @ 2011-05-18 00:28  池建强  阅读(6089)  评论(41编辑  收藏  举报